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古汉语“端”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夏节、五月节、龙舟节……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并没有打捞起来。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古代没有杀菌的药,就用菖蒲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於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除了用艾、菖蒲和蒜这“端午三友”驱鬼外,还有一种重要的驱鬼方法,是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挂驱鬼符还有一些严格的仪式。
端午节还有一件大事——赛龙舟。赛龙舟这个传统早从在清乾隆二十九年,端午节当天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固有“五月锣鼓响半天,阮卜看龙船行河边!”的典故。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便在道士引领下,划龙舟、打龙鼓。端午当日,选手必须先祭拜龙船,将香火插在船上。竞赛结束后,待到农历五月十日“送水神”,在恭收龙船,期待来年再战。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端午节的大小型活动,有兴趣就过来看看吧!
篇二:家乡的节日—兰亭书法节
王羲之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契事也。”自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始,兰亭,便有了一年一度的兰亭书法节。
源始王羲之、谢安等人在兰亭以笔会友,饮酒作乐,流觞曲水,赋诗一首。自后,所有来自全球各地的书法爱好者就在三月初三这天,聚集在兰亭。桃花落下,笔行云间,大家就在这里,与古时王羲之他们那样,不受世间的影响,在桃源间以笔会人生。
我曾有幸目睹过兰亭书法节。我们一行人,跟着古筝老师,带着古琴,来到兰亭一处僻静角,看到几人手握狼毫大笔,在沾满金箔的宣纸上随意挥洒,划出一道道墨痕,便构成了一个字——“静”。安然的环境,老师幽幽地弹起一曲《秋风词》,与这氛围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伴着树叶的“沙沙”声和墨洒在纸上的“啪啪”声,都绕着琴声与老师的歌声,为诵经典。笔又开始随意挥洒,王羲之的《兰亭序》又复制在了宣纸上,一曲终了,序正在继续。当《梅花三弄》响起,序便完结,曲还在继续。笔与曲一起舞动,当曲到了深沉之处,笔便慢慢地情文相生;当曲到了热烈之处,笔便激动地龙飞凤舞;当曲到了愤怒之处,笔便暴躁地惊跳起来……我领会到,笔与琴,有异曲同工之处。颇有王羲之那时的风味与姿态。这是一个别样的兰亭书法节,详和、安静,有时有高昂之调,有时有低沉之吟。
就是这样一个书法节。书法家们或晋谒书圣,寻访古迹;或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或泼墨挥毫,交流书艺。这是一个属于热爱书画与书圣的交流平台,为中国书法的精神与姿态发扬光大,传遍大江南北,传遍世界各地。这,是一个酒会、一个诗会、一个山水之会、一个笔墨之会。“天下第一行书”的开头,构成了一篇山水田园的篇章,让中国书法精神永垂不朽、生生不息。况而,书写不同的人写,有一种不同的韵味。女人写有一种鉴湖女侠的气息,男人写有一种两袖清风的味道。这,便是中国书法!
家乡的节日——兰亭书法节,承载了几千年的文化与历史,包含了中国人特有的气概!
篇三:家乡的节日——祭禹
相信大家都听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吧!而后人为了纪念大禹的英雄精神,在大禹的故乡绍兴举办了一年一度祭禹仪式,也为了让大禹继续保护绍兴,治理大水。
祭禹这个活动是从公元2057便开展的,是大禹的儿子为了纪念自己父亲的英雄事迹,也想让后人有这种精神。于是在每年规定的日期,会举行隆重而盛大的仪式。
而在2016年4月19日,绍兴人再一次在祭禹大广场举行了祭禹仪式。祭禹大广场与大禹陵遥遥相对,在大广场上有着水上祭禹台而参加祭禹的人们则是以古装的形式入场,突出了人们对大禹的尊敬和对祭禹的重视。
人们先是在站台上对着祭台肃静雅立1-5分钟,以表对大禹的思念。再由“乐师们”一起奏乐,呼唤大禹,再让“奴人们”抬上贡品贡品里有一坛老酒,猪头、羊头、牛头和一些珍贵的瓜果,体现出了人们对大禹的崇拜。再由“奴人们”站到老酒的封口上,撕开封口,舀出一小坛老酒来,给下面的人,再由下面的人分成一小勺,倒入贡杯中,让“侍女”恭敬的把贡杯放到供台上。
贡品献完后,就进入了敬香环节。每人手中拿一柱香,在“法师”的口令下,向祭台鞠躬三次。敬完了香,再由壮丁敲鼓、撞钟。接着,“乐师”再一次演奏了起来,烘托祭台的气氛,奏乐停时,场中一片安静。有一位“法师”在祭台的左侧,开始恭敬的朗读诵文。祭祀马上就接近尾声了在乐师的伴奏下,人们唱起了大禹的颂歌在唱歌的同时,另一边,“舞姬”跳起来优美的祭舞。这次活动也结束了。
这次祭禹让我明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更让我了解了大禹的英雄事迹。
篇四:家乡的节日——黄酒节
绍兴的黄酒是绍兴的一大特色,香甜的糯米、新鲜的小麦、再加上清爽纯净的鉴湖水,成就了“酒乡”绍兴特有的风味。
正宗的绍兴黄酒,是真正的“老酒”。它历经了时间的沉淀,岁月的轮回,既有了酒的烈性,又多了一份鉴湖水的清洌,周恩来曾这样评价绍兴的黄酒:“这酒既有江南女儿的柔情,细细品味间,又透着一份鉴湖女侠的英气。”绍兴的黄酒也因此而扬名天下。
1990年,绍兴举办了第一届“黄酒节”,女儿红、状元酒等绍兴名酒都放在展台上供大家品尝。在来参观的人群中既有年过七旬的老人,也有未满周岁的孩子,大家都聚集到了一处,但却井然有序,不挤不推,排着队一个个地品尝,没抢到的倒也不着急,先看看水乡美景,热闹间竟也多了一份闲情雅致和置身于江南的怡然。在黄酒节中,“女儿红”最为受欢迎,酒呈微红,入口醇香,回味无穷,呷一小口,细品,没有红酒的高雅自傲,也没有白酒的豪气冲劲,只有一番江南人的柔情似水、吴侬软语,确实深得大家的喜爱。除了“女儿红”,“状元酒”的粉丝也不少。相传,状元酒原本是江南一户人家埋在房前的,后因为儿子高中状元,心情大好,突然想起房前那坛酒,便挖出来打开,只闻到一阵甘美的酒香,一看这酒色泽黄润、味道醇厚,是难得的佳酿,于是,那户人家便给此酒取名为“状元酒”。可以说,“状元酒”是绍兴人为儿女讨得一个好彩头的象征,也是父母对儿女一生的牵挂。
酒是黄酒节的一大主角,品酒的人自然是少不了。黄酒节一年一度,每年的黄酒节都是老绍兴人的期待。你瞧,那些老爷爷们手里端着一只小碗,身边摆着一盘茴香豆,呷一口小酒,吃一颗茴香豆,倒也确实有一番滋味;谈笑风生间,老人们也仿佛回到了过去,回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身上又有了青春的活力。这也许就是绍兴黄酒的魅力吧,这也许就是老绍兴的风味吧!
品一碗黄酒,吃一颗茴香豆,欣赏一番老绍兴水乡的美景,这也确实是怡然自得,别有一番风味!
篇五:家乡的节日——难忘的元宵节
那一天,萧山街的探花桥上和蔡元培广场旁拿相机的游客最络绎不绝。到了晚上来的人就更多了,上至古稀老人下到八九岁的小男孩,他们都看一样东西,元宵灯会。
在探花桥上站满了人,好像要把桥弄塌似的。好不容易挤上了桥,我确乎看一番美容天仙的景,一朵朵荷花灯漂浮在河上,仿佛一个个美丽的仙女。瞧,那有一朵花抬头挺胸,仿佛是一名威严的男子向我走来。看,那有一朵花点头哈腰仿佛是一个谦虚的书生向我们打招呼。咦?那儿怎么又一朵花躲躲藏藏的,也许她是一个害羞的小姑娘,一见到这么多人在看她便紧张了。
一阵清风徐徐地从我的身后飘过,仿佛我就是一盏荷花灯,双脚变成叶子,两腿变成了茎,头变成一株美丽的花朵绽放在清风中。天上的月亮婆婆多我打招呼,水里的鱼儿向我热情的问好。过了好一会儿,我才从幻想里缓过神来。一个个美丽的灯笼渲染成了一幅幅漂漂亮亮的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
现在,我们把镜头对准蔡元培广场上的景象,广场上真是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各形各色的灯笼都呈现在观众眼前。、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当然莫过于一条“中国龙”,响亮的名字和逼真的形象构成这一个完美的灯笼。它昂着高高在上的头,俯视着龙爪旁的我们,示意着我们是龙的传人,在巨龙的脚下生长。健壮的身躯体现了它不可逾越的王者地位与威严。
这次灯会,让我看到了许许多多艺术品。我也能有声有色有光观看,也能欢欢喜喜过大年,同时了解了传统艺术的韵味。
篇六:家乡的节日——腊月风情节
“社戏锣鼓伴月升,腊肠香味随风飘”,我们绍兴素来有“过腊月”的传统习俗。这一天,大家走青石板路,晒酱鸡酱鸭,吃美味的腊肠,有着浓浓的民族风情味。
腊月风情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自灌的油光发亮的腊肠,吊在门梁上风干,走过路过的人们都会闻到一股油腻腻又香喷喷的腊肠味,别具韵味!有时,居民们会围在一起写春联,灌腊肠、裹粽子,搡年糕、捏面人,摇棉花糖,煎萝卜丝饼,缝新鞋,炸臭豆腐等,瞬间勾起了人们美好的童年回忆。
据说在腊月风情节这一天举行婚礼是再好不过了。对于地地道道的老绍兴人来说,水上婚礼最热闹喜庆了!
小时候,每次有水上婚礼,外婆总是抱着我站在青石板路上看热闹。中间是一条清澈的小溪,长长的河流从西边的屋子一直延升到东边那家,两旁是古朴的绍兴老屋,屋前有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每当婚船经过屋前,人们都会拉着自家的孩子跑到石板路上凑个热闹,拿个喜糖,却也会欢喜一阵。听,锣鼓喧天!看,红布飘飘!乌篷船一条接着一条,每条乌篷船上都会披着以示喜庆的红布,从船头一直披到船尾,船上披红布,水中现红影,美得真是别具一格!
这一天的中午,家家户户都会裹粽子。每当这时,家中的小孩子都会跑去厨房围着大人,一副垂涏三尺的样子。可是,当大人们裹完粽子时,又要先送去给邻居亲戚,再分享给朋友吃,最后才能自己品尝。裹粽子要先准备好粽叶,将它们叠成状后,再将煮熟的糯米与馅放入其中,用娴熟的手法将它们裹成粽子状,放入锅内煮个几十分钟,一串香喷喷的肉粽就出锅了。闻一闻,一股淡淡的糯米香与肉香夹杂着迎面扑鼻而来,咬一口,一股粘粘的,咸咸的味道便涌入口内,满嘴的糯米,满口的香味,满街的浓浓民族风情味!
腊月风情节,老绍兴别具一格,韵味十足的节日,在这里,有着千古流传的民风民俗,在这一天,有着浓浓的民族风情味!
篇七:家乡的节日——中秋节
每到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节,家家户户都会买来月饼,晚上赏月。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中秋节,是在我6岁的时候。
那天的中秋节,爸爸妈妈早早地准备好了大大的月饼,还有各种水果。所以在这一天,家里就会弥漫着月饼浓浓的香味。到了晚上,天渐渐黑了下来,月亮也渐渐升起来,但还是有几片云挡着月亮。爸爸妈妈把桌子抬到屋外,摆上水果和月饼。等到云全部散开,月亮的光瞬间洒满了大地。这天的月亮又大又圆,上面好像有几团黑黑的影子,像是嫦娥和玉兔在看着我们,吃着月饼呢!
那时天真的我,指着月亮对爸爸说:“爸爸,月亮好漂亮,你帮我摘下来好不好?”全家人都被我逗笑了,可我却认真的看着爸爸,拽着爸爸的衣服不肯放,爸爸想了一会儿,说让我闭上眼睛,就帮我把月亮摘下来。我闭上眼睛,爸爸立马拿出手机,拍了一张照,然后便让我睁开眼睛。“哇!爸爸好厉害!真的把月亮摘下来了!”我伸手就想去碰,爸爸却连忙阻止了我,说:“别碰呀!一碰月亮就不见了!”我一听,连忙收回手,静静地看着。
过了许久,爸爸妈妈便把东西搬入家中,我和姐姐也走了进去。打开电视,刚好赶上了中秋晚会,我们坐在沙发上,其乐融融的聊着家常。过了一会儿,我们便开始吃月饼了。妈妈把月饼切成了四份,一人一份,大家都因为这天的气氛开心了起来。
中秋节,顾名思义,也就是在秋天的中旬,在这个节日里,家家都会团聚起来,赏月、吃月饼。这天的月亮又大又圆,也表示着团圆的意思。
以上就是小编给您带来的家乡的节日作文600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指南,请继续关注美德网节日作文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