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笔者以自己的亲自经历,给您讲述几种消逝了的交通运输工具,以及这些工具带之而来的民风民俗。

1,扁担

延津记忆那些消失的交通运输对象 汽车知识

最早的交通运输工具是扁担。
中间粗两头细,扁腻滑腻,大多轻微波折,挑起东西来有弹性,一上一下,俗称“忽闪忽闪的”。
千万不要鄙视了这个“扁担”,它是旧中国生产力、生产条件低下、掉队情形下的一种紧张交通运输工具。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县屯子还广泛利用。
我的父亲用一根扁担挑着两只装满韭菜之类蔬菜的箩筐,步辇儿到卫辉府卖菜——这句话算个“病句”吗?用扁担挑着挑子走路绝对是“步辇儿”,以是“步辇儿”一词在这里是多余的,应删去。
但我是特意用上的,为了提醒读者把稳。
由于他们没有经历过,不知个中滋味。
从胙城乡董固村落到间隔30多华里的卫辉府(当时为汲县城关镇,群众因历史上为“卫辉府”仍俗称卫辉府,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改“汲县”为“卫辉市”),每天起五更,挑着一担菜,步辇儿30多里去卖。
这一担菜有多少斤?现在想来,别说多,纵然30斤、50斤,单就这个“步辇儿”而且挑着两筐菜来说,我们现在的人办得到吗?况且这种事情,会是我一家、我父亲一人所为吗?我们那一带的村落落,间隔卫辉比延津县城近,想用自家的农产品换个钱,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是肩挑背扛的啊!
“千斤重担一肩挑”这个针言,对本日的年轻人以及后代子孙,还真得好好阐明一下呢!

和用扁担挑东西类似的一个普遍征象,是挑水,又叫担水。
那时候,每个村落里隔离不远都会有一口水井。
提及这水井的来历,也很令民气酸,那是街坊邻居,每一户要吃这口井水的人,合资挖坑、砌砖而打起来的井啊!
一锨一锨地挖,一砖一砖地垒,哪像我们现在机器化打井省工省时啊!

挑水的工具叫“钩担”,它是在扁担的根本上改装而成的。
在扁担的两端打个眼儿,把两个下边是钩儿、上边是几个相互套着的铁环穿进眼里箍好,这便是“钩担”。
每家每户清晨起床后,首先必须做的一件事,便是要挑着两个水桶到井里打水,至于挑一挑水还是两挑三挑,一样平常是把自家的水缸挑满为止。
这个“挑水”(又叫“担水”)征象,豫剧影片《朝阳沟》里有“银环担水”的镜头,多少年后,我们的后代看了,还真得给他们阐明一番呢!

2,手推独轮车、拖车

据史料记载,手推独轮车为车族最早的一种车,始于夏代末期的“辇”,为古代宫廷沿用,春秋时改为独轮,东汉推广于民间。
木制,木轮,两侧平板载重。
人推时手握车把,肩搭车绊(车的两把系的搭链,最简陋的可以是根绳子、布条等),因是木轮且有载重,以是实行起来很吃力,每每累得推者弓腰驼背,浑身大汗。
有人手的,可在车前拉。
直到1958年才逐步改进为轴承胶轮,大大降落了劳动强度。
这种车在解放战役期间的淮海战役中用得较普遍。
我们在表现淮海战役的影片中可以看到,有“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淮海公民用手推车推出来的”之说!

拖车该当是车族中最低等级的车,也是唯一的不载人的车。
作为一个时期的产物,我认为也应列上去。
我见到的拖车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到了七十年代,或者说六十年代后期,总之,平车(也称架子车、拉车)涌现之后,拖车就不再利用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屯子生产队的“大把儿”(方言,也叫“使牲口的”),也便是用牲口犁地、耙地的农人,上工、下工,方言叫上晌、下晌,要带犁、耙、绳套等东西,号称“套搭儿葫芦环,一应俱全”,意思是说东西很多。
如果犁、耙的是红薯地、花生地,还要把犁、耙出来的红薯、花生捡起来,用箩头筐盛住,带回家。
这么多东西咋办呢?这就须要一个车子。
那时屯子通向野外的路都是土路,于是,“拖车”就产生了。

拖车与其他车不同的是,没有车轮子,不坐人,不用人力推拉。
它所承载的东西是固定的,它的行程也是固定的,从村落内生产队所在地,确切地说是喂养室,老百姓叫“牛屋”。
到该生产队所属地块,远不过三、五里。
它不用人力推拉,用一两头牲口拉着,其他牲口笼头相互连接,在车后随着,缰绳头儿挽在拖车后尾也行,不挽,几头牲口相互牵扯着也会乖乖地随着车走,大把儿只需随着即可。

拖车的布局与制作非常大略。
是一个空心长方体,长度不能超过犁、耙的长度,宽度则需一米三、四即可,过宽一来田间路窄,二来紧张放犁耙,宽了没用。
重点是挨地的两块竖板,一样平常选择枣木、洋槐木等质地硬的木材,并且厚厚的,耐摩擦地面。
——拖车这东西纯粹是生产条件掉队的产物。
后来涌现了平车,犁耙绳套农具家伙再多,平车上也能放得下,并且轻便得多。

3,铁角车

铁角车是农人对建国初期利用的木制铁轮大车的俗称,说成“铁轮”“铁角”实际都不足确切,由于它的轮子并不全是铁的,只是在木轮上打了许多铁钉、铁条而已。
如果全是铁的,且不说费铁,畜生拉着岂不更加沉重!

铁角车(铁轮大车)是解放前屯子富余户的紧张交通运输工具车,一样平常庄家是没有的,由于这种车必须用牲口拉,因此也叫“畜力车”。
富余户(地皮改革划身分叫“地主”“富农”的)拥有地皮、牲口,生产、种地必须用牲口拉车,拉粪、拉庄稼是紧张的生产形式。
穷汉没有地皮,养不起牲口也不须要养牲口,全靠给地主扛长工打短工坚持生活,以是也谈不上有车。

富余户生产、种地用牲口拉这种车,走亲探友时也用这种车。
不同的是在车厢上面装置了车篷,顶部为半圆形,前后有门,两旁车厢有窗,称为“轿车”。
此种车的车架、车轮在做工方面比生产车风雅,车门、车窗挂有绸布为门帘、窗帘,一样平常仅用一头骡或马拉着即可,骡马脖子系铃铛,一走叮当叮当响,到了客人家用个凳子放车旁,车主人掀开车帘,踩着凳子下车,在那个时期便是“场面”“阔气”了!

这种铁角车(铁轮大车)的利用,延续到新中国建国初期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互助组、互助社、生产队期间,那时候我正处于童年,清楚地记得生产队用这种车拉刚割起来的小麦,车厢前后安上“排车”(用几根棍横竖扎绑起来,再用绳子拉着,系到车厢两旁车把上),高高地装上一大车,套上3头以上的牲口,车辕里1头,号称“驾辕”,前边旁边两头,力量小车载重的也可套3头。
建国初期一穷二白,没有机器没有电,没条件浇水,种地靠天收,种一葫芦打两瓢,收割小麦用“䥽镰”䥽,用木杈装到车上,车上站一个人,一杈一杈排着装,约摸装足数了,用绳子勒住,俗称“刹住”。
这一道工序很关键,勒不结实走到半路麦子从车上成批地掉下来,重新装车费工夫不说,丢失许多麦籽,庄稼人看着心疼是大事。
因此,两三个、三四个人拽住绳子,喊着口号“为啥”“为着”、“为啥”“为着”。
绳子的起端,车子的左方或右方两人推着绳子喊“为啥”,绳子的末端,车子的右方或左方两人拽着绳子应声喊“为着”。
如此喊三四遍、四五遍,把绳子勒紧了,勒结实了,挽在车棚上某一部位,即是把一车麦子装好了,才开始赶着牲口走,把麦子拉莅临盆队的打麦场上。

由于时期的不同,这里还有必要阐明一下“为啥为着”是什么意思?这实在便是一个大略的劳动口号,表示一齐用劲的意思,和盖房打夯时喊的“夯夯着”一样,字面上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勒车时绳子的起端,也便是挽绳子,挽在左方还是右方,没有严格规定,随便从哪方挽都可以。
也可根据装车的形状而定。
左方装得多、厚,就从左方往右勒,反之亦然。
劳动号子喊几遍,勒绳子用几个人,都要看情形而定。
不喊号子也可以,一个人勒车也可以,只要把车勒结实、刹紧就行。

4,汽马车

汽马车是在铁轮大车的根本上改装的。
橡胶的广泛利用,匆匆使人们生产出充气胶轮,于是有人把铁轮大车的铁木轮卸掉,安装上充气胶轮,于是,汽马车产生了。

这种情形开始产生于解放前的一九四几年,大规模生产、利用于“大跃进”的1958年。
生产的汽马车车下盘由车轴、钢圈、轮胎组成,轮胎和轴承使这种车比铁轮大车轻便许多而又载重量大,套上骡马,拉着空车,可以跑得飞快。
为了安全,人们又装上了手拉制动。

汽马车,顾名思义,第一要有“汽”,第二要有“马”。
汽可以充,不用发愁。
拉车的骡马牲口,在生产队一穷二白的情形下,社员们温饱问题尚未办理,哪有什么好草好料喂养“快”牲口啊!
有汽马车,没有拉车的骡马牲口,于是,人拉汽马车的尴尬场面涌现了——这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事情。
一群人,少则七、八个,多则二、三十个。
每一个人一条绳子挎在左肩或右肩上,碰着上坡,需用大力时,如果挎在左肩,就用左手拽住绳头,右手后拽绳子,弓身向前,反之亦然。
1968年,我在胙城中学上初中,清楚地记得学校搞勤工俭学,程文彬老师领着我班几十逻辑学生,拉着两辆汽马车到延津县城煤建公司拉煤。
去的时候空车,更换班坐车,走一段路更换拉。
由于人多嘴杂,都是十几岁的少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倒也快快乐乐,嘻嘻哈哈,逍遥清闲。
谁也没想到自己在充当着骡马牛驴等牲口的角色!

分外的年代,分外的场景,分外的事宜,一去不复返,永久淹没在我们那一代人的影象深处!

5,平车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广大屯子利用最普遍最广泛的交通运输工具便是平车。
说成“交通运输工具”,老百姓不习气,老百姓喜好直来直去,浅近易懂,反正便是一种车子,紧张特点是“平”,两只车轮平行,车棚子的底板是个平面,适宜行走平坦的路面,不论人拉还是牲口拉,速率都不太快,因此很平稳,不会出车祸,以是叫“平车”;又由于车的构造是底盘上面架个车棚子,不论人拉或牲口拉都要架着车辕杆,以是又称之为“架子车”;我的家乡延津县胙城乡董固村落,实在不仅仅是我村落一个村落,该当说我们那一带的村落落,老百姓说话最爱大略干脆,好多东西好多事儿,能用一个字表达清楚的,绝不用两个字。
比如说“筷子”,叫“kiao".这种车子的紧张利用形式,不论人还是牲口,都是一个“拉”字,以是我们这一代叫“拉车”。

平车由底盘和车棚两部分组成。
底盘由铁制的车轴、两个橡胶轮子组成。
车轴的两端经由轴承、滚珠、里外档装置把车轮固定住。
车轴的轴长一样平常不到一米。
车轮又由橡胶胎和车条组成,车条数量40根。
橡胶胎需充气,与之配套的工具叫“汽管儿”。

平车底盘由厂家生产,必须购买,不像拖车那样能自己加工。
记得八十年代买套平车底盘还需二、三百元,以是一开始不是一样平常庄家都可以置得起平车的,再说,车棚一样平常都是请木工用木料自己加工制作的,一样平常庄家第一没有木料,生产队大集体,庄家没有一点个人资产,第二请不起木工师傅,连最最少的用饭问题都办理不了。
到了八十年代,实施了生产任务制,农人有了自主权,有做生意头脑的农人自己开木料加事情坊,做成平车车棚出售,价格公道,庄家在家门口即可买到,平车发展到险些家家都有。
后来又涌现了铁制车棚,但因沉重,不太遍及。

由于平车用起来轻便,因而用场相称广泛。
田间地头,人们用它拉粪、拉红薯花生等农产品;逢节按令,人们用它套上牲口,又可以走亲串友。
这时的平车又称作“小驴车”;长途贩运,人们用它上新乡去卫辉总之进城卖粉条卖各种各样的农副产品。
我们这一带村落落用它到陈召拉煤,到太公泉拉石灰。

说到长途贩运,平车的又一个必不可少的配套装置该出场了,这便是“挡”。
有前挡、后挡一对儿,一样平常是用柳条编的。
编车挡又是一个技能活儿,不是大家都会的。
以是,车挡多数也是买的。

平车安上前、后挡,一样平常载重350公斤,不能太多。
后来人们将车轴加粗,由原来的轴径2.2厘米加粗为3.2厘米,称为“加重车”,可载重1000公斤。
当然这是个标准,也有人拉煤一车装1500公斤的,车的承受能力不保险。

关于“拉煤拉灰”,有些年轻人会问:什么是拉煤拉灰?为什么要拉煤拉灰?毕竟从改革开放以来,40年不再“拉煤拉灰”了!
以是在这里必须讲讲“拉煤拉灰”的问题:

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步辇儿拉着平车到汲县(今卫辉)西部山区拉煤拉灰,在我们这一带真的成了“民风民俗”了!
寒冬尾月,大雪纷飞,滴水成冰,家家户户怎么取暖和?烧煤。
煤从何来?自己掏钱到卫辉西部太公泉镇一个叫“陈召”的地方买。
后半夜,一样平常两三点就得起床,拉上平车,平车上前后安挡,带上干粮,条件好的用一个“馍篓”装着烙饼、白馒头,这是少数人家。
大多数人家都是用一个布袋装几个黄窝头(玉米面馍)。
“馍篓”是用谷杆编织而成的,严密结实不透一丝风,以是有保温功能,只有少数人家用得起。

那时候屯子经济冷落,一样平常庄家盖不起房,实在不盖弗成了,只好找街坊邻居帮忙,俗称“串忙”,主家管饭,不像后来有了盖房班(建筑队)省心省事,当然只跟“钱”说事儿!

盖房砌墙用的白石灰哪里来?自己掏钱拉上平车到卫辉西部山区买。
无论拉煤还是拉灰,因是步辇儿,路远,一天回不到家,必须在路上住一夜。
一样平常住在卫辉市车马店。
第二天一早才回家。
农人住店,统统都本着一个“俭”字。
自己带条薄被子,自己带着干粮,只不过用用店家的屋子,喝点店家的开水,一样平常仅花个几毛钱而已。

住店时,一车煤或灰放在那里,怕重载压破轮胎,或把轮胎压扁,每每还要用一根棍子支着车棚。
无论拉煤还是拉灰,有汽管的还要把汽管带上,以防平车轮胎漏气,随即给予补充。
那时汽管也很少,谁家有个汽管能被半道街的老少爷们相互借用,也成了一大脸气,值得骄傲的成本。

改革开放的东风唤醒了沉睡的中国大地,更唤醒了广大干群几近麻木的灵魂。
旧的交通运输工具,令人哭笑不得的民风民俗,随着旧制度、旧的生产力生产条件的消逝而消逝,回顾一下那个时期,那些尴尬,可以匆匆使我们增强“四个意识”,武断“四个自傲”,做到“两个掩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作者简介:张法祥,延津县文广局原新闻部副主任、编辑、;现任延津县关工委委员、县作协副主席。
延津县胙城乡后董固村落人,1973年至1983年在村落里先后任生产队记工员、司帐,本文情节全系作者亲自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