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当时归属西昌专署统领的盐边县就曾在这里开办了硫磺矿厂,紧张生产用于制作炸药的硫磺,以增援全县大办工业的须要。
当时这里的硫磺是露天矿,易于开采,且品质较高,以是生产出来的硫磺在全首都比较出名,在云贵川乃至于北京的农展馆都曾展销过,可谓全县工业的一个拳头产品。
1962年1月,四川对大跃进期间上马项目撤停并转,硫磺厂也因此停办,职员全部撤离了。
如今从这里途经,如果你把稳不雅观察,山沟里的石壁上还隐约能看到当年开采的痕迹。
但硫磺沟这个地方被更多攀枝花人知道,不是由于硫磺矿,而是源于一个单位,它便是曾经攀枝花冶金矿山公司下属的汽车修理厂,最早就名为“硫磺沟汽车修理厂”。
汽车修理厂最早只是兰尖铁矿的一个汽车修理车间,紧张卖力修理矿山的各种矿石运输汽车和工程机器。
1967年设计,1968年开始培植,1971年4月正式投产。
1973年10月,随着生产业务不断扩大,独立成厂,成为一个与兰尖铁矿同级的县处级单位。当时全厂有大修、机修和重型3个主体车间。
汽车修理厂在硫磺沟的期间,经历了前期生产的两个阶段。
1973年9月以前的第一阶段,即作为汽车修理车间存在的期间。
这是一个起步阶段,生产举动步伐简陋,修理品种单一,加上文革影响,每年修理数量极为有限。
1973年10月到1984年12月的第二阶段,从独立建厂至迁居到新厂前的期间。
这是稳步发展阶段,修理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不仅组织力量修复了长期趴窝重型汽车,还把趋于报废的部分重型汽车修理完成重新投入生产,而且对多台解放汽车进行了技能改造,还在日本入口车不供应备品备件情形下,自行研究对入口推土机进行了修理。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取得了可不雅观的经济代价,也使得修理厂修理能力大幅提高,因其出色的工作业绩还受到当时冶金部的表彰。
随着社会发展和攀矿产量不断提升,汽车修理厂生产能力已无法与之相适应,须要进行改扩建,但由于原厂地已无发展空间,以是决定异地(在靠近瓜子坪的新屯子红花田)新建厂区。
1978年,新厂开始平整园地,后因国家调度国民经济,被列为缓建项目而搁置。
1982年,攀矿自筹资金进行培植,1984年12月正式投产利用。新扩建的厂区建成后,汽修厂这处老厂区由于地理位置太偏,利用代价不大,从此被荒废了。
如今走进原厂区,随处可见的是比人还高的野草,丛生在曾经的宣扬栏,池塘,还有各种房屋旁。
锈迹斑斑的凉亭、雕塑和篮球架,虽然树立,但掩饰笼罩不住萧瑟与荒凉。
空荡荡的厂房、车库、修理间、职工安歇室,一片散乱,但空气中依然残余的机油味道,证明着这里曾经的繁忙与辛劳。
走在这片“历史”中,心绪难平。这些留存的历史事物,给了你直面过去的机会,不自觉会拿今日之自己与那时之他(她)们比较较,面对如此艰巨和不利,自己能活出什么样子容貌呢?
这个天下不是那时的黑白,便是现在的彩色吗?
思虑许久,也未得结果。
在硫磺沟引发的苦处,也只好留在心里,等待某日,豁然开朗了。
如果有一天你再经由这里,可以进去看看,这里留存的时期烙印大概会引发你对人生更多、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听说当年席棚子还比较多的时候,硫磺沟发生过一次大火,把这一片都烧完了,也不知那时是什么情形。
关于硫磺沟,你还知道什么事,欢迎在留言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