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职位最高的官
羊 祜(221—279)字叔子。魏黄初二年(221年)生,泰山南城(今山东新泰羊流)人。西晋开国元勋。出身名门王谢,其祖父羊续为东汉南阳太守,父亲羊衜为上党太守。12岁父丧由叔父羊耽抚养,成年后娶魏国大将夏侯霸之女为妻。羊祜历任曹魏中书侍郎、给事中、黄门郎、秘书监、相国从事中郎等职。西晋建立后,升任尚书左仆射、卫将军。
西晋泰始五年(269年)都督荆州,镇守襄阳,历任十年,功绩卓著。当时襄阳为兵家必争之地,由于频年征战,百姓深受其苦。羊祜到任后,减轻田赋,安定民气,接着分半数军队垦田800余顷。
晋咸宁三年(277年),晋武帝诏合泰山郡之南城、南武阳、牟(今莱芜)、梁父、平阳(今新泰)五县为南城郡,封羊祜为南城侯,羊祜推让多年,武帝不得已而许可,南城郡遂废除。个中牟县在今莱芜东部,为当时羊祜封地之一。
2
历史上最为人称颂的县官
吴来朝(1540—1620)字义庵,世称封君。约生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莱芜南港村落人。万历三年(1575年)考取贡生,万历十六年至二十一年以岁贡任山西荣河县(今万荣县)知县。荣河为山西西南部的边远小县,濒临黄河,当时水患频发,田园荒漠,多数地皮为茅草荆棘覆盖。吴来朝到任后即号召百姓拓荒种田,采取以工代赈、官府出钱收购茅草的办法,引发百姓开荒的激情亲切。在茅草荆棘挖尽后,又教百姓改进耕种方法,使一县化为良田。为此,朝廷曾给他两次擢升,他都坚辞不受。与荣河民众一起,兴办学校,修桥铺路,兴利除弊,使荣河县民安居乐业。
20年后,吴来朝告退归里,临行前,县民云集话别,竟三日不能成行。还以万民伞与匾额相赠,在莱城建“吴公生祠”,并用荣河土为其塑像,在祠内墙壁上彩绘壁画记述其政绩:过秤收茅、扬鞭耕地、执尺间苗、取水浇田、养蚕缫丝、纺线织布、巡视农桑、拜贤访老、讲经课士、攀辕送行,祠堂门上高悬题有“荣河遗爱”的匾额。回归故里后,吴来朝居乡缄和,将先人遗产400余亩捐为义田,赡养贫穷族人近百人,自己却过着俭朴的生活。
他生平孜孜好学,博学明理,取法圣贤,启牖后学。他长于写作,据宣统《莱芜县志》记载:“莱邑为古文者,始于吴来朝”。惜其文集已散佚不传,仅留下《重修莱芜县志序》《忠贤祠记》《郭公祠碑记》《族田碑记》等零散文章、碑记。其在《忠贤祠记》中对诸葛亮、狄仁杰、岳飞夸奖道:“夫三公勋业在简册,望闻在宇宙,磊磊落落,赫赫轰轰,与天壤俱永者,固不系一祠之有无,而后之往来兴起者,则不雅观感之功不可诬矣”,同时劝告道:“凡我邑髦入其祠觐其光,尚当志三公之志,学三公之学,于以砥励名节,跻美前修,有若忠武、若文惠、若武穆者蒸蒸济济,以国家重焉”。道德文章,可见一斑。
吴来朝出身耕读世家,曾祖父吴江为天顺举人,会试副榜,任盐山教谕,人称吴役夫。告老后把家产分给贫穷的族人,晚年在城东厢设立义塾,教授生徒。祖父吴梦弼为廪生。父亲吴善继三岁丧父,历经磨难,读书不辍,学识渊博,人称东岩居士。宗子鸿渐,万历五年以选贡任直隶卢州通判。次子鸿洙、三子鸿功、孙子吴暐皆中进士。乡里有“一门三进士,父子五登科”之美誉。因其子孙显贵,诰封为中宪大夫、浙江按察司副使、宪副等。因屡受封典,村落夫称颂为“吴封君”。万历末年去世后葬于陈盘龙吴家林。
3
在莱芜战去世的最有名的历史人物
黄 巢(?—884)唐代曹州冤句(今菏泽)人。出身盐商家庭,家境富余,少年时同王仙芝共同武装贩运私盐。唐乾符元年(874年),王仙芝聚众数千人在河南长垣叛逆,翌年黄巢起兵相应,相继攻占濮州、曹州,发展到数万。唐王朝调集各藩镇兵马合击义军,王仙芝率部南下,黄巢则率部东进取沂州、青州、淄川,然后挥师河南,挺进安徽。
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在湖北黄梅兵败战去世,其部将尚让率其大部到安徽亳州投奔黄巢,并推黄巢为王,称“黄王”,号“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从此义军以黄巢为统帅,引兵南下,一起势如破竹。黄巢在乾符六年以百万都统名义,发布文告,发兵北伐,挺进中原,直取长安。广明元年(880年),黄巢攻入长安城,僖宗逃奔成都,巢自号为帝,国号“大齐”。
中和三年(883年),唐军借助沙陀军的力量反攻,黄巢15万农人军被迫撤出长安,以大将孟楷为先锋,准备重返河南、山东,在陈州先头部队一万多人全军覆没,大将孟楷被俘杀。黄巢为雪陈州之辱,包围陈州三百天,大大花费了力量,失落去了转移的战机。在引兵北上时,遭沙沱骑兵打击,义军伤亡数万。此时尚让等一批义军首领纷纭叛降,义军兵败如山倒。末了,黄巢带千余人突出重围,向山东撤退,经老家曹州,东奔兖州,最退却撤退入泰沂山区,一起上不断遭李师悦、李景瑜以及张友、尚让的尾追截击。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七日,黄巢率数十人退到莱芜南部的狼虎谷(今祥沟村落),自刎而亡。
黄巢起兵攻打沂州、青州、淄川时,曾在莱芜北部山区驻扎,并在当地开矿冶炼,铸造兵器,今遗迹尚存。(有画像)
4
莱芜最早的共产党员
吕若侃(1886—1930)字仲陶。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生,莱芜吕家芹村落人。祖辈家境富余,有上百亩地皮。高小毕业后,考取曲阜师范学校,常常阅读陈独秀等人宣扬马列主义的文章,思想日趋进步,逐步确立起共产主义崇奉。1925年,经徐州来人先容,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在外地一贯与党组织保持秘密打仗,为了给党组织筹集经费,将家中的60多亩地皮变卖,当时村落民不知黑幕,传言其入了“净产道”。
1925年秋,中共山东省地方实行委员会派共产党员马守愚到泰安开展党的活动,马守愚秘密成立了“泰安苏维埃”,决定在工人、农人、学生中开展宣扬,发展党团员,工会和农会会员,发展党组织。1926年夏,马守愚到莱芜发展农会,得知吕若侃系共产党员,遂委任其为莱芜农会卖力人,并以发展农会名义,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之后,马守愚与吕若侃发展河北村落的魏春舫、在吕若侃家扛活的吕效之和吕家芹村落的吕敬宝入党后,同年秋,秘密建立了中共吕家芹村落支部,成为莱芜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吕若侃任支部布告。
到1927年8月,全县相继建立起雪野、口镇、孝义、西关、林马庄、高上坡等7个党支部、发展党员60多名。随着形势的发展,在马守愚的辅导下,9月组织成立了中共莱芜区委,吕若侃任区委布告;同月,成立中共泰莱县委,马守愚任布告、吕若侃任组织委员。在任坚持党的崇奉,宣扬党的方针、严守党的秘密,反对国民党的税捐。1930年,吕若侃因病在本村落病逝,年仅44岁。
5
莱芜最有名的民兵爆炸英雄
李念林(1916—1990)1916年3月生,莱芜中茶业村落人。幼年家贫未上学。1938年冬任本村落自卫团通讯员,1940年任村落民兵队长,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役期间李念林在上级有关领导的辅导帮助下,带领群众低廉甜头地皮雷,先后研制出了拉雷、连环雷、滚雷、水雷、丁字雷等十几种地雷。他根据日伪军在当地的活动特点,带领民兵利用地雷伏击日伪军,使日伪军闻风丧胆。当时的美国合众社在头版以爆炸大王巧设地雷阵为题宣布了他炸去世炸伤日本鬼子数百人的。宣布中,称地雷英雄李念林是一位标准的山东游击队员,是一位天生的地雷人才。新华社也同时宣布了他帮助淄川、章丘、历城、泰安等地培训爆破手两千余人,带领民兵合营主力部队作战的英雄业绩。
至抗日战役结束,李念林带领民兵队合营主力部队或单独作战300多次,毙、伤、俘敌1000余人,缴获长枪短枪180多支、子弹1万多发,割敌电话线2500多米。他的家庭3次遭受日伪军掳掠点火,父母和两个孩子被折磨致去世。解放战役期间,李念林带领民兵参加了鲁南、淮海、济南、莱芜等战役,战功卓著。
1941年12月18日,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李念林的英雄业绩。1944年,鲁中区武装委员会付与他‘爆炸英雄’称号。1946年,他应邀到鲁南军区地雷演习班讲授埋设地雷的方法与办法,并光荣出席了延安会议。1947年参加了孟良崮战役和埠村落战斗,负伤后仍坚持完成战斗任务。1948年任茶业口乡乡长兼民兵队长,带领担架队参加了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并带领民兵赴宁阳、泗水等地清剿残敌。战役年代立功16次。
1950年,他光荣出席了党中心在华东地区召开的英模大会,会上,他被命名为‘爆炸大王’和‘一级民兵战斗英雄’称号。1960年5月1日,李念林代表茶业峪联防民兵出席了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等中心领导的亲切接见。会上,他被命名为‘全国民兵英雄’。国防部付与他纪念册和半自动步枪一枝。
全国解放后,李念林同道先后任村落支书、茶业公社党委常委、委员、莱芜县贫协主任等职,山东省第二、四、五届人大代表。1990年1月去世。
6
历史上唯一一任莱芜长
范 丹(112—185) 一作范冉,字史云。东汉永初五年(112年)生,陈留外黄(今河南民权县)人。曾游历当时京畿地区长安,就学于后汉通儒马融。
桓帝时为莱芜长(有史以来最早的莱芜长),由于母亲守丧而未到任。后在太尉府任职,自知性情狷急,不能从俗,常佩戴皮绳上朝以自警。遭党锢之祸后,遁逃于梁沛之间,以“不得匡世济时”为憾,用小车推着妻子,徒行敝服,卖卜为生,或寓息客庐,或依宿树下,如此十多年,乃结草屋而居,所居单陋,有时绝粮断炊,但穷居自若。
在乐府古诗中,有首民谣赞颂范丹:“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成为廉吏典范。后来,汉灵帝解除党锢,太尉、司徒、司空三府交相举荐,他坚辞不就,于中平二年(185年)卒于家,年74岁。按其遗嘱“敛衣足蔽身,棺足周体”进行薄葬。因其享有很年夜声望,执绋者达两千多人。灵帝诏谥其为“贞节师长西席”,刺史郡守各为其立碑表墓。明清两朝,莱芜为其建祠,并崇祀为名宦。
7
莱芜历史上唯一一任嬴长
韩 韶(生卒不详) 字仲黄。东汉颍川舞阳(今湖南省黄江县东北)人。韩韶于东汉桓帝时入仕,初任郡吏,继而征入司徒府,后任嬴长,在任多有惠政。
东汉永寿二年(156年),因泰山一带公孙举起兵数年,当地官员不能平灭而被罢职。尚书经由精心选拔,乃以韩韶为嬴长。公孙举部闻其贤,相诫不入嬴境。当时,周围诸县受兵灾严重,废弃耕桑,流民得知嬴境安全,便大量涌入嬴境求索衣食,韩韶怜悯饥民,冒罪开仓赈济,太守看重韩韶的名德,未给任何处罚。
嘶马河,在莱城往西15华里处,它自北向南流入大汶河,河水时而湍急,时而缓流,见证着古往今来莱芜的历史演绎。关于嘶马河的由来,流传着汉代廉吏赢长韩韶的一个动听传说。
韩韶入嬴时曾骑一母马,此马在嬴生一马驹,离任时百姓送到城南河边,韩韶因念小马产于嬴,应该属于嬴,因而将小马留下,二马母子分离,隔河嘶鸣不已,此河故名“嘶马河”。
明代莱芜秀才任泽在县城东门外建范丹、韩韶二公祠,明清两朝在莱为官者均以范、韩二人为模范,并将其崇祀为名宦。(注:汉时人口不敷一万户的县设长,够一万户的县官叫令,由于当时嬴地不敷一万户以是韩韶叫嬴长)
8
莱芜最古老的墓葬
位于莱城区寨里镇戴鱼池村落西南200米处,1984年创造,为春秋末至战国初期墓群。占地南北长约130米,宽约90米。村落民用土时,挖到多个土坑竖穴墓,后分别挖到南北两个棺椁墓。南墓为东西向竖穴土坑,有一棺重椁。随葬品仅存24件,器物有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北墓与南墓形制基本相同,亦为一棺重椁。器物组合为鼎、豆、壶。
9
莱芜最早的长城遗址
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期间齐国沿太沂山脉修建的军事工程,长600多公里。齐长城莱芜段遗址位于莱城区北界,西起大王庄镇芭麻峪村落北的东山,经大王庄镇、雪野镇、茶业口镇逯家岭村落进入淄博市博山区境内,又从博山区樵岭前村落东进莱城区和庄乡青石关村落西的大梯子山,至平州村落东进入博山境内,共超过224座山头,35个村落落,全长64.16公里。境内自西而东有四大关、十二小关,城墙紧张由关隘、城墙、烽火台等部分组成。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大关,自西向东为后关(天门关)、锦阳关、黄石关、青石关。
后关,别号天门关,位于莱城区大王庄镇后关村落,关门上方有0.8米×0.4米的“天门关”石匾,城墙有雉堞,1961年修泰明路时拆除。关前原有孟姜女庙和建庙石碑;关墙与西侧鸡爪顶、东侧陈草洼山的城墙相连,在崇山峻岭中气势弘大。今在天门关西侧尚存50多米石砌城墙,残高2至3米。
锦阳关,别号通齐关,位于莱城区雪野镇娘娘庙村落。关东西两面横锁着烟火台、长城岭山,中通莱明路。原有关楼,南墙东西与长城墙相接,高8米,抗日战役始逐渐破坏。西侧有750米城墙保存较好,高6米,雉堞较完全,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为抵御捻军入侵重修。关东长2200米的城墙保存也较好,残高2.5至4.2米。锦阳关长城岭段,被山东省文物局公布为历史精良建筑。
黄石关,位于莱城区茶业口镇上王庄村落北,关楼已无,形制与锦阳关相同。黄石关建筑在东西两山间之谷地,关旁黄石崖石峰突起,崖下河水自北向南流淌,河东为莱芜茶业口至章丘普集公路,关址虽无遗存,但城墙雄姿犹在。关东1800米处是瓦岗寨(山)遗址,东西宽12米,南北长31米,寨墙残垣高2米,宽1米,寨门尚存。关西1000米处为北寨(山),遗址南北长约百米,东西宽30米,寨墙残垣高2米,宽0.9米,寨门尚存。除关址处城墙被毁坏200米外,黄石关两侧各有千余米石砌城墙保存较好,残垣高1.5至2.5米。关前原有孟姜女坟、庙,王陵庙和建庙石碑。
青石关,位于莱城区和庄乡青石关村落。它修建在两侧山峦夹峙的深谷口上。青石关是齐都临淄的南大门,自古有“直淄之门,当南之冲,为出兵要路”之称。此处原有城墙并筑有东、南、西、北四个关门,凭据天险,内可屯兵,外可御敌,是齐长城上至今创造的唯有的一座独特的关城,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清代,为防御捻军重修。清咸丰年间,僧格林沁亲临青石关组织抵抗捻军,其当年住所仍在,但原有“曾王所其处”碑已不见。
10
莱芜最早的县城遗址
嬴城遗址位于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羊里镇城子县村落,是新石器时期至汉代的遗址。2013年,莱芜市文物局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探明建筑基址、道路遗存、灰坑分布区域及文化层堆积。嬴城遗址出土器物有石器、玉器、骨器、青铜器、铁器以及黑陶等多种陶器。官方量具的陶片,证明嬴城在齐国的经济地位。
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春秋齐嬴邑。〈春秋桓公三年〉公会齐侯于嬴,《左传哀公十一年》“公会吴子伐齐,克博至嬴。”汉置嬴县,唐省,古城在山东莱芜县西北四十里北汶水之北,俗名城子县,即故嬴城也。附近有吴延陵幼子宗子墓。《礼檀弓》延陵幼子适齐,其宗子去世,葬于嬴博之间。
2013年,由莱芜市文物局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勘探,历时80多天,探明了该遗址大围子和小围子城内的建筑基址、道路遗存、灰坑分布区域及文化层堆积情形,并对嬴城遗址的总体布局和构造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为往后保护方案的制订供应了第一手资料。
11
最早的古文化遗址
位于莱城区凤城街道汶阳村落,1980年3月创造。遗址在汶河之阳的高台地上,南北长500米,宽300米。遗址大部因砖瓦厂用土而遭毁坏,尚存东部和北部。距地表0.5米处,有厚约1米旁边的文化层。采集的标本有石器、玉器、蚌器、陶片等,为大汶口文化中期至龙山文化期间及宋代遗址。
12
最早的冶铜遗址
铜山矿冶遗址 铜山位于莱城区苗山镇铜山村落南,因产铜而得名,海拔357米。遗址以铜山为中央,北珍宝穴村落,南珍宝穴南麓,西珍宝穴村落西300米,东至六亩地东界,东西长1720米、南北宽1630米。是迄今为止,境内创造古冶炼遗址中保存比较完全的一处综合性冶铜遗址。它集采矿、冶铜、铸币为一体,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1973年,省文物普查事情队根据采集的标本、出土器物和现存遗址的稽核,将其定为汉代冶铜遗址。1977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包括采矿、冶铸和生活等区域。
13
莱芜当代最著名的教诲家、文学家
吴伯箫(1906—1982) 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诲家。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出生于莱芜吴花园村落一半耕半读富余家庭。
7岁从父读书。1919年考入曲阜师范学校,任学生会干事。1924年夏师范毕业后,经同乡王毓华先容,到孔府家馆任英文西席。1925年夏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开始文学创作。
1931年夏毕业后,在青岛大学校长办公室任事务员,结识闻一多、洪深、老舍、王统照、孟超等,常定期聚会互换。1935年,任济南村落庄师范教务处主任兼国文教员。1936年,任莱阳村落庄师范校长。
抗日战役后参加革命,1938年4月,长途跋涉到达延安,进入中国公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卒业时,毛泽东为他题词“努力奋斗”予以勉励。11月,任八路军总政治部抗日文艺事情组组长,赴长治一带事情。1939年,回到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参与编辑《文艺突击》,并兼任中国女子大学西席。194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边区政府教诲厅任中等教诲科科长。1945年11月,任华北联合大学(驻张家口)中文系副主任。不久任东北大学(驻佳木斯)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文学院副院长、副教务长。1949年7月,在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上当选为文协委员、秘书长。
新中国成立后,他紧张从事语文教材编审的领导事情,长期担当公民教诲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并坚持散文创作。1951年,任东北教诲学院(今沈阳师范大学)副院长。1954年春,调公民教诲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兼任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所长。20世纪60年代初,正值我国三年困难期间,应《公民日报》的哀求,吴伯箫先后写了《北极星》《记一辆纺车》《歌声》等二十多篇散文,后收为集子《北极星》。
文革后,曾任全国中学语文传授教化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并参加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领导事情。1981年10月,出访英国,不久,当选全国文联理事。1982年8月病逝。
14
最有名的杂技艺人
李建业(1895—1975)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生,莱芜田封邱村落人,著名杂技艺人。性情朴实淳厚,诙谐诙谐,人称“李傻子”,后成艺名。
8岁起在齐河城里学艺,学会了30多个节目。之后,在省内游艺两年、“闯关东”7年。39岁在乡娶妻成家,后去山西、郑州、武汉、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地演出。
抗日战役爆发后,留须罢演。1940年参加莱芜县民主政府政卫队,以卖肴药为掩护,秘密进行抗日活动。1943年,被坏人密告遭敌逮捕,由“莱芜梆子”老艺人张凤水和卖篦子的杨玉山保释出狱,遂分开政卫队,仍以赶集串乡卖肴药并演小节目维生。
1959年,被山东省杂技团任命,虽年逾花甲,仍勤奋不辍,将传统节目加以整理,由园地搬上舞台,一时产生轰动效应。1962年,《扇碟子》节目被中心新闻电影制片厂和喷鼻香港凤凰电影制片厂合拍的《齐鲁豪杰》收录。此节目用四个碟子(或茶碗)、一把扇子,演出时随着手中扇子扇动,碟子逐个垂垂离地,翩翩起舞,伴以大过梁、茶花盖顶、古树盘根、苏秦背剑、四门斗、拐线等舞姿,翻上倒下,忽近忽远,使不雅观众眼花缭乱,拍手称绝。其它节目皆技能娴熟,俗中见奇,使人线人一新。1975年1月去世。
莱芜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随着时期的变迁,古老的历史文化、
独特的地理文化和淳厚的乡土文化,
融汇成莱芜独特的文化秘闻。
本文只呈现了部分莱芜历史之最,
欢迎大家留言,补充示正。
如果本条内容侵害了您的权柄,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