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员,据传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其紧张聚居在我国贵州、湖南、广西等省,现有人口260多万,紧张从事农业和林业生产。
而在贵州省的黎平县是全国侗族聚居最多的县,有侗族人口35万。
侗族居住的地方不仅风光秀美、民风淳厚,而且侗族也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民族,有民谚说:侗族有三大宝:鼓楼、大歌、风雨桥。

”个中的大歌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耳朵和心灵去捕捉与欣赏的民间音乐。
民族文艺方面,侗乡一向被誉为“民歌之乡”,至今还传承着“行歌坐夜”之古风,其民间音乐以大歌、琵琶歌、侗戏、侗歌、哆耶、芦笙曲最受人喜好。
尤其是侗族大歌,以其神奇的多声部合韵,名扬天下。

侗族大年夜歌只能用耳朵和心灵去捕捉的平易近间音乐 休闲娱乐

由于以前侗族没有自己的笔墨,许多精良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是靠着幽美的歌声一代一代往下传,“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是侗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

·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期间,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从江县小黄村落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无论是音律构造、演唱技艺、演唱办法和演唱场合均与一样平常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定胜败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付侗族公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浸染,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示。

·

历史上分布在全体侗族南部方言区,紧张盛行于侗语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的贵州黎平、从江、榕江和广西三江4县,个中心区域在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含今黎平县永从三龙、岩洞、口江、双江、肇兴、水口、龙额,从江县小黄、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喷鼻香等州里,民间习气称为“六洞”、“九洞”、“十洞”、“四脚牛”、“千三”、“二千九”等。
贵州榕江和广西三江的部分村落寨则属于大歌流传的边缘地区。
侗族大歌的代表性曲目有《蝉之歌》、《大山真美好》、《装呆傻》、《松鼠歌》等。

·

侗族大歌是侗族多声部民间歌曲的统称,侗语称“嘎老”。
“嘎”,便是歌,“老”,含篇幅终年夜、人多声多和古老之意,是由多人合唱、集体参与的古老歌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便是它的特点。
侗族大歌构造一样平常由“果(组)”、“枚(首)”、“僧(段)”、“角(句)”构成,歌唱的紧张内容可以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社俗大歌、混声大歌等七种。
它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情,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

·

民间关于侗族大歌的分类各地不同,一样平常可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办法分为四类:即嘎所(嘎获)、嘎嘛、嘎想、嘎吉。
个中的嘎所是最精华的部分。

侗族大歌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必须得由三人以上进行演唱。
在侗族大歌中,常在歌曲后半的“拉嗓子”部分利用以长音办法构成的持续音。
为了突出高音部的旋律,即在低音部的根本上利用向上的支声方法进行变唱,一个人的变唱较为自由,旋律随意马虎清晰。
旧《三江县志》卷二中有着这样的记载:“侗人唱法尤有效……按组互和,而以喉者佳者唱反音,众声低则独高之,以抑扬其音,殊为动听”。
由于领唱者担负着演唱紧张旋律的任务,因此高音声部领唱的歌手只能由歌师或被公认为有较好歌喉、素养和应变能力的老歌手来承担。

·

侗族大歌是我国当前保存的精良古代艺术遗产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残酷明珠,已唱出国门,惊动天下乐坛。
作为多声部民间歌曲,侗族大歌在其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等方面都属全球罕见。

·

走进山间闻不到鸟儿鸣,只有蝉儿在哭娘亲,

蝉儿哭娘在那枫树尖,

枫尖蝉哭叹我青春老。

得不到情郎真叫我伤心,

只听蝉儿声声鸣,

蝉儿声声心悲切,

像是可怜我单身。

悄悄听我模拟蝉儿鸣,

希望大家来和声,

我们声音虽不比蝉的声音好,

生活却让我充满激情,

歌唱我们的青春,

歌唱我们的爱情。

..................................

《蝉之歌》是侗族大歌的经典曲目,夏日里令人烦躁的蝉鸣之声,却在侗族大歌里被仿照演唱得声声入耳,犹如天籁之音。

·

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