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郎新娘三拜礼。
宋延康 摄

“90后”新人举行传统壮族婚礼

广西这对90后新人举行传统壮族婚礼 市平易近太有趣了 汽车知识

这场婚礼中,新郎李迪致是南宁经开区吴圩镇人,新娘阳燕林是桂林人,两人都是“90后”。
他们通过互联网相识,并在线下互助兼职副业而相知相爱。
两人认识两个月后便登记领证修成正果,但迟迟未办婚礼。
“我很想给她一场特殊故意义的婚礼,以此纪念我们的爱情。
很巧的是,我们两个都是壮族人,还有一个共同点便是都很喜好中国的传统文化。
”李迪致说。

一开始,这对“90后”新婚夫妇打算旅游结婚,但由于新冠疫情影响,婚礼的形式迟迟未能确定。
后来一个有时的机会,他们理解到壮族传统婚俗历史源远流长,且很有文化秘闻。
于是,他们决定在武鸣区举办传统壮族婚礼。
李迪致表示,相较于千篇一律的西式婚礼,传统的中式民族婚礼形式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印记和烙印,非常值得去传承。

在现场看到,这场原汁原味的传统壮族婚礼全体流程非常紧凑,每个环节充满了对勤恳朴实的壮村落夫民的致敬与传承。

婚礼前,双方要看八字来选择良辰吉日。
婚礼当天,男方家请了8~10名会唱山歌、身材魁梧的小伙子作为伴郎,称为“十兄”;女方家请8~10名仪表端庄的未婚姑娘作为伴娘,称为“十姐”。

新郎领着迎亲团抬着肩舆去接新娘

在接亲环节,向女方父母见礼、接管女方“十姐”的磨练、新郎新娘向父母行膜拜礼,喝“改口茶”……接亲军队在到达女方家时要通过三道栏门礼:一是在大院门口,二是在女方家大门,三是在新娘闺房门口。
新娘出门后打红伞、撒“福子”(红纸、硬币、稻谷等)、转红伞,坐上花轿不转头,一起唢呐炮鸣,预示夫妻日后生活一帆风顺。
接回新娘进入男方家门前要跨火盆,祈福念咒;新娘进屋后,举行拜堂仪式,末了送入洞房。

展示壮族婚俗让更多年轻人传承非遗

据理解,武鸣壮族礼仪习俗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开始的阶段。
“从明、清期间开始,壮族的婚礼习俗不断地进行完善,取精华、弃糟粕,终极形成了独特的武鸣特色。
”武鸣区文化馆馆长余燕鸣先容,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全的壮族婚庆习俗。
个中,“哭嫁”最具特色。

新娘“哭嫁”

看到,在新娘阳燕林的“闺房”内,大红的喜字已经贴上,处处春风得意。
在“十姐”的伴唱下,阳燕林开始哼唱起哭嫁歌。
唱完“哭爹娘”时,想着父母辛辛劳苦把自己养大,阳燕林的眼眶禁不住湿润了。

新郎背新娘出门

据理解,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是第17个文化遗产日。
“举办壮族特色婚礼,旨在让壮族的非遗文化得到传承。
”武鸣区文化馆非遗保护部主任潘福荣表示,壮族婚俗历史久远,在武鸣壮族地区流传广泛。
2012年,武鸣壮族婚俗入选县(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10年来,武鸣区不断深入挖掘壮族婚俗的文化内涵、基本特色和存续状况。
通过婚礼形式开展文化宣扬活动,扩大壮族婚俗传承覆盖面,让更多人特殊是年轻人参与到壮族婚俗保护传承事情中来,为下一步报告市级、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打下良好根本。
(凌剑伊 见习刘芷邑)

来源: 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