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我们,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有所追求。有追求是可以的,但是过度的追求会使我们迷失方向。失去方向的我们,做任何事情就只会看到名与利,孰不知,淡泊才是一种真正的人生态度。诸葛亮曾经说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拥有淡泊的人生态度之后,我们仍然可以有高远的志向。我只希望,在我们追求的同时,不要忘了我们应该有的那一份淡泊。

  自古以来淡泊之人甚多,晋朝诗人陶渊明堪称典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闲适让后人充分感受到他的洒脱。我们不是古人,不是圣人,不要求做到“山衔夕晖之时,行至水穷,坐看云起”。现在我们需要的仅仅是一点点放下,我想这一点点的放下会使我们豁然开朗。

淡泊致远作文 知识百科

  既然说到了淡泊,那自然离不开生命与自然。生命是淡泊的基础,而自然是淡泊的条件,二者相辅相成。林清玄说过“让生命柔软,为生命留白。”“留白”的那一部分是什么?答案却不是唯一的,我认为“生命的留白”指的是大自然。在我看来,每天忙着生活的同时,有一种时间正悠悠地流淌,这可以称为“悠久的大自然”,这与“生命的留白”不谋而合。体会到这些,心灵自然就丰富起来,而庸碌的生活也就平添了几缕灵动的色彩。

  万物各有其迷人的韵律,但终究是在以不同的方式在演算一道相同的定理,每张证明的纸上都写着同样的答案:一个最初以及一个最后的坐标点,都是线段,只不过有的人只需两三笔便推出了结果,而有的人不肯停止,希望算成射线。生命就如同这道题目,就算结果相同,过程也是有极大差别的。在生命与时间的长河中,做人做事的态度十分重要,即使现阶段遇到了难关,我们仍然需要勇敢地攻克,在困境中越挫越勇。“非洲圣人”阿尔贝特。史怀泽说“我忧心忡忡地看待未来,但仍然满怀美好的希望”。这句话是我们应该借鉴的,要对未来有担忧,不能无所为有,无所为无,但同时还要对其怀有希望。

  风流自赏,只容花鸟趋陪;真率谁知,合受烟霞供养;淡泊明志,方能忙世人之所闲。人世浮沉,繁华竞逐。万象纷纭以深深被浮华所附,我不愿累于这物欲横流的世界,试着追寻我的宁静与淡泊。梦影雾花,尽是虚空。

  篇二:淡泊宁静以致远

  沉浸在渊明“心无车马喧”的意境中,也很享受“采菊东篱下”的悠然宁静;想象范蠡偕美人泛舟坐享万千财富的逍遥得意,感谢历史的风卷尘嚣没有让他们在官场的浮利物欲中追寻一生而无法善终。驱使他们走向恬淡宁静的乐土至此以老,不过缘于他们简单淡泊的念想。

  这种神话似的宁静背后兴许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心酸。但陶潜安于清贫想是十分欣悦的,他不过抓住了束缚自己欲望的缰绳,只想过一种简单无忧的生活,谁又能比得上他身心的宁静,远离尘世喧嚣所寻得的精神自由?相反如今物欲横流的现代生活,让人们在官场职场均学会厮杀拼抢,为的是出人头地、光耀门楣,又或是滚滚而来的财富,膨胀着复杂的念想,一步一步走向深渊泥潭。午夜梦回的无眠,内心有太多不甘和渴望,时时叫嚣着桎梏内心。但究其初衷不过是想衣食无忧罢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渴望的宁静?因为想要的太多而错失迷茫,那些无法拥有的终究擦肩而过。如今因官场贪污而走进死牢的血淋淋的教训实在是太多了。他们因为对名利疯狂的追求而兴奋,却又因惧怕而惶惶,最终走向末途。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古人如是说。而如今人们的内心太过陈杂,就连行善助人都是功利性的想法,最终受到道德的拷问。四川达州的孩子扶了老人却被反过来勒索,斥责谩骂声讨之声汹涌如流,我想老人的生活该是喧杂的吧,他的内心肯定也在无数次挣扎。人们渴求建设精神家园让疲累之心栖息放松,却又在背离淡泊的路上愈行愈远,心中的声音多了,世界也就不平静了,而理想生活的路途却背道而驰,甚至禁锢不前。

  桃源里的人们只是寻求净土安享生活,这种简简单单给予了他们一个神话般宁静的世界,也有现世村落乡镇平静淳朴的生活。他们都是思想纯真的智者,知道自己内心的追求并能安守简单。这正如我们在学习上的态度,过于追求难题的解决优人一等,忽视了最简单的东西,往往不尽如人意,于是烦躁愈加,无法调整心态取得学习进步。如果我们根据实际简单点,不去多想,而使内心平静,顺其自然,恬淡对待最后结果,兴许会取得日积愈久的长远进步。这大抵是最能适用“淡泊宁静以致远”这一说的事情吧。

  凡事无忧,心事简单,这应该是人生境界的最高层。我们或许无法达到那样的高度,去可以试着平淡简单地对待生活中的繁杂琐事,让心灵沉静下来。很喜欢“雪夜访戴”的故事,就是如王羲之之子那样的来去无意简简单单,才能平静地欣赏雪夜而落的清辉吧。

  “一个人把握很简单的一点东西,就能够像神一样过一种宁静生活。”不错的,淡泊处世,宁静生活,走向内心的恬淡和精神的自由,在人生道路上愈行愈远。

以上就是关于淡泊致远作文的分享,更多高一作文资讯,请关注美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