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历沧桑
——我在龙泉山水利工程任指挥长的回顾
陈启霖
一、受命于危难是齐心专心为民做好事
“文革”开始我被打成“走资派”,经历两年的批斗和关“牛棚”,先在农业局食堂劳动,后下放到红塔乡龙桥大队试验田。1969年秋,我在参加农业局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期间,军宣队子连长动员我站出来事情。由于无端受批斗,我表示不想再当领导干部了。有一天,袁先达(农业局革命领导小组组长)叫我接县革委顾宏民副主任的电话,我以为奇怪,犹豫未定,便没接电话。一下子又来电话催我到革委会,说有事商量。我去时,只见到陈元忠副主任在办公室。他很激情亲切很坦率地见告我,县革委核心领导小组研究决定,要我到东灌指挥部任指挥长。我感到很溘然,我还是个没解放的干部,没有资格任这个职务,这样大的工程,我也胜任不了。陈说顾宏民在楼上开会,你等一下他来了再说,但我还是走了。
过几天,县革委来电话关照我去开会。会议室里,屈仁才、顾宏民、陈元忠、夏光作等领导都在座。顾宏民一见到我,就开门见山地说:经县革委核心领导小组研究决定,任命你为东灌工程指挥部指挥长。我急速推辞,以各种情由不愿接管这个职务。他们都给我作思想事情,说我过去事情勤勤恳恳,组织对我是信赖的,劝我要精确对待文化大革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我几次再三推辞,顾宏民末了摊牌说:任命是县革委核心领导小组定的,共产党员要服从组织安排,如果你不去,就要开除党籍,现在先把任命关照发出,请你慎重考虑。
我之以是拒不受命,紧张是被批斗后,心里有怨气。实在我作为一个农业局局长,对龙泉山这项伟大工程培植非常关心。1959年下年,县委门口墙上贴出东灌工程示意图,我途经时连续细看好几遍,但切切没有想到这个重任会落在我的肩上。既然是组织的决定,只好等待组织正式关照。过后不久,县革委办事组组长李冬治和李德魁找到我说,本日东灌工程指挥部在贾家中学开会,县革委领导叫你去参加,边说边拉我上了吉普车。
龙泉山上的东灌工程指挥部(成都邑东部新区水务监管事务中央供图供应)
东风渠扩灌工程简阳灌区工程指挥部就设在贾家中学内。杨昌尧、庞征、周太富、王长洪、徐仕勋等同道非常激情亲切,七嘴八舌开导我说,我们处境都差不多,既然组织已经决定了,我们这辈子就为简阳公民办一件好事。我接管大家的见地,下决心修睦东灌工程为公民造福。
接下来会议就施工方案、三通(路、水、电)、组织领导、生活和物资供应等问题作了研究。会后,我立即回县里向顾宏民副主任作了详细申报请示。他完备赞许施工方案、指挥部机关设置以及指挥部下属按部队建制,以区设营部,以乡设连队,各营部和连队干部配备,由各区乡自己卖力抽调,工程指挥部事情职员,由县革委政工组卖力抽调,并当场在干部花名册上点了十多位科局长到东灌工程指挥部各科室任领导干部。顾宏民末了指示说:至于生活和物资供应问题,要专门召开会议研究,现在可以作工程上马的统统准备,以欢迎大军队上山。
第二天,我到龙桥住地背回行李,就赶到贾家中学,向指挥部成员通报了县革委领导的指示。大家对施工前期的四项事情做了研究,一是尽快把工程指挥部从贾家中学搬到五指乡南山庙(隧洞出口处)一带,以便于施工现场指挥;二是抓紧建筑和尚坡至郭家沟、三大湾至双流县文家河的两条公路;三是方案落实各营部在隧洞工程施工中的地段和任务;四是抓工程通电问题。
在上山研究落实前期准备事情的过程中,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现在指挥部设在贾家中学内,距施工第一线有十多华里,实在太未便利。我和指挥部成员就到五指乡南山庙一带选址建筑指挥部,经勘察认为设在彭幺外家附近为宜,由于那里有一定水源担保,于是就抽调劳力开始建筑。我为了便于指挥,就请后勤组谢有奇跟彭幺娘商量,借房间给我暂住。彭幺娘说只有一间关羊子的草房,谢有奇问我是否可以,我说为什么不可以呢,羊圈比“牛棚”好嘛!
他找民工砍几根棲木树,绑扎一个床铺,我就这样暂时住下。这一住就整整三年多,往后陈元忠到工程指挥部任党委布告,也和我住在一起,直到指挥部搬到县城为止。
龙泉山隧洞出渣(华灿辉拍照)
二、紧锣密鼓拉开东灌工程大会战
东灌一期方案是打通龙泉山隧洞(全长6227米),建筑张家岩水库(库容1400万立方米)一座,建筑南北干渠两条。在施工上,首先是集中河西六个受益区民工,打通龙泉山隧洞。由于它是东灌引水工程的咽喉,事关重大。1969年底,各营部连队派出先遣队,来到工地建筑工棚食堂,为大军队上工地作好准备。大军队陆续上山之后,我们集中各营部民工对正在建筑的和尚坡至郭家沟、三大湾至双流文家河的两条公路进行抡修。龙泉山隧洞一号斜井于1970年2月20日破土,各斜井也先后动工,9月,洛带区十一营民工开进灯杆堡斜井工地,龙泉山隧洞进入全面施工阶段。
在龙泉山隧洞工程打开局势的同时,抓紧推进张家岩水库和南北干渠的勘察设计。1970年下年,经县委批准,从非受益的平泉、禾丰、云龙、三星四个区组成四个营,卖力张家岩水库施工,又从受益的六个区组成六个营部,施工南北干渠。先期任务包括隧洞、渡槽、倒虹管、涵洞等,为干渠明渠开挖作准备。从此全县三万劳动大军,拉开了一期工程大会战的序幕。
1972年国庆前夕龙泉山隧洞打通逗拢(华灿辉拍照)
三、“龙泉山精神”便是独立重生、艰巨奋斗
东灌开工,培植项目只管已由内江地区报省,省地领导都表示支持,但尚未列入操持。因此在资金、物资和生活副食品供应上都非常困难。面对如此严厉形势,我们一不靠,二不等,迎着困难上,创造条件上。我们给广大干部和民工讲清楚这个工程是民办公助性子,是为简阳公民而修,简阳是最大的受益者,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紧张地投入工程培植。
没有通电,隧洞作业就用菜油灯照明,菜油紧缺就用石油灯。随着井越打越深,井下空气越来越稀薄,污染也严重,有的营部就回区乡借来柴油机、发电机发电,办理了暂时的困难。打斜井没有煤电钻,就用钢钎打炮眼放炮。没有卷扬机,民工就排成一字形行列步队用箢篼,把石渣从井下传送到井口。井打深后,清渣用工多,工效低,就低廉甜头木头卷扬机。没有轻便钢轨,就用棲木钉上铁皮替代。没有钢丝绳,就用麻绳、竹绳。没有斗车,就低廉甜头木斗车出渣。没有抽水机,先是用洗脸盆和水桶,一盆一桶往井口传,井再打深后,就回区乡租借抽水机。低廉甜头竹筒风管,用借来的风簸箕进行抽风或送风。在严重缺氧时,有的营连队为了抓工程进度,组成井下第二梯队两班作业,第一批民工昏倒了,换出井口外透风安歇,轮换第二梯队进去打眼放炮出渣。
直到1970年9月通电,施工条件才得到了逐步改进。但在张家岩水库和南北干渠工地处境仍旧十分困难,全体工地仍处处表示了独立重生、艰巨奋斗的精神。
如洛带区十一营700多民工,放下背包就进入工地,没有灶煮饭,就三个石头架起做灶头,没有宿舍就住在屋檐下。这便是师长西席产后生活的灯杆堡精神。养马区十二营,1971年初在北干渠打隧洞,工地没有通电,就用马灯照明,即“一盏马灯闹革命”。三岔区十五营在石佛山打隧洞,没有藤帽就自编竹帽,没有支撑木就用条石代替,没有照明就借助玻璃镜的反光照明,被夸奖为“石佛山精神”。石板区十七营在矮山坝施工,没有钱就向乡上借支开办费,没有木料作拱架,就用条石砌梅花洞,建成了48米、13米跨的矮山坝渡槽;没有办公地点,就搭鸭棚作营部。工程指挥部捉住这些范例事例,利用各种会议、黑板报、广播等大力表扬和宣扬,掀起一个比、学、赶、帮、超的竞赛热潮。
只管资中、资阳因各种缘故原由没参加工程培植,简阳县也要武断不移的打通龙泉山引水灌良田,为子孙后代造福。不管吹什么“下马风”、“黑工程风”,我们始终迎着困难上,从而冲动了来到工地察看的中心水利部、农业部和省、地党政军领导,并得到他们关怀、重视和支持,工程项目没批下来之前,还是从省、地拨来资金和物资。
再加上我和庞征随同夏光作到省水利局、省计委要资金以及物资指标,夏光作几度到松藩和我与庞征两次到灌县要木材,我又两次到峨眉水泥厂要水泥,到峨眉火车站要车皮,组织来了大量的物资,工程终于渡过了困难的时候,全体形势也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
经由795天激战,龙泉山隧洞终于在1972年4月26日全线贯通,10月1日试通水。为了早日灌溉受益,1972年冬至1973年春,全县组织了十万大军加快第一期工程扫尾;灌区全面开展干、斗、支、农、毛渠的渠系配套,以及到都江堰东风渠进行扩渠工程的培植。1973年1月,东灌工程项目被省正式批准。1973年3月25日,龙泉山隧洞竣工通水。这标志着第一期工程的洞、库、渠全部建成。
施工中的龙泉山隧洞(华灿辉拍照)
四、我最担心的两件事
我作为指挥长,卖力全面施工事情,侧重抓龙泉山隧洞工程培植。我最担心两件大事:
一是6227米长,4.2米高,3.6米宽的隧洞能否逗得拢,打得通。这不仅社会担心,便是工程内部也有人担心。由于我们是一支以区、乡干部为骨干、以民工为主体的军队,从来没有施工履历,无论技能本色还是机具装备,都远不如专业军队,如果真出了问题,造成重大丢失,自己将成为千古犯人。
二是龙泉山隧洞属于断层地带,地质构造比较繁芜,施工中的伤亡事件不可避免。我总是心惊肉跳,压力很大,时时刻刻,兢兢业业,力争把伤亡事件减少到最低限度。
龙泉山隧洞超过两个县,从简阳五指乡郭家沟隧洞出口,翻过海拔800-900米的龙泉山脉,到双流县文家河隧洞入口处,相距20多里。鉴于战线长,指挥部决定成立隧洞工程指挥组,由姚辅华担当组长。施工任务,简阳郭家沟这条线,由一营(镇金区)、二营(石板区)、三营(养马区)承担,双流文家河这条线,由四营(三岔区)、五营(红塔区)、六营(贾家区)、十一营(洛带区)和水利工程队卖力。隧洞指挥组设在三号井附近。
这个斜井比较深,并朝向龙泉山“心脏”开挖,是工程的重点,以是特殊又在文家河设一个事情点,与地区勘察设计队一起,加强对双流方向各营部的技能辅导。
龙泉山隧洞的多少地段跟豆腐渣一样,经水渗透就涌现泥石流,乃至大塌方,有的地段还涌现瓦斯爆炸。隧洞入口处坑道七次穿过文家河,河床渗透下来的水,使全体坑道像水帘洞一样。刚到工地的干部和民工,对隧洞作业是陌生的。为此,指挥部在开展“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安全教诲的根本上,从民工军队中抽调一批思想好文化高的青年,作为各营部连队施工职员,进行井下作业的培训。我们就靠这支施工军队打开局势。
陈启霖(右一)在巡查中与龙泉山隧洞施工的民工亲切互换(陈玉岗供应)
1970年下半年,铁二局九处派来61人(领导1名、技能员2名、工人58名),威远红卫煤矿派来4名矿工。我们将铁二局派来的领导郑子良作为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两名技能职员留指挥部辅导隧洞施工,工人分到各营部作为施工骨干。
碰着重大工程事件,如三号井、四号井、五号井坑道大塌方和泥石流,六号井灯杆堡瓦斯爆炸等情形,我都及时会同郑子良副指挥长、技能员余学清、李穗祥和地区勘察设计队长严绍全等,亲临现场制订方案,处理各种难题。并严格把关,凡创造质量不合格,立即返工重做。
我们还从正反两方面履历中总结一套安全生产任务制:一是每个营、连队确定一名领导干部卖力分管安全生产;二是建立定期和不定期安全生产大检讨;三是建立班前支配安全生产,班后总结履历教训;四是哪个井发生事件,就在那个井召开现场总结会。以上方法,不仅避免了重大事件,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事件的发生。不幸的是,由于坑道顶蓬上落岩石、斗车脱勾、处理哑炮,伤亡事件未能尽免。
龙泉山隧洞之以是逗得拢、打得通,与精心施工丈量密不可分。隧洞工程设计方案出来后,就请铁二局精测组到工地会同地区勘察队,进行轴线掌握丈量,为施工丈量奠定了根本。但要面对14个斜井、20多个事情面,再加上施工实施四班倒,丈量则实施两班倒,其难度可想而知。这项艰巨任务由地区和县水利局的勘察丈量职员共同承担。由于他们的幸勤恳动,龙泉山隧洞各个事情面的贯通,其偏差仅三公分。特殊是县水利局毛新民、兰淑蓉两位女同道,每天不仅要爬上爬下几个百米斜井,而且要带领民工助手深入事情面,冒着坑道水淋烟熏和顶蓬塌方的危险,坚持跟班作业,其难度不言而喻。由于她们倔强的毅力,闯过了凡人难以忍受的一道道难关,顺利地完成了这个历史义务。
龙泉山隧洞之以是打得通,而且工程质量好,紧张是依赖工地广大干部带领的上万民工。他们在工程技能员、老工人和施工员辅导下,战塌方,斗瓦斯,堵泥石流,闯水帘洞,成功降服了一次次困难险阻。龙泉山隧洞经由20多年通水运行,安全无恙,便是质量过硬的最好解释。
竖井施工(华灿辉拍照)
五、大包干调动广大民工积极性
东灌工程正处于大会战阶段,郑嘉龄和庞征两位副指挥长参加省的
基本培植会议后,传达了毛主席关于“基本培植还是实施大包干办法好”的指示精神。我立即与搞经营管理的同道作了研究,实施按件计酬,表示多劳多得,肯定会加快工程进度,但也有一定的风险。由于我们都曾经受过“工分挂帅,物质刺激”的批驳。我反复衡量利弊,决定实施大包干。经指挥部研究,由分管操持的庞征组成预标班子,对各营部所承担的工程进行大包干预算。
方案报经县革委赞许,就在县供销社召开工程各营连队领导和有关职员大会,由工程指挥部革命领导小组组长夏光作主持,我作了动员报告。实施工程量、资金、原材料、工期和质量的大包干后,改变了出工不着力,“眼晴转一转,一天三角半”的状况。这不仅提高了工效,还节约了大量原材料,进一步降落工程造价。大包干是多快好省进行工程培植的主要路子。
三岔水库大坝工地(华灿辉拍照)
六、坚持把配套工程搞结束
一期工程培植进入决斗阶段,指挥部一方面动手抓“长藤结小瓜”配套工程的勘察设计,为施事情准备;另一方面酝酿一期工程竣工后,如何筹建东灌管理处。正在这时,县委布告顾宏民、陈涛先后到山上找我发言,说东灌主体工程快要结束了,为了加强对全县农业生产的领导,要我立时回县事情。我表示过去搞了几年农业,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这几年紧张的东灌培植,对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体会很深,乐意连续留在东灌指挥部,把配套工程搞完。如组织许可,我也乐意留在东灌管理处,如果不许可,哀求让我把工程的配套方法搞完。1973年,东灌工程灌区管理处成立,我被任命为处长,同时决定我依然在指挥部,管理处由副处长杨昌尧卖力。
一期工程竣工后,指挥部搬到县城公园内敬建大楼办公,陈元忠、夏光作回县事情,班子作了调度,我被任命为工程党委布告兼指挥部长,抓中小型水库培植和干支农毛渠的配套培植。
东灌一期通水后,省水利厅金鉴副厅长来到工地察看,不同意我们1972年方案的“长藤结小瓜”蓄水方案。他认为既然东灌工程是引洪蓄水,就应该在南北干渠建筑大型蓄水举动步伐,尤其是要在南干渠修个大型水库。我们阐明说,当时拟的方案是考虑投资问题,没有敢这样去想。金副厅长说暂不考虑投资,立时方案南北干渠大型蓄水举动步伐。于是我们立即停滞雷通埝水库和其余三座中型水库的施工及勘察。选定在绛溪河上游三岔修一个蓄水二亿立方米以上的水库,在赤水河上游猫鼻梁修一个6900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这样就可以基本控灌河西大部分耕地。
我们对方案作了蓄水量、工程量、占用耕地、投资等比较,结果比原来“长藤结小瓜”方案优胜得多,特殊是蓄水量大,占用好田好土少,便于集中蓄水和运行管理,符合多快好省。经县审定报省水利厅批准。省上非常重视,1973年7月16日,省水利设计院52名工程技能职员就进入三岔现场勘察设计,经由近一年的努力,设计方案由省报中心水利部。1975年1月18日,水利部正式批准兴建。
省委布告刘兴元等领导察看三岔水库工地(华灿辉拍照)
七、转战三岔终生难忘三件事
三岔水库报经中心批准的同时,县委决定新上任的县委副布告陶文忠为工程党委布告,我任指挥长。陶文忠卖力全面事情,重点抓移民迁居,我抓工程培植。建筑三岔水库,让我难忘的有三件事。
一是煤炭供应紧张,三万多民工到工地,如果煤炭供应不上,不堪设想。县委分管财贸的副布告段景曾、县计委主任吴毅等六位同道,坐公安局老吉普车到内江要煤炭指标,再到威远县落实。可是刚从简阳出发行至团鱼口上坡时,就碰着一辆满载煤炭的货车高速冲来,一声巨响,把吉普车冲到红苕地里,车上职员全部受伤。我醒来已躺在附近医院抢救。县委派车送家属来探望,并将我们接回县公民医院治疗。我的肋巴骨折断三根,门牙撞掉三颗,手脚多处重伤,血流很多。听说小车里我们流出的血,可以用碗舀起来。经由十多天的治疗,伤情才好转。
二是1975年3月1日,水库破土大坝进入全面清基阶段,但主河床地段的清基,还有待于导流隧洞打通和雨水时令来临。为了冬春大坝回填要抢过461米大水关的高程,截断绛溪河流水,进行主河床清基已迫不及待。报经县委批准,定于10月20日截流。先在大坝前沿筑临时围埝,留出一个口子,两旁准备大量沙袋、块石和泥土,作为紧急堵流之用。民工集中在绛溪河边待命,工程党委布告指挥长鲁绍彬主持誓师大会,由我宣告截流命令。一声令下,民工立即把砂袋块石投入围埝口子,经由10多分钟的激烈战斗,绛溪河水改道进入导流隧洞往下贱奔涌而去。
三是1975年8月,金鉴副厅长又来到工地察看。我们指挥部研究认为,这次申报请示的重点,放在大型水库应由省管,只要三岔水库列入省管序列,我们的统统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金副厅长听了申报请示,察看了工地,回去向省委提出干系建议。
8月30日,省委布告刘兴元、徐驰等领导,就率领省有关部门到三岔水库察看并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内江地委副布告鲁绍彬、县委副布告陈元忠、指挥部陶文忠和我都参加了会议。刘兴元布告拍板宣告三岔水库列入省管序列,点名鲁绍彬为工程党委布告、指挥长,陈元忠为副布告、副指挥长,省水利局派一名领导干部坐镇三岔,加强督匆匆,及时向省委反响情形。
半个月后,省委正式发布三岔水库工程指挥部班子成员名单,我被任命为副布告、副指挥长,分管工程施工事情。正由于列入省管序列,资金、物质供应、技能力量以及机具装备都得到保障,才有可能用两年多一点的韶光,建筑起近期蓄水1.8亿立方米的三岔水库。
石盘水库大坝工地(华灿辉拍照)
八、一鼓作气建成石盘水库
猫鼻梁水库(后改为石盘水库、如今的龙泉湖),设计库容量为6900万立方米,初步概算投资为1300多万元,通过一个钱打二十四个结压为900万元。我与庞征及有关职员,去省水电厅找厅长申报请示。厅长批评我们是漫天要价,并说猫鼻梁水库不再列入东风渠扩灌工程序列,省里只补助300万元,如果资金不足,你们县里自己想办法。挨一顿批评,心里十分难过,但我们还是要迎着困难上,一定要千方百计把猫鼻梁水库修起来。我们把第一期工程拟报废的上万辆架车,三岔水库工棚食堂回收来的木料、竹子、稻草,通通运到猫鼻梁加以利用。工程指挥部和县委捉住上级每次来工地察看的机会,申报请示资金紧缺的问题,哀求追加预算。在省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投资不到900万元就把石盘水库建成了。
我于1978年夏季,抡过大水关后,调回县里履行县革委副主任职务(后任副县长),抓农业生产。我这个工程指挥长也划上圆满的句号。
本文作者:陈启霖,简阳政协第六届副主席。本文写于2000年,曾收录于简阳文史资料第21辑《功在千秋——龙泉山水利工程培植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