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地处中国南太行山东麓的林县(1994年之后撤县设林州市),十万民众怀揣“誓把河山重安排”的年夜志和“引漳入林”的梦想,靠着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在太行山上劈山修渠,一锤一钎,以战天斗地的豪情和舍生忘去世的气概苦战十年,终于修玉成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图中这段渠位于山西境内,是红旗渠总干渠,全部修建在太行山峭壁绝壁之间,故有“中国水长城”之称。
从此,被誉为“中国水长城”的红旗渠流进千家万户,办理了林县人畜饮水的生存困境;滋润津润超过4600万亩庄稼,甩掉了林县粮食常年欠收大包袱;染绿太行大地,恩典膏泽林县万千子孙后代。
林县人用不屈和坚韧,竖起一座历史丰碑:“独立重生、艰巨创业、联络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
严重缺水问题,摆在年仅26岁的县委布告面前
8月的中原大地,风轻云淡。
在从河南省安阳市前往林州市的路上,沿途满眼翠绿,已进入抽雄期的玉米地,叶子随风轻摇,雄穗熠熠生辉,一派活气盎然。
然而,历史上的林州,却是个十年九旱、水贵如油之地。
据记载,红旗渠建筑前,林县550个行政村落中,有307个长年人畜饮水困难,有100多个村落要跑5公里以上打水吃。
在红旗渠纪念馆展厅,一老汉跪在茅草屋前仰天长叹的塑像,令人感慨万千。这个《旱魃为虐》塑像前的笔墨这样写着:
民国初,桑耳庄村落300多户人家,常年到4公里外的黄崖泉担水吃。1920年大旱,黄崖泉的泉水小得只有喷鼻香火头那么粗。大年三十,桑林茂老汉起五更爬上黄崖泉,想趁早挑担水回家过年。挑水的人多,一贯等到入夜他才接满一担水回村落。新过门的儿媳妇王水娥想念公爹去担水一天还未回来,就出村落去接。入夜路滑,新媳妇又是小脚,接过担子刚走几步,被石头绊倒,一担水全洒了。媳妇又羞又愧,就在万家团圆的除夕吊颈自尽了。大年初一,桑林茂老汉埋葬了新婚儿媳的尸体,带着百口踏上了逃荒路,从此,这一家人再无音信。
一担水的倾覆,足以剥夺一个人生命的肃静,足以给一个家庭带来难以承受的灾害,这便是千百年来旧林县缺水的写照。
在展厅里,大量的历史照片、文献资料、影像作品、磨成齿状的石头井口、开裂变形的钢钎、砸成花卷的铁锤、扭曲滑溜的铁镐、苗条的勾缝匙,以及麻绳、箩筐、瓦刀等等修渠时的劳动工具,仿佛光阴倒流回到那个火红的年代,再现触目惊心的劳动场面——
当年的培植者们在峭壁上作业。(资料图片)
1954年5月,杨贵被任命为中共林县县委第一布告。那时杨贵仅26岁。
初到林县,有一次,杨贵带着事情组到马家山下乡调研。由于一起风尘,到了庄家家想洗个脸。主人端来一个碗大小的铁脸盆,还“叮嘱”他:“您洗完脸千万别把水泼了,俺还等着用洗脸水喂牲口。”
缺水,已经严重到这个地步,杨贵心情沉重!
1959年6月,林县旱情日益严重。杨贵和县长李贵、县委布告处布告李运宝,兵分三路,分别沿浊漳河、淇河、淅河溯流而上探求新水。
半个月后,只有杨贵这一组带着可以从山西省浊漳河“引漳入林”的资料回来。
1959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扩大会议确定兴建引漳入林工程。也正是在这次扩大会议上,引漳入林工程被授予一个更催人奋进的名字——红旗渠。
林县人用双手,彻底改变了干旱缺水的命运
1960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开工。
总干渠全线开工后,近4万名林县修渠大军,自带铁镢、铁锹、小推车等原始的劳动工具,从十几个公社向着浊漳河搜集,在太行山峦、浊漳河边,一线摆开劈山引水阵地,这是林县盘古治世开天辟地头一次。
红旗渠流进千家万户,办理了林县人畜饮水的生存困境。图为红旗渠一干渠。
红旗渠管理处副处长、红旗渠干部学院特聘老师周锐常见告:“当年,林县人在一没资金,二没技能,三没设备这样一穷二白的情形下,建筑红旗渠,困难可想而知。当时县里只有300万块钱,这些钱只能买钢钎、水泥和炸药。除了钢钎林县人不会生产,其他的都自己制造。没有住的,民工们睡窑洞,宿营在峭壁下;粮食不足吃,就派人到山上采野菜,炊事员还在工棚边上种蔬菜、南瓜。红旗渠修得非常艰巨,由于阵势缘故原由,渠道只能像盘山公路一样建筑,要在太行山的半山腰上打出一个平台,然后再把它们砌出来,这是何等困难!
”
据先容,工程培植之初,林县没有任何外来增援,也没有当代化的工具。陡峭的山体上,根本没有大型机器施展的空间——即便有,林县人也用不起。他们用的便是镐头和钢钎。为了节省资金,红旗渠工地从上到下开展了高工效运动。县里哀求修渠职员无论钢钎炸药还是抬筐石灰,能节约都要只管即便节约,要做到花小钱办大事。
全县50万人口,先后有30多万人上山参加过修渠。人们住石崖、宿岩穴、吃粗粮,劈山造渠不休不止。
开工8个月后,引漳入林第一期工程,即山西段工程竣工通水。仅仅这一段,林县人就斩断45座山崖,搬掉13座山头,填平85道山沟……
1960年11月,红旗渠主干渠二期工程刚展开,全国实施“百日休整”,红旗渠被哀求歇工。不得已,林县只好让绝大部分民工复临盆队修整,却偷偷留下300多名青壮劳力,组成青年突击队,连续开凿二期工程的咽喉——青年洞。
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洞口在金鸡岭下狼牙山峭壁绝壁上,狼牙山全部是绛紫色石英砂石,坚硬如钢,要凿通长616米、宽6.2米、高5米、纵坡1/1500的青年洞,没有大型施工机器。
横水公社300余名青年,担当起这个艰巨任务。
当时,干部民工口粮很低,为了填饱肚子,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
经由1年零5个月奋战,1961年7月15日,隧洞凿通。
当年的培植者们在峭壁上作业。(资料图片)
前往青年洞参不雅观,行走在不敷两米宽的渠墙上,向前望不见头,向后看不见尾,举头是陡立绝壁,俯首是百米峡谷,而脚底边清澈的渠水依然在红旗渠里欢畅地流淌,偶见小鱼在畅游。俯仰之间,仿佛还能听见洪亮的号角、震耳的炮声,瞥见腰捆粗绳悬挂半山崖一直抡起铁锤或钢钎凿石开洞的民工……
建筑红旗渠,林县人付出的不仅是艰辛汗水,还有鲜血和生命。
纪念馆里,有排险队长任羊成在工地上的留影。纪念馆讲解员郭晶给我们讲了他的故事:
落石和塌方,是红旗渠工地上最大的危险。有一次,任羊成在除险过程中,一块石头正砸在嘴上。一排门牙被砸倒了,压在舌头上。任羊成张不开嘴,舌头也动弹不得。他从腰间拔出钎子,插进嘴里,生生把牙撬了起来。随后吐出一口血水,4颗门牙随着被吐了出去。他曾从半空中掉下来过,没有摔去世,可是掉进了带刺的灌木丛里,工友们从他身上挑出了一捧圪针尖。
他永劫光腰拴大绳悬空,身上被绳子勒出一条条血痕。血肉模糊,粘住衣服,脱衣服时要扯下一片血痂。磨得韶光久了,腰上竟然结了老茧……
1964年12月1日,最艰险的71公里红旗渠总干渠全线竣工通水。水进了林县,那些干旱困苦的日子,随着红旗渠的滚滚水流而一去不返。这一年,林县粮食均匀亩产达到423斤,成为河南省第一个亩产超过400斤的县。
红旗渠培植并没有就此结束。浊漳河的水到了坟头岭,林县又将其一分为三,修了3条干渠,坟头岭由此改称分水岭。
这之后,还有59条支渠,416条斗渠,林县人正在自己的家乡织一张水网,滋润津润每一个角落。
1969年7月6日,历经10年,总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工程全面竣工通水。林县人用自己的双手,战天斗地,彻底改变了干旱缺水的命运。
建筑红旗渠时只有13岁,现已是70周岁的老人的张买江(前一)走在红旗渠感慨万千。
红旗渠精神,感召林州谱写创业四部曲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进了林县公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办理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有了水,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进,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有了水,大型养殖场和养殖基地建了起来,同时充分利用水库、池塘,养鱼、养鸭、养鹅,谱写了一曲“太行渔歌”。
在红旗渠精神的感召下,林州公民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创业四部曲。
进入新世纪,林州坚持“工业强市”的计策,以科技创新推动家当构造调度、促进传统家当转型升级,形成了以高端设备制造、高新技能为主导的“双高”家当集群。中西部地区县域第一家国家级经济技能开拓区——红旗渠经济技能开拓区,广泛集聚高端生产要素,高端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能已成为快速发展的两个引擎,实现了上风叠加。
从《林州市2019年政府事情报告》上看到,过去的一年,林州整年生产总值590.9亿元,增长6.3%;一样平常公共预算收入25.02亿元,增长25%,顺利实现“双25”目标;居和颜悦色均可支配收入25118元,增长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4亿元,增长8.7%。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
在今年履行的十项民生工程中,《政府事情报告》明确提出:投资20.41亿元,培植红旗渠公共做事中央,年内完成投资5亿元,主体构造落成。
在红旗渠纪念馆,遇上一位带着两位老人前来参不雅观的游客。他见告,他是河北经贸大学的老师,姓张,这是他第三次来红旗渠,“林州公民开凿了人工天河红旗渠,特殊了不起,由衷敬佩,也为成事在人的这种精神深深折服。虽然我来了那么多次,但还没有真正领悟到林州人在当时那种恶劣环境下战天斗地的精神,每一次来,感想熏染都更深。前两次是带着我们的老师来的,带着同事们一起来感想熏染,然后回去之后把这种精神用到实际事情中。本日,我把家里老人带来看一看,一是想让他们怀念和重温,上世纪60年代他们那一代人身上的闪光精神,二是我想把一些当时体会不深的内容再看一下,让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合格党员。”
“可以见告我,您的名字吗?”问。
“就说我是河北经贸大学的一名中共党员。”张老师回答。
人物 故事
红旗渠特级劳模张买江:一家三代无私奉献与坚守
在红旗渠工程培植中,林县有81位精良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也呈现了一批批劳动模范,谱写了一曲曲动人赞歌。个中,就有张买江父子的故事......
张买江
得知要采访,张买江早早就在红旗渠干部学院期待,并执意要当引导,带去参不雅观红旗渠纪念馆。
看着面前这位当年建筑红旗渠时只有13岁(年纪最小的培植者),现已是70周岁的老人,心里满是敬意。虽然岁月在他脸上刻下沧桑,但老人家的淳厚与慈祥同样写在脸上。
在红旗渠纪念馆的太行丰碑前,老人容身瞩目,这上面镌刻着在红旗渠培植过程中捐躯的81位义士的姓名,个中包括他父亲张运仁。
张买江见告,红旗渠工程开工时,父亲便积极报名参加修渠,后来担当3个村落落的技能员,还是今年夜队的施工排长。1960年5月13日,那天收工放炮,有一炮迟迟未响,父亲急忙跑出安全洞,呼唤大家躲炮。工友刚疏散开,炮响了,一块飞石却击中父亲头部,不幸当场捐躯,年仅38岁。
1961年春节刚过,母亲把儿子送到修渠工地,从此,张买江成了红旗渠工地年事最小的培植者。开始时,他帮大人背钢钎,把用秃的铁钻网络起来到铁匠炉上磨尖钻头,再背到工地让大家利用。每天要走七八十里路,在各工地之间穿梭奔波。后来,他在工地通知炸药,还管开山爆破。他学会了石匠、铁匠、木匠技能,成了民工中的技能骨干。红旗渠建筑10年,张买江在工地干了9年。
张买江见告,母亲给他做的布鞋不到一个月就穿破了,脚底磨出血泡。他把废旧的汽车轮胎制成鞋穿在脚上,韶光长了脚板磨出又厚又硬的茧子。直到现在,脚板上的老茧每隔几天要用剪刀或刮须刀割。
“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通水了,成了红旗渠通水纪念日。第二年4月,红旗渠修到了我们南山村落。4月17日,我和许多修渠人一起参加了红旗渠培植英模大会。”那一年,张买江光荣当选红旗渠特级劳模。
红旗渠通水那天,张买江的母亲对村落里人说,丈夫捐躯在红旗渠上,儿子自13岁就去修渠,她要在这个池子里打第一桶水。
张买江回顾说:“我去挑的俺村落第一担水,当时去挑水的老百姓,没有一个不哭的。”
红旗渠建成后,张买江于1976年到林州市第一实验小学事情,直到2009年退休。退休后,他还成了红旗渠干部学院的“编外西席”,依然保持着红旗渠劳模的本色,不管在哪里,他都激情亲切似火,他讲述的红旗渠故事冲动了无数人。
张买江还见告,自己的儿子张学义接过他的班,在合涧渠管所事情,仍旧守护着祖辈流血流汗修成的红旗渠。
【访谈】
红旗渠精神经久弥新
——访红旗渠干部学院特聘西席周锐常
林县儿女建筑红旗渠的壮举,不仅改变了当地严重缺水的穷苦面貌,更大的收成还在于孕育形成了红旗渠精神:“独立重生,艰巨创业,联络协作,无私奉献。”
半个多世纪来,红旗渠水滋润津润着林州公民,而红旗渠精神则成为伟大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经久弥新。
在红旗渠干部学院,采访了红旗渠管理处副处长、红旗渠干部学院特聘西席周锐常。
周锐常
周锐常见告,他父亲以前也在红旗渠事情,到退休后还编辑了《红旗渠志》。由于受父亲影响,他于1984年到红旗渠事情,“我是1965年出生的,与红旗渠是同一期间的,现在红旗渠干部学院专职进行红旗渠精神研究,同父亲一样,对红旗渠充满了感激之情。”周锐常说。
坐在红旗渠干部学院的办公室里,周锐常给讲述了红旗渠建筑的艰辛进程和可歌可泣的开山凿渠业绩,以及令人振奋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不是依赖国家、向上伸手的产物,而是坚持独立重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原则,紧张依赖自己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筑而成的。因此,红旗渠工程的兴建,就突出表现了独立重生的精神;红旗渠工程十分艰巨,又是在三年困难期间上马,在粮食紧张、物资短缺、设备技能条件掉队的情形下,历经艰辛建筑而成,这就使艰巨创业的精神表现得十分明显;红旗渠工程规模较大,参加施工职员浩瀚,如果不是全县各个地方、各个单位都以大局为重,相互支持,相互合营,如果不是全国有关部门及驻军部队的大力支持,特殊是各级水利部门及工程技能职员和山西省干部群众的大力帮助,就难以担保工程的顺利进展。以是,建筑红旗渠过程中,更是突出表现了联络协作精神;红旗渠建筑过程中,无论受益地区和非受益地区都不计局部利益得失落,为红旗渠培植贡献了力量,特殊是80多位同道为红旗渠培植献出了宝贵生命,这就集中表现出了无私奉献的名贵品质。可以说,立足本地条件、依赖自身力量的独立重生精神,战天斗地、毫不服从的艰巨创业精神,顾整年夜局、同心协力的联络协作精神,不计得失落、不怕捐躯的无私奉献精神,最集中、最突出地表示了林州公民在红旗渠建筑过程中展现出的精良品质。因此,就构成了红旗渠精神的基本内容。”
周锐常表示,本日,我们对红旗渠精神的解读,实在便是在回答“我是谁、为了谁、依赖谁”这一永恒的课题;便是在诠释“公民,只有公民才是创造天下历史的根本动力”这一不变的真谛。
“中国力量”采访组在红旗渠留影。
编辑 张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