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了,成果如何稳得住

——来自宁夏、贵州、云南脱贫地区的一线调研

脱贫了却果若何稳得住  第1张

光明日报 李慧 訾谦 姚亚奇 王建宏 张文攀 吕慎 张勇

脱贫攻坚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答卷”,今年便是收官“交卷”之时。

今年11月尾,随着贵州9个县宣辞职出穷苦县序列,我国832个穷苦县全部宣告脱贫摘帽,脱贫攻坚进入考察评估欢迎“交卷”的末了阶段。

脱贫了,人们还有哪些新欲望和新期待?若何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大规模返贫?未来又该如何推进全面脱贫与村落庄振兴有效衔接?一系列问题亟待在实践中找寻答案。

日前,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宁夏盐池县、贵州望谟县、云南澜沧县,触摸最真实的脱贫故事,感知最鲜活的脱贫履历,探寻最艰辛的脱贫进程。

宁夏盐池县曾记畔村落村落民王昶正在自家羊圈里给羊挑水。
光明日报姚亚奇摄/光明图片

家当“造血”能力若何激活——

“发展家当须要金融支撑,要‘借鸡下蛋’”

12月上旬,雪后的宁夏盐池县王乐井乡曾记畔村落一片白雪皑皑。
踏雪一起前行,来到位于村落庄西头的脱贫户王昶家。
宽敞的田舍小院里,新盖的屋子温暖通亮。
用红砖垒砌的羊圈旁,王昶正在给羊挑水。

“我现在贷了款,养了270只羊,还在城里买了楼。
”站在羊圈旁的王昶腼腆地笑着。
他见告,依赖养滩羊,他在2015年就脱了贫,现在一年能有10多万元的收入。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这是盐池恶劣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
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的盐池年降水量仅280毫米旁边,穷苦人口占频年夜、穷苦程度深。
“以前盐池县的穷苦发生率达24.5%。
”盐池县扶贫办主任胡建军见告。
此前,盐池县曾走过一条困难的扶贫开拓之路,穷苦户脱贫的效果并不理想。

2006年,盐池县曾记畔村落成为全国首批村落级互助资金试点村落,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联合下发的20万元互助资金直接到村落。

没有资金,村落里发愁。
有了资金怎么用好,也令人发愁。

“如果还是直接给穷苦户发钱,无法引发他们脱贫的积极性。
若何让这笔钱从输血变造血?如何用好这笔钱?”曾记畔村落村落支书朱玉国和村落干部反复琢磨。

经由谈论,曾记畔村落制订了互助资金章程,按4∶6的比例配比给村落民发放贷款,40%入股到互助社,60%配置资金贷给穷苦户。
为防止资金流失落,村落里还严格按照“五户联保”原则,想要申请贷款的村落民志愿联保、风险共担,再通过每年的“授信评级”给村落民进行信用打分,为下一年的贷款额度做参考。

通过开展互助资金信贷,曾记畔村落的很多村落民用贷款搞起了养殖,赚了钱。
互助资金的利用暂时知足了群众小额资金的需求,也培养了农人的诚信意识。

村落里人不断扩大养殖脱贫致富的过程,王昶都看在心里。
由于过于贫乏,其他村落民们对他能不能到期偿还贷款心里犯嘀咕,这让王昶成了迟迟无法通过联保申请贷款的“老大难”。

为了给村落里剩下的几个“没人要”的穷苦户“托底”,村落干部们开始商榷新的对策,终极决定通过“党支部+互助社+穷苦户”联保,为穷苦户们包管贷款。

“在2008年、2009年两年,村落里就用这种办法包管了26户穷苦户,贷款80多万元帮助他们发展家当。
”在朱玉国眼里,家当做起来,才让扶贫真正实现了从输血变成造血,只有发展家当,才能让村落民可持续增收,脱贫成果才能稳得住。
“家当发展起来了,猪往前撵,鸡今后跑,都不用你管,它自己就能发展”。

“发展家当须要金融支撑,要‘借鸡下蛋’。
”用好互助资金的履历,也为朱玉国带来了更多启示。

2012年,盐池屯子信用联社与穷苦村落互助社捆绑推出“千村落信贷”,对得到互助资金借款后仍不能知足发展需求的社员,由互助社推举、农信社给予1~10倍的贷款,重点支持穷苦户发展盐池滩羊等特色家当,为穷苦户们发展家当争取到了更多支持。

在金融扶贫政策的支持下,盐池县家当扶贫之路也越走越好。

“受市场价格颠簸以及建档立卡穷苦户缺技能、不懂管理、不会经营等成分影响,养殖户养殖效益曾经比较低迷。
”盐池县政府干系卖力人表示,盐池专门为养殖户量身定做了滩羊保险系列产品,开拓了滩羊肉价格指数保险,通过根本母羊、种公羊养殖保险,减少疫病疫情造成的羊只去世亡丢失,有效调动了群众养殖的积极性。

从互助资金到“千村落信贷”,从政府投入到引入社会成本,扶贫资金真正变成了发展资金;“授信评级”办理了贷款难贷款贵问题;扶贫保险为庄家养殖风险托底——盐池县逐步走出了独具特色的“金融扶贫模式”。

胡建军先容,2019年盐池县绝对穷苦征象已经“清零”。
为了确保脱贫户不返贫、边缘户不致贫,盐池县依托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探索建立了脱贫攻坚动态监测预警系统。
这个别系通过“红黄绿”三色,县、乡、镇(街道)、村落(社区)四级网格化管理,及时精准创造问题、办理问题,为推动脱贫攻坚与村落庄振兴有效衔接供应保障。

“监测系统内录入了所有建档立卡穷苦户以及非建档庄家的信息,对所有村落民都实现了动态监测预警。
”皖记沟村落驻村落第一布告田峰拿脱手机向先容,“不才村落拜访过程中,网格员会采集网格区域内所有群众基本信息录入系统,包括生产、饮水、住房、医疗保障、教诲等27项指标,对其他突发问题也会及时跟进、办理。

胡建军表示,动态监测系统可以做到“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只要创造濒临返贫征象就能立时办理,确保了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

云南普洱澜沧县酒井乡勐根村落老达保村落民小组。
资料图片

搬出来的群众若何变身“新市民”——

“让穷苦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发展”

从乌蒙山麓出发,南盘江、北盘江奔驰不息,逶迤连绵的云贵高原一起延伸,与广西丘陵相遇,形成中国西南地区生态系统尤其薄弱、地域广大的滇黔桂喀斯特石漠化区域。
贵州黔西南深度穷苦县望谟县就位于这里。
“土如珍珠,水贵如油,山乱如麻”,位于麻山腹地的麻山镇,则是望谟县的“贫中之贫”。

“以岩穴为家、靠茅草房居住的人家相称普遍”“人均只有5分地。
与其说是地皮,还不如说是石头缝里的土窝窝”……穷苦的心伤,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代感慨。

搬出大山去,换个新活法!
2016年5月启动的易地扶贫迁居让老麻山村落夫迎来一场生存办法的彻底变革。

老麻山乡岜从村落人杨昌仁是当地公认“有见识”的人,高中毕业后曾远赴上海打工。
易地扶贫迁居启动后,杨昌仁一家和乡邻一起搬进了义龙新区移民安置点“麻山社区”的新家。

进城后的日子怎么过?怎么通过“致强盛人”示范带动,让更多迁居群众有活干、有钱赚?

为更好地让穷苦群众实现就业,素有养蜂酿蜜传统的望谟人从蜜蜂群中学来了履历。
当地把有能力、有履历、号召力强的人形象地称为“蜂王”,通过开展“蜂王行动”,探求、培养更多的“蜂王”,由“蜂王”们带动更多穷苦群众劳动力外出就业。

杨昌仁调集了一批乡亲,常年承包建筑项目,以此实现就业增收,成为带领更多群众致富的“蜂王”。

作为从望谟县蔗喷鼻香镇望南村落易地扶贫迁居进县城的“新市民”,42岁的刘琴在新家楼下的一家皮具加工厂找到了一份自己善于的缝纫事情,每天都到这里上班。

“在没有搬进城前,丈夫常年在广东打工,我卖力在家照顾公婆和孩子,屋子破地皮少,一家人的日子始终过得紧巴巴的。
”刘琴说,“2019年进城后,我们住上了楼房,街道绿化、根本举动步伐都非常完好,我丈夫在县城找了一份汽修的事情,我也在照护老人孩子之余通过缝纫贴补家用,两个人一个月能挣七八千块。
未来随着我们的手艺越来越好,人为会越来越高,日子肯定是超越越红火!

望谟县县委布告李建勋先容,自履行易地扶贫迁居事情以来,望谟县超过5万人搬出大山,走进城市,成为“新市民”,个中县内安置的“新市民”就有4000余户。

为保障县内安置的“新市民”有劳动力家庭实现就业增收,望谟县通过履行就业勉励、给予经济补贴、政策优惠等办法,陆续引进17家企业入驻“新市民”居住区,顺利办理了3000余个迁居群众的就近就业问题,还在各居住区设置物管、保洁、保安等公益性岗位;探索履行“新市民操持”,从家当、教诲、卫生等方面系统地帮助迁居群众向“新市民”转变。

为办理“新市民”的后顾之忧,帮助他们的子女快速融入城市的学习生活,为迁居群众子女课余生活供应优质环境,望谟县在一些“新市民”社区培植了幼儿园、老年做事中央等,让“新市民”更好地融入城市。

“要摆脱穷苦,就要彻底割断穷根,只有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发展,才能全面达成带动穷苦户稳定脱贫、持续增收的目标。
”李建勋说。
今年11月,望谟县在内的贵州9个县宣辞职出穷苦县序列。

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实验小学学生在新操场上体育课。
钱凌芸摄/光明图片

特色文化资源如何绽放——

“会走路就会舞蹈,会说话就会唱歌,歌声唱出幸福生活”

一片俏丽的地皮,一座古朴的村落寨,生活着这样快活的一群人。
他们没有经由专业培训,乃至不识谱,却能用种地采茶的粗糙双手闇练弹奏吉他,用背柴挑担的腰杆跳出动人的舞姿,用吆鸡赶鸭的嗓子唱出婉转的音符……

“吉祥的日子我们走到一起,共同把心中歌儿唱起来,蜜样的幸福生活滋润津润着我,拉祜人纵情歌唱,拉祜拉祜拉祜哟,快乐拉祜人……”12月9日,从普洱市区经历了7小时车程,来到云南普洱澜沧县酒井乡勐根村落老达保村落民小组,远远就听到拉祜族人快乐激情亲切的歌声。

就在一个月前,澜沧作为云南省末了一批脱贫摘帽的县,宣告脱贫摘帽。

“过去的老达保,是一个范例的少数民族山区穷苦村落寨,交通、水利等根本举动步伐严重滞后,受靠天用饭、广种薄收的传统思想束缚,群众增收困难。
”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驻勐根村落第一布告胡红先容,在2013年以前,“交通基本靠走、喝水基本靠背、通信基本靠吼”形容的正是老达保村落的掉队面貌。
2013年年底,村落寨中建档立卡穷苦群众有92户402人,穷苦发生率达79%。

这里蕴藏着多项民族文化宝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祜族叙事长诗《牡帕密帕》犹如一首流淌在拉祜民气中的歌,讲述了拉祜创世神话。
“我们这里的人真的是‘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舞蹈’。
”老达保村落民小组党支部布告彭娜儿说。

最原生态的,便是最美的。
脱贫攻坚,便是要把这种独特的美挖掘出来。

立足老达保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当地对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着力进行保护、传承、发展,勾引拉祜族群众通过“唱歌舞蹈”实现脱贫致富。

“以前的日子很苦,一年只穿一双鞋子,现在唱唱歌、跳舞蹈,家家户户的腰包都鼓了!
”提起文化旅游扶贫,57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石开笑逐颜开。

30多年前,也正是李石开把吉他带回村落寨。
受到父亲的熏陶,李石开的女儿李娜倮13岁学会了吉他弹唱,16岁开始创作歌曲。
现存的300多首拉祜族歌曲里,有30多首是李娜倮所写。
李石开和女儿李娜倮,也成为当地脱贫的“领头雁”。

2013年6月,一家由农人自发自创的演艺公司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成立了,李娜倮成为副董事长,村落民全部入股。
此后几年,李娜倮带领村落民把朗朗上口的拉祜歌曲唱上央视舞台、唱进国家大剧院,还漂洋过海唱到国外。
这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拉祜音乐火了起来。

歌声不仅唱出了好心情,也唱出了拉祜族的好日子。

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成立以来,完造诣地演出730余场次,演艺职员年人均分红达16000多元,有效带动92户402人建档立卡穷苦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老达保的故事是普洱文化扶贫的一个生动写照。
普洱市地处祖国西南,有着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和边地文化。
在脱贫攻坚战中,普洱壮大扶贫特色家当,发挥文化旅游上风,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奏响村落庄振兴强音。

多年来,除了让文化“走出去”,老达保也一贯在努力把游客“引进来”。

彭娜儿先容,村落里现在建起村落庄音乐广场,不少村落民开起了田舍乐。
通过打造拉祜族特色堆栈和发展培植特色民宿,完善根本举动步伐培植,打造体验式文化农庄,俏丽的拉祜族村落寨正在实现“快乐地发展、快乐地脱贫致富。

日子超越越好,不过,彭娜儿还有两个心愿——一个是想升级自家民宿,让村落庄旅游得到更好发展,把更多的游客留下来;另一个是希望12岁的女儿在学习之余能把拉祜族的歌唱得更好,让更多人理解拉祜族文化。

目光再次掠过拉祜族古寨,繁花绿荫、流水潺潺,这个因文化而繁华的千年古寨,更加多姿多彩。

更多精彩故事请扫二维码浏览。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31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