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米安 编辑|马桶
粤语歌,相信70后80后大都喜好,由于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喷鼻香港电视连续剧就像酷夏的阵雨似的,每一阵都干干脆脆轰轰隆隆,把苦忍酷热的人们滋润津润得欣喜若狂,而每部剧里的歌,特殊是片头片尾曲,经由反复播放,让当时的孩子们过耳不忘爱不释口。
1984年夏末,央视播的《霍元甲》,是我们看到的第一部港剧,一个星期才放两集,周一到周六先是回味而后期盼,到了星期天做什么都不能与看霍元甲相冲突。那时石马铺铺上还只有我家有台14吋的黑白电视,很多邻居跑到我家来不雅观看,我爷爷把电视机摆放到祧屋大门口,搬出板凳竹铺子给邻居们坐,当"啊啊啊啊.......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唱响,一坪的人顿时愉快起来,直到看完还要意犹未尽地互换半天。
播完第二集,我就能用粤语哼"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涛涛"了。
1984年版的《霍元甲》
那时候有两件雷打不动的娱乐,一个是每天中午端着饭碗收听湖南公民广播电台的评书,刘兰芳的《杨家将》和《岳飞传》真是绘声绘色扣民气弦,不知不觉听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总要不过瘾的“唉”一声,怪韶光溜的太快了。还一个是晚上看连续剧,喷鼻香港的台湾的日本的新加坡的,电视频道只有那么几个,但是好看的连续剧却是层出不穷。记得那时候长沙有个电视台像闭路电视一样,每天只播连续剧,也没有广告打扰,看起来好韵味。
后面陆续播放的《陈真》《霍东阁》《京华春梦》《上海滩》《武则天》《八仙过海》《万水千山总是情》《射雕英雄传》《赤脚名流》等等,每首主题歌和插曲都迅速流传开来,我们这一代有幸见证了港剧的黄金时期,也是作古正经被港剧熏陶出来的粤语歌爱好者。
1987年我老爸跑到韶山路百货大楼花近千块钱买了台蓝光牌双卡收录机,在那时算得上贵重物品了,同时带回来的还有一盒费翔《超过四海的歌声》的磁带。那一年,费翔凭借《冬天里的一把火》火得一踏糊涂,老爸回来讲是卖货的满哥给他推举的那盒磁带,并且见告他,你屋里妹子一定会喜好。确实,那盒磁带里的12首歌没几天就被我啃会了,包括那首英文的《爱情故事》。
那一年,我在雅礼读高三,我们女同学之间因谈论谁是最心动男神还分成了两个阵营,一个是费翔,一个是周润发;而男生则一边倒地迷恋翁美玲,他们中很多人像个学生妹子一样,去地摊上挑选翁美玲的贴纸,然后分系列贴在精美的日记本上,我老弟就有一本厚厚的翁美玲图册,精心剪裁小心粘贴赏心翻阅存心收藏。
我中学六年的中餐都是在学校食堂吃的,常常吃少吃差只想省钱,就为了买自己喜好的书刊什么的。自从家里有了收录机,就用攒的钱添置新磁带。记得那年我生日,及早挤上7路公交,跑到袁家岭新华书店的音像柜,想买盒磁带送给自己。流连好久,末了入手梅艳芳的《似水流年》,磁带封面上的梅姐穿着笔挺的西装,戴着墨镜,一头干练的短发,好飒的样子。这盒带子里的《蔓珠莎华》《梦幻的拥抱》等歌我现在去KTV都喜好点。
《似水流年》专辑
我们坐公交车是用学生月票的,那天我回来过东塘又挤下公交车,在东百大门边小摊上买了碗刮凉粉填肚子。这个摊子固定在那好久了,平常是不舍得费钱吃的,那天吃的那碗刮凉粉,该当是我影象中最好吃最韵味的刮凉粉了。
有个常常推着辆三轮车摆大书摊售卖各种杂志书刊的,我也把稳他好久了,那天景象好心情好,连那摊子上俊秀的明星都像在对我笑,我便又容身翻看起来,末了买了一本山口百惠影集,有蛮贵也狠心带走,谁叫一部《血疑》让三浦和山口成为了我心中最完美的情侣呢。
家里还保存了一堆画报,那本《山城电影》画刊便是山口百惠专刊
由于乘车用月票,以是课余韶光我会常常往街上跑,我去得多的地方也便是袁家岭新华书店蔡锷路外文书店之类等,那时北岛顾城舒婷也非常火呀,"黑夜给了我玄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探求光明",仅仅十几个字,在中国诗坛的份量却无法估量。有天,我和同样钟意诗歌的高同学结伴,特意寻到深藏在坡子街的诗歌书屋,买了本《朦胧诗选》。
那时东塘还没有立交桥,只在广场中心有个圆形大花坛,西北角崛起的东塘百货大楼是地标性建筑。东百往西是电力院水电院临街的一线小门面,我最记得有家小书店,我在里面买了本琼瑶的小说,有家小录像厅我在里面看过琼瑶的电影。当年琼瑶姨妈非常风靡,我那二十出头教语文的王老师便是琼瑶的铁粉。
1980年代中后期的东塘,绝不夸年夜就像现在的五一广场一样热闹。广场周边搜集了特殊多的各行业设计院,我的很多同学便是设计院子弟,以是在东百前坪熙熙攘攘的人潮中,长沙腔和外地普通话殽杂如鼎沸。
传说那时在东塘卖黄泥巴都发财,东百前坪摆摊卖鞋服的卖烤红薯的卖书报的卖干货百货的各处着花,有扯着喉咙叫卖的,也有悄悄等客上门的,吸引着一波又一波的路人。东塘百货大楼就更不用说了,矗立在城南的入城口,店面宽敞通亮货色品类完好摆放琳琅满目,是周围居民和周边乡进城人的购物天国。
我偶尔也会进东百走走,但怎么都不会想到,自己几年后竟成了东百的一名正式员工,而且亲自经历了著名的“五虎斗长沙”商界大战。
1995年8月26日,东塘友情商城第一批升国旗的员工
韶光飞快,就要面临高考的预考了,1980年代的高中生想上大学要通过两场大考,一次是五月上旬的省预考,预考不合格的,连参加高考的资格都没有,预考达标的7月上旬再参加一次全国统考,以是在1988年春节后,我们班就开了个难忘的毕业晚会。
班长号召同学们晚会上积极上台演出节目,我是班干部自然要起带头浸染,我本来准备唱一首程琳的《风雨兼程》,就像后来毕业生们喜好唱何炅的《栀子花开》一样,我连演出之前的发言都想好了,可一看前面的吴同学唱了首徐小凤的《顺流逆流》,那我每天标榜自己是粤语歌爱好者,不上一首粤语歌岂不是很打脸?于是我临时换成了《溜达人生路》,也算是与毕业沾上了边吧。
那时候没有伴奏都是清唱,开头我的节奏稍搞快了点,但可爱的同学们非常捧场,我终极得到了最佳节目奖。
由于是毕业前的末了一个班会,同学们除了在精美的留言簿上相互署名外,还每人准备了一份小礼物,通过抽签找新主人,我抽到了坐我后面的彭同学准备的雪娃娃,多年往后,彭同学已是中南大学的彭教授了。
1988年夏末,广州航空在长沙招空姐,飞上蓝天与白云相伴,做个空中小姐是多少女孩子心中俏丽的梦想。我得知,想想自己有一米六八的身高,其他条件也达标,不去试一下只怕往后会后悔,于是穿上自己认为最俊秀的裙子,找到位于五一东路上的航空大厦去口试。
说是口试,该当是海选,实在便是一长队的年轻妹砣在一张桌子前面一个个过一下,得当些的就问几个小问题。那时候做空姐对女孩子来说是真的好有诱惑,我瞧瞧前后排队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高挑、俊秀。
口试官看过我的报名表,问我会不会粤语,我想自己看了那么多港剧,会唱那么多粤语歌,还有常常跑广州做生意的二姑教过的“边个”"点解""海边抖"之类,便绝不犹豫地点头说会,现在想来那便是所谓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吧。
口试官接着便叽哩哇啦鸡同鸭讲地说了一长串,然后看着一脸懵的我问刚才他说的是什么意思,老天爷啊,他问我什么?他说了什么?我脑袋瓜子嗡嗡的,竟然说不出一个字,口试官把他刚说的又用普通话复述了一遍,我眯起眼歪着头杵在那儿已经面红耳赤不知所措。
口试官把我的报名表放下来,应是准备让我打道回府了,我那一下真想鼓起勇气说,我可以唱一首粤语歌吗?但一看口试官分明在微笑着示意“你已经OVER了,下一位”,我的勇气瞬间凝集成了汗水,失落落地今后逐步撤退,那天硬是走路走到袁家岭,在书店逛了半天才平复沮丧的心情,回到家一想,这有什么!
八九十年代,广播电台的很多节目都蛮红火,像“每周一歌”“听众点播”“电影录音剪辑”等等,我曾经写信为母亲生日点播过朱晓琳的歌曲《妈妈的吻》。
1990年,湖南广播电台还坐落在黄土岭七里庙,有个《听众信箱》栏目专门回答听众朋友提出来的各种问题。我该当是在家里订的《湖南广播电视报》上看到这个节目招临时主持,年少痴狂的我又找到电台去了。
那时,电台与听众之间都因此信件的办法联结互动,一年之后兴起了热线电话形式的夜话节目,最有名的电台主持是抚慰了他人却烦闷了自己的尚能,他们在电波中与打进热线的听众一起谈问题聊情绪,每天还会收到很多听众来信。
湖广的《听众信箱》便是收到了大量的听众来信,我找到栏目编导后,她从一堆信件里选出了几封,要我挑一个在节目里复书,我末了确定回答一位问自己做什么都紧张该怎么办的朋友。
我回家引经据典地负责写了两页稿子,还精心挑了小凤姐的一首《喷鼻香江暖流》作为背景音乐,几天后在我播音的间隙,小凤姐天籁般的歌声响起:“生命从未算统统事事如愿,只欲去找愉快快乐园......”哇,那觉得,自己都被冲动了。
徐小凤《喷鼻香江暖流》CD
那一年,宋祖英以一首《小背篓》在春晚亮相后,凭借甜美歌声甜美长相迅速红遍大江南北。印象中在我挑听众信件时,三位编导就在边上喜逐颜开地评论辩论着宋祖英,从外面歌声家世经历,一贯聊到某次与她一起做节目。那时候的春晚真真正正捧红了一批又一批新人。
韶光来到1991年,某个春寒料峭的晚上,我们一家吃完亲戚的生日宴,亲戚盛情约请一起去歌厅闹一闹,我从来没有踏足过歌厅,于是随着大部队来到了新塘冲一栋位置较偏的平房。
彼时新塘冲已经征收但还没有拆老屋子,在定额站边上的这家私房经营着歌厅,我们推门进去再撩开一道厚帘子,里面昏阴暗暗的,房顶上两个彩灯球调皮地旋转着。
我们找了一张小圆桌围坐下来,阁下每桌都坐了几个人,一个站得挺直的男人正举着发话器在唱《北国之春》,声音通亮饱满,一边的差错鼓着掌喊:"李双江!
李双江!
"
老板娘丢过来一个厚厚的资料夹,说你们先点歌,茶等下就上。那时的卡拉OK没有包厢,都坐在大厅里唱,消费是按一人一杯茶算的。亲戚翻开资料夹,手指从上往下一页一页划,我凑过去仔细看,每个塑料套里插的纸上都是手写的编着号的歌曲名。亲戚该当是歌厅的常客,得心应手很快确定好了五紧张唱的歌的编号,然后麻利地写到桌面放的小纸条上。
老板娘给我们每人上了一玻璃杯茶水,顺手把点歌条子拿走了。我们就坐着等,边磕着瓜子边听别的桌轮流献唱,有红歌,有盛行歌曲,还有唱花鼓戏《补锅》的,那个刘大娘唱得是真好,便是一唱到"刘大娘我笑呵呵"就笑得花枝乱颤,怎么也收不住,仿佛被点了笑穴似的。
大厅卡拉OK想要唱首歌,真的要有耐心,坐了快两个钟头,我们这一桌八个人才轮到四首歌,大部分韶光是在听陌生人演出,还碰到三桌人斗歌,三桌接连唱的都是同一首歌《昨夜星辰》。不过正由于是与浩瀚陌生人同在一起唱,水平太低的不敢上去献丑,以是大家唱歌的水平都还可以。
王家冲路的这家老歌厅仍在业务,不过还摆了麻将桌
溘然有一桌点了《婚纱背后》,这首歌我会呀,几年前看的港剧《泼皮大亨》里的歌,原唱徐小凤还在1989年参加了央视春晚呢。我迅速全场搜索,创造靠墙角那桌一个微胖的女人举起了发话器准备唱。
歌声缓缓传来,低沉磁性伸展迷人,小凤姐的音质特色当时可能很小众,但能让我30年后依然影象犹新,绝对是深深打动了我啊,我听着迷了,原来粤语歌我们长沙人也可以唱得这么好。
从那往后,我就爱上了徐小凤,去唱K点得最多的便是小凤姐的歌。有次公司搞活动包了一个大厅,我在角落默默唱了首《城市足印》,一韶光好多人问谁唱的啊,粤语歌唱得这么好!
后来换了一个公司,在袁家岭上班,玩得好的特殊喜好去华天对面的温莎唱歌。她们都知道我爱唱粤语歌,每次都帮我点几首保留曲目。一次我自己点了首没在KTV唱过的小凤姐的《每一步》,唱了几句后,一差错说没关原音吧,靠近点唱机的差错说关了啊,那差错很负责地说,有时候有些版本会出错,你再点一下打开原音试试,于是坐点唱机旁的差错又点了一下,小凤姐天籁般的声音一下子飘了出来,盖过了我的声音,我实在一贯知道是关了原音的,便是在那享受差错们质疑中的赞颂而已,呵呵。
同事有事无事就在一起嗨唱
2004年,湖南电视媒体发展得风起云涌,湖南经视推出了中国第一档选秀节目《明星学院》,我当时对每一位选手都如数家珍,特殊是酷似天王张学友的郭彪,郭天王并不帅,但他是“长沙的张学友”啊,不但长得像,唱歌声音也非常像,而且他还唱粤语歌啊。
决赛那晚,三十出头的我像个学生妹子样的,冒死拨打家里的座机给郭天王投票,记得当时是一块钱一票,投票通道火爆得下不得地,末了冠军终于归属郭天王。我不知道自己是为了郭天王高兴,还是由于自己心中的那份粤语歌情结,后来2007年郭彪参加《快乐男声》比赛,我对他就没有那种狂热的觉得了。
又来到2008年,湖南卫视有个由马可李好孙骁骁主持的真人秀节目《寻衅麦克风》,宗旨是挖掘草根歌手,现场108名素人分成龙凤两队一齐嗨歌,卫视还制作了一个机器人MRMlC,给每人测评打分,挑出男女各三名选手进行PK,胜出的再选择难中易三个难度接管麦克风的寻衅,闯关成功则得到大奖。
2008年《寻衅麦克风》节目海选
一天公司QQ群关照说,下午卫视节目组会过来挑选现场选手,感兴趣的可以报名,到时去会议室口试。我肯定感兴趣啊,哪怕去感想熏染一番现场的气氛也是极好,因此吃过午饭就一贯处于激动中。
下午节目组的过来了,一排桌子连接在一起,三个人正襟危坐,同事们挤在楼道里,听到叫自己名字就一个个进到小会议室,站在三个人面前一展歌喉。
轮到我的时候,我还在纠结唱哪首歌,匆匆忙忙让口试官看出来我的紧张,说你不用紧张,随便唱一首你平时最拿手的歌就行。于是我脱口而出说唱一首《上海滩》,清唱,刚唱到"爱你恨你"竟破音了,口试官就像那时电视里很多选秀节目的评委一样,大声对我说了一个字:"停!
"
已奔四的我没有觉得失落望,重在参与嘛。我朝表面的年轻同事做了个耸肩的表情便退了出来,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爱好者,就在家里哼哼得了。后来我在电视节目里不雅观看同事的演出时,马大哈似的看得笑疯了。
今年春节,女儿从深圳回来,邀集了几个国外省外归来的同学,在海信广场KTV聚会,由于这些同学从小就喜好到我家玩,于是女儿便载着我一起去了。
现在KTV的环境和设备已经很前辈很时髦了,屏幕大到环绕了两面墙,互不相识的两个包房之间还可以斗歌。
一众美女有的唱英文有的唱日文纷纭点热歌排行榜,气氛很是春节。我悄悄点了首徐小凤的《风的时令》,当那满屏溢出来的年代感画面跳出来,和相称老旧的伴奏响起来时,姑娘们同时望向了我,都猜到只有我才会点这样的歌吧,发话器麻溜地递了过来,“吹啊吹让这风吹......”平缓而伸展,一曲终了,直呼"哇塞""好听""姨妈的粤语歌好棒哦!
""再来一首!
"
大概是阿谀大概是客套,管他的呢,一个粤语歌爱好者的虚荣心瞬间得到了知足。
姑娘们都爱飙英文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以及青春期携梦去追光的那份自傲与张扬,还有那股无所畏惧的稚气。很多人和事,都在消逝,悄无声息地消逝,不知道我从脑海打捞的这些片段,这些深深打上了时期烙印的片段,大家会不会有耐心看完呢?
作者先容:米安,70年成长沙土著,喜好老长沙的历史、故事、物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