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广西侗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杨永和

作者 林馨 刘俊聪

器械问|杨永和侗族大年夜歌若何让海外侗听 休闲娱乐

侗族大歌,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民间合唱形式。
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近年来,曾“藏于深山”的侗族大歌“出山”又“出海”。
这一古老的民族音乐,如何让天下“侗听”?中新社“东西问”近日专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广西侗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杨永和,对此作出解读。

视频加载中...

视频:【东西问】杨永和:侗族大歌何以让天下“侗听”?来源:中国新闻网

现将访谈实录择要如下:

中新社:作为侗族古老的音乐,在两千多年的进程中,侗族大歌经历哪些发展和变迁?

杨永和:侗族世居地主要位于贵州、湖南、广西、湖北四省(区)交汇区域连绵的大山深处。
侗族是个与诗歌有着深厚感情的民族。
侗族没有笔墨,许多精良的文化传统都是靠着歌声代代传承,素有“饭养身、歌养心”之说。
从春秋战国起,历经南朝、宋代、明代,侗族大歌发展至今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

侗族由古代百越族人中的一支发展形成,而越人是长于歌唱的古老民族。
西汉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刘向在其所著《说苑》一书中,记述了一段关于春秋战国期间楚国令尹鄂君子晰在游船上讴歌榜枻越人唱歌的情景,并借用汉字记音的办法记录一首《越人歌》。
由此可见,两千多年前侗族先民越人就已是一个善歌的民族。

南朝期间,这类民歌又有所发展,敬拜歌、礼俗耶歌开始涌现。
至宋代,侗族大歌已发展到较成熟阶段。
宋代墨客陆游所著《老学庵条记》中已经有关于“仡伶”集体做客唱歌的记载。
至明代,侗族大歌已在侗族地区广泛盛行,明末著名墨客邝露的《赤雅》中有记载:“侗……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

在“全国和美村落庄篮球大赛(村落BA)”揭幕式上,中场安歇时进行侗族大歌演出。
瞿宏伦 摄

随着时期变迁和社会进步,侗族大歌也在不断嬗变。
侗族大歌的演唱形式不断提升,不再受限于劳动时节的制约,而是想唱就唱;歌词、曲调内容不断丰富,从在山里唱给自己听,演化成从大山唱到北京、上海,乃至走向天下舞台。

中新社:如今,互联网快速发展使娱乐办法发生剧烈变革。
侗族大歌以何种形式重新融入当代生活?作为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文化?

杨永和:历史上,侗族大歌的传承紧张为家族传承,传承载体为大歌“歌队”。
每个歌队少则几人,多则上百人不等,按年事组合成儿童歌队、男声歌队、女声歌队、老年歌队等。
歌队成员白日干农活,夜晚或空隙之际唱歌。
随着侗族大歌传习地区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以及对外交流日益频繁,侗族大歌当下的艺术生境正发生变革。

杨永和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江川小学讲解侗族大歌。
林馨 摄

首先,侗族大歌的自然场域消散。
伴随当代化的进程,侗族大歌的自然场域日渐消散。
外出打工的侗家青年越来越多,昔日终日飘荡的侗族大歌,逐步淡出侗族民众日常生活。

其次,侗族大歌的礼乐功能衰减。
在传统侗族社会中,侗族大歌是侗族村落庄社会最为盛大的娱乐活动。
但随着盛行文化冲击,电视、电影、短视频等娱乐办法层出不穷,侗族大歌从最为主要的娱乐办法,变为浩瀚娱乐办法中的一种。

为让侗族大歌融入当代生活,近年来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采纳了以下方法:一是各级政府建立非遗专门机构,落实专项经费鼓励侗族民众传承发展侗族大歌;二是加大侗族大歌的培训,提升歌师写作、演唱艺术水平;三是举办民歌大赛、大歌节、旅游节等重大赛事和重大节庆活动,从中创造人才,培养人才;四是开展侗族大歌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约请侗族大歌传承人遍及侗族大歌。

三江侗族自治县江川小学学生学唱侗族大歌。
林馨 摄

如今,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数十所学校开展侗族大歌课程。
一些当地年轻人也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等平台,在网上传唱侗族大歌。

中新社:近年来,侗族大歌频频走向国际舞台,它如何促进天下理解中国?

杨永和:侗族大歌是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民间合唱形式。
它以大自然的万千变革为摹本,其魅力在于模拟大自然的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
多年来,侗族大歌频频走向国际舞台,也成为中国展现对形状象的载体之一。

参加“澳门青少年侗族文化研习活动”的青少年来到侗族大歌之乡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落,向小黄小学的学生学习侗族大歌。
李晗雪 摄

侗族大歌时而歌声洪亮,时而悠扬婉转,柔柔飘洒。
年夜声部如翻滚的长江,低声部如叮咚不息的溪流,中声部如徐缓深奥深厚的小河。
这种与西方乐曲完备不同的表现形式,让侗族大歌颇具东方魅力。

其次是侗族大歌中蕴含的深层次不雅观念。
侗族大歌取材于自然界,代表侗族民众千百年来对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理解,如蝉之歌、高山井水歌、踩堂歌等,以歌迎来宾、以歌传情。
侗族大歌中所通报的“和谐之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范例代表和民众精良品质的表示。

在第十届中国-东盟教诲互换周开幕式上,来自贵州民族大学学生演绎侗族大歌。
贺俊怡 摄

20世纪50年代后,侗族地区先后有歌手、歌队赴法国、奥地利、意大利、匈牙利等国家演出,受到许多外国不雅观众的欢迎。
法国《天下报》曾以“迷人的侗族复调歌曲吸引西方不雅观众”为题揭橥文章,盛赞侗族大歌是金秋艺术节的主要创造和造诣之一。

作为中西方文化互换桥梁之一,侗族大歌不仅展现中国古老且神秘的文化魅力,还能以歌声通报中国故事,增加天下对中国的理解。

中新社:在东西方文明互换互鉴中,侗族文化如何发挥独特浸染?对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如何让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找到中西共鸣?

杨永和:文明互换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
不同文明之间的互换可以促进彼此相互理解和尊重,冲破地域、民族、宗教等界线。

每年,鼓楼、风雨桥、芦笙踩堂、多耶、农人画等代表侗族文化的“符号”吸引大批海内外游客,前往三江侗族自治县“探秘”。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往洞镇增冲村落,村落民在鼓楼里唱侗族大歌。
龙梦前 摄

侗族文化如何发挥中西互换的“桥梁”浸染?以侗族大歌为例,它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还是理解侗族社会构造、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思想史、教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代价。

侗族文化走向外洋可以进行以下考试测验:首先,侗族大歌须要用“本土化的故事、环球化的措辞”传播其文化艺术代价。
要挖掘代价内涵,创新文化形态。
例如在保留民族文化内涵及功能的条件下,考试测验让侗族大歌与西方音乐结合。
如广西民族大学的学生曾将侗族大歌与泰西乐器结合,演奏出独特之声。

在尼泊尔都城加德满都举行的“天涯共此时”迎中秋演出上的侗族大歌演出《天地人间充满爱》。
张晨翼 摄

其次,整合各界资源,用技能改造激活文化传播。
可通过数据库、在线设计平台等创新方法,将侗族大歌最具代表性的曲目扩大影响,让人们走近非遗、感想熏染非遗并认识其核心文化代价。
如将侗族音乐的文化元素(腔调)融入当代歌词,让外洋理解这是侗族音乐曲调的同时,又知道歌词内容大意。
又如三江侗族刺绣、三江农人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影响力,许多精良作品曾在韩国、法国、美国等国家展览。
通过海外交流平台和影像传播,让三江非遗文化走出去。

末了,探求“共性”须要加强互换,特殊是中西方的直接互换。
通过与外界的互换,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代价取向和人文精神,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完)

受访者简介:

杨永和,侗族,高等政工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广西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广西侗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柳州市侗学研究会原副会长,三江侗学研究会原会长。
长期研究侗族民间传统节庆文化、侗族民间歌谣文化、木构建筑文化、侗族饮食文化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揭橥《关于侗族文化思考》《保护文化遗产先保护好传承人》《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发展》等30多篇论文,本人与他人合著出版《风情三江》《侗族大歌》《走进三江》《民间绝技侗族宝贝》等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