新京报讯( 张羽 李傲)位于甘肃省定西市的通渭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上至耄耋老人,下到刚刚识字的孩童,字画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之中。字画在通渭并未分开艺术范畴,它依然讲究流派、章法,但同时通渭的字画艺术也多了些“地气”,它是每家每户的日常,更是生活的一种陪伴与热爱。通渭县近50万人中,不算爱好者,仅从事专业字画创作的人就超过1万人,乃至当地人在新居盖好后,第一件事不是买家具,而是求一幅字画挂在墙上,对字画,当地人是发自内心的敬仰和喜好。
89岁农人与书法相伴生平
平襄镇店子村落位于通渭县城西侧,间隔通渭火车站约8公里。与很多人对西北地区村落庄的印象相同,黄地皮、土坯房构成了这里紧张的景致。店子村落虽小,但不少字画爱好者常会从县城赶来此地,多数人也只有一个目的——求一幅字。而所求工具,正是通渭县农人书法家的代表,今年已89岁的李济畅。
李济畅老人书写苏轼诗《上元侍宴》。新京报 张羽 拍照
日前,新京报村落庄频道来到位于店子村落南侧胡同的李济畅家中。黄土和原木组成了房屋,可院门口张贴的对联笔走龙蛇、屋内满墙字画美不胜收,诉说着这家普通的西北村落居实在并不大略。
正对院门口的是李济畅与老伴的起居室。一张长板搭在炕边,长板另一侧由竖起的茶几支撑,长板、炕头和侧立的茶几,三者构成了李济畅的“写字台”。砚台、羊毫摆满中堂下的书桌,一摞诗词书本“挤”在炕头一角,李济畅的“天地”全被字画所霸占。
今年89岁的李济畅老人,耳已有些背,行走也略有不便,每天除了在院内走走便是在屋里写字、练字帖。十几岁学习写字至今,书法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以前家里条件不好,买不起宣纸,就在方砖上沾水练字,后来条件好了点,才像这样用上了宣纸,”李济畅说到。上世纪80年代,李济畅从无锡书法艺术专科学校函授毕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字画交易逐渐兴起,书法、字画也开始具备商品属性。而李济畅也在这一期间卖出了第一幅字。
据李济畅的三儿子回顾,1989年,父亲用自己的书法换来了2元钱,“现在的话,一幅四屏书法一样平常至少是400元到500元旁边。”
欣赏李济畅的作品请看视频。视频拍摄制作 新京报 李傲
作为当地农人书法家的代表,李济畅此前在县城写了20年的字,并曾开设自己的画廊。但由于每天写字韶光很长,使他的颈椎受到了侵害,直到本日,李济畅还常会感到颈椎疼痛、头晕。这也是后来,儿女将李济畅接回家中写字的紧张缘故原由。
对付练字,李济畅也有着自己的意见。他不认同丑书、怪书,创新应是在继续传统的根本上来做。“主修”楷书的李济畅,也喜好收藏行书、草书、隶书。“平时看别人的作品,就会耳濡目染,自己逐步就有了悟性。”在他看来,虽然书法提倡专修一门,但平时也要博览众长。“用饭要吃五谷杂粮,吃什么就能长出什么样子的面貌,这样才会身体康健,书法也一样,看的多了,逐步形本钱身的东西。加上练习,就会形本钱身的风格。”
而在李济畅的影响下,他的儿子、孙子也都懂得习字、写字。挂在中堂的两幅隶书,便是出自李济畅的孙子之手。
80岁老人始学画 只因邻居小孩爱竹子
80岁老人李殿藩家中摆满
书法作品
。
新京报 张羽 拍照
宣纸铺满床铺,铺在过道走廊,铺在房间地上,这是80岁老人李殿藩的家。
李殿藩是曾在县内中学担当校长。早已退休的他有了更多的韶光研讨自己热爱的书法与字画。不同于李济畅“农人书法家”的身份,李殿藩更像是 “有文化的邻家老爷爷”。
当天下午,李殿藩正坐在一楼练习硬笔书法字帖。在表明来意后,他带着来到二楼的屋内。比较一楼房间中书桌、台灯、挂画等支配,走上二楼才能真正理解一个通渭“书法爱好者”的狂热。
二楼通道的尽头堆满了宣纸,上面是密密麻麻的诗词、针言。全体二楼共3间房屋,个中两间是李殿藩的书法收藏室。位于中间的那间屋子最为常用,李殿藩常在这里写字作画。屋内的书桌、地面乃至木板床上都堆满了李殿藩平时练字、习字的书法作品。李殿藩腿脚不好,高下楼须要借着栏杆的帮助,一步步小心翼翼,但他依然选择每天来回于一二楼之间。
八旬老人始学画竹。新京报 张羽 拍照
当拿起桌上一幅未完成的竹子画时,李殿藩连忙用手挡住,并示意“画得不好,还是看书法吧”。讯问后得知,竹子画并非李殿藩的“专业”,而是近期刚开始学习。提及缘由,他表示是由于邻居的小孩来问“爷爷会不会画竹子”,他才想着字画相同,便开始自己琢磨起来。刚过完80岁生日的李殿藩开始照着山水画一笔一画地练习,“小孩喜好,我想该当跟写字差不多,就画着试试看”,他说。
在书桌背后的墙上挂着一副对联与祝福语,题名写道“殿藩同学八十荣庆纪念”,李殿藩见告,这是八十大寿时好友相赠的字画,由好友亲笔题写。已过耄耋之年的李殿藩喜好分享自己的得意作品,提及写字、书法,更是快乐得像小孩子一样。
在通渭 字画艺术无处不在
如今的通渭已被打上了浓浓的“字画”标签。在这里,字画可以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追求,也可以是扎根乡土、走进每个人家中的生活办法。“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的形容绝非夸年夜,这种氛围从在通渭迈出第一步起,便时候伴随。
走出通渭火车站,映入眼帘的是广场上矗立着的一个个“羊毫型”建筑,上面分别刻有“耕读传家”“字画之乡”等四字词语。而位于通渭火车站东南方向的通渭文化广场,“中国字画艺术之乡”的石碑成为当地标志性地点,无不彰显著字画艺术在当地的代表性。
在拜访中创造,无论是通渭当地的饭店、办公室还是居民家中,字画都是墙上的必不可少的装饰品。少则一幅,多则挂满整面墙。通渭县文化家当办公室主任吴映辉先容,通渭县近50万人中,从事专业字画创作的人超过1万人,从爱好与收藏的角度,居民家中更是险些家家挂有字画,在通渭街头,险些随便找位路人,聊起字画都能条理分明。
一幅字画被授予了美好的含义。新京报 张羽 拍照
字画的传承在通渭县可谓历史悠久。吴映辉表示,自公元前114年至今,通渭县已有2000多年历史。明清期间,不少通渭人在外当官,打仗字画艺术后,将欣赏、保存字画的习气也带回了家乡。习字练画、收藏字画的氛围也逐渐传承下来。
“这边的人,便是讲究家里挂上一幅字,就代表家庭有福、人丁茂盛,”吴映辉阐明道,“很多人在新居盖好后,第一件事便是求一幅字画,逢年过节,家门口的春联、对联更是成为大家小试技艺的最好机会。”而根据字画的内容、作者不同,也产生了不同的祈愿。如挂一幅将军的书法,是希望家中正气凛然,而挂一幅山水画,则代表村落民对家中风调雨顺的希望。
1992年,中国美术馆举办“通渭县农人字画展”,同年,通渭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字画艺术之乡”。耕读文化的传承,也为字画艺术在民间的着花供应了良好的土壤。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通渭人,也将字画作为寄情的载体,通渭当地也呈现出一大批字画艺术家,在此形成的繁荣的字画交易市场也成为当地最大特色。
新京报 张羽 李傲 编辑 张牵
校正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