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因其特有的氛围一贯滋养着文艺创作者。图/视觉中国
文/詹腾宇
中国现当代文学家的作品里,包蕴了风土人情、动人故事、鲜活角色和流动于个中的深厚感情——这些都是民谣的要素。那么,如果他们写起民谣来,会是什么样子?
城市有人歌唱,村落庄有人神往,故土有人思念,栖居有人惦记,从来不是本日才有的事情。
有一位游客在题为《神往一座城,由于周云蓬》的文章中坦承,自己是由于歌手周云蓬才去的绍兴。实在周云蓬是辽宁人,他曾栖居绍兴,后来去了大理。周云蓬写绍兴的句子,民谣味道盎然,天然可成歌词:“四月的绍兴,喷鼻香樟树的喷鼻香气满街满巷子地浓郁着,让你觉得心里软软的,不忍转身走去更南的南方。”
而更著名的“绍兴周氏”,当然是周树人、周作人兄弟。周作人写故乡的乌篷船:“你坐在船上,该当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桕,河边的红蓼和白,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
而他的诗歌《小河》,切实其实便是现成的民谣:“一条小河,稳稳的向前流动/经由的地方,两面全是乌黑的土/生满了红的花,碧绿的叶,黄的果实。”
民谣本是一种以叙事为主,带动抒怀,管窥世道民气,并反响社会风尚的音乐形式。中国现当代文学家的作品里,包蕴了风土人情、动人故事、鲜活角色和流动于个中的深厚感情——这些都是民谣的要素。那么,如果他们写起民谣来,会是什么样子?
鲁迅 《水上的绍兴》
他笔下的绍兴我们从小便耳熟能详,茴喷鼻香豆、咸亨酒店、乌篷船,不妨配以朗朗上口的赵雷的《成都》曲子。
由王志文饰演的鲁迅。图/《黄金时期》剧照
《水上的绍兴》/原曲《成都》
鲁迅×赵雷
乌篷船边摇着橹
乌毡帽下老舟子
轻舟飞梭向远渡
河岸妇人孤独
咸丰酒店茴喷鼻香豆
雾里碰杯叙旧
绍兴
石桥架下慢水游
阿Q愉快跑来喝几碗酒
闰土举起了叉,猹身一扭,从胯下走
祥林嫂眼泪在流
孔乙己说一醉方休
豆麦田漫月色尽头
社戏台侧笛声悠悠
水上的绍兴。图/视觉中国
沈从文 《湘西姑娘》
他的《边城》,塑造了一个“一对眼珠清明如水晶”的清纯少女形象。翠翠性子和顺,哪怕情郎可能永久不回来,她也随遇而安。这种对爱、间隔与光阴的细腻描述,与马頔的《南山南》有相似之处。
刘晓庆饰演了湘西芙蓉镇上的俏丽少妇胡玉音。图/《芙蓉镇》剧照
《湘西姑娘》/原曲《南山南》
沈从文×马頔
飞向对溪峭壁半腰,摘虎耳草
船儿载他去了,归期却不知道
他大概来日诰日涌如今面前,大概永久都回不到
他近了,他走了,夜沉了
光阴亲吻着她脸上泛起的红晕
把野花点在头上,听人们吟唱
茶峒人歌声里交织古老的缠绵
守一起云一颗星一片清澈的天
狂风雨的夜中逝去的祖父
溘然空了的心和房屋
不息的雷响和雨落的孤独
期待在原来他出发的地方
碧溪岨畔悄悄的船渡
没尽头,却只想停驻
俏丽而神秘的湘西。图/视觉中国
张爱玲 《到底是上海人》
张爱玲的《到底是上海人》一文,用简短而轻快的笔触勾勒了上海人的群体形象,文中充满了张爱玲所描述的“上海人的碰撞与纠结”。她说“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达意的地方”。谢春花的《借我》,同样有这种聪明、自我的抒怀。
阮玲玉的故事发生在旧上海。图/《阮玲玉》剧照
《到底是上海人》/原曲《借我》
张爱玲×谢春花
它是上海
它是肥白如瓠的人们
它是骈散并行的动人妙文
它是通透的天真
它是无可奈何的生活
它是心情弯曲的自嘲口吻
它是相互碰撞的存在
它是疲倦而起的放任
它是不完美却有分寸
它是处世不过火的负责
它是不稚子的态度
它是小说中不存在的完人
懂我文不达意
无时无刻不想起
瑰丽苍凉繁华压抑
的交替
《半生缘》剧照。
老舍 《想北平》
在北京还叫做“北平”的年代,老舍师长西席写了大量作品,自谦“我真爱北平。这个爱险些是想说而说不出的”。他的爱全然倾注在这些醇厚朴实的叙事之中,颇有民谣之风。北京孩子宋冬野的代表作《安和桥》,同样在沉缓平和中见感情。
老舍的大部分作品都与北平有关。图/《茶馆》剧照
《想北平》/原曲《安和桥》
老舍×宋冬野
让我再想你一遍
我的北平
爱却说不出,像爱我的母亲
与我发展相黏的
那些风景
玉泉山前的塔影
什刹海的蜻蜓
我坐在 墙边北平
像摇篮孩子睡得安心
长满酸枣的老城墙和斑驳树影
最小的那道胡同里
也有院子和树的痕迹
让人自由地喘气
在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