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
【弁言】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办理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
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公民安居乐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
从“房住不炒”定位到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从住房保障到供应体系培植,从易地迁居扶贫到棚户区改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布告心系百姓安居冷暖,始终把“实现全体公民住有所居目标”作为一项主要改革任务,全面支配、躬身推进。
循着习近平总布告的足迹,新华社在回访中看到百姓“梦圆安居”的一张张笑脸,看到他们正在从“新”出发,用双手、用费力的劳动创造幸福而有肃静的生活。
这是北京市南锣鼓巷片区雨儿胡同(7月25日摄)。新华社 张漫子 摄
【故事一】“靠天用饭”的土族人搬新家置新业
浓郁的酒喷鼻香扑鼻而来。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落,55岁的吕有金正翻看家里电热炕上几大桶酒糟的发酵情形。
吕有金家七八间房,盖得颇为讲究,主房梁檐全部采取当地盛行的木雕油漆工艺。2016年底搬进新居后,他拾起身传酩馏酒酿造手艺,办起了酿酒家庭作坊。
厨房煮着酿酒的青稞,主房摆着十几坛酿好的酒。窗外,四分地的院子,外墙绘着土族崇尚的彩虹图案,分外能干。
光阴倒流至2016年8月,习近平总布告来到班彦村落稽核。他走进村落民新居察看面积、构造、建筑质量,同监理新居培植的村落民们互换。吕有金清晰地记得,那天,总布告同一家人围坐一起,看反响乡亲们过去居住的旧村落状况的视频。
“十年九旱,靠天用饭”。易地迁居前,吕有金住在青藏高原六盘山连片特困区的脑山地区。吃窖水,走山路,7公里陡峭波折的土路把他和乡亲们祖祖辈辈困顿在山里。
“党和政府便是要特殊关心你们这样的困难群众,通过移民迁居让你们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布告的话,让吕有金的心暖暖的。
好日子真的来了!
吕有金开办家庭酿酒作坊的第一年就赚了3万元。
“安顿下来后,生产要搞上去,生活要自主。”吕有金见告,不能忘却总布告的嘱托,不能在发展上再掉队。“脱贫‘摘帽’了,腰杆一下硬了!
”
新村落充满新气候,通了天然气,接了自来水,汽车可以开到家门口。居住区和养殖区隔离培植,每家每户修了水厕、排水管网,村落里建了一座日处理能力100吨的污水处理站,污水不再横流、垃圾不再乱倒。
“这个时令买卖是淡季。闲下来,我就带孙女。”顺着吕有金手指的方向看去,孙女寝室炕上放着书,炕旁搁着小书桌。“从家里到村落里小学,走路不到10分钟,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落的易地扶贫迁居新村落,村落民吕有金(右二)和老伴在新家里照顾孙女(2016年12月25日摄)。 新华社 王大千 摄
【手记】
“住有所居”既是承诺,也是任务。住房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基本生活保障。
“安居”是“乐业”之本。“挪穷窝”“拔穷根”,开对方子、找准路子。针对分外地区履行易地扶贫迁居,从根本上改变深度穷苦地区困难群众的居住和生产条件,辅以教诲、培训、家当辅导,才能帮助穷苦人口真正摆脱穷苦,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同全国公民一起奔跑。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落易地扶贫迁居新村落村落貌(2016年11月1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 吴刚 摄
【故事二】“有里儿有面儿”胡同讲述老北京“新乡愁”
老砖老楼,灰墙青瓦,北京南锣鼓巷片区雨儿胡同里,燕子时时掠过头顶,飞回老屋子屋檐下的燕巢里。
站在胡同西口的玉河边上远眺,绿树成荫、水穿街巷的美景,让住在这里数十年的68岁居民李伏生姨妈怎么也看不足。
曾经,这里的许多院落都是大杂院。“那时候胡同真是破败,水电举动步伐跟不上,厕所条件不好。”李伏生回顾道,“又杂又乱的胡同,光开墙打洞的小卖部、餐馆、冷饮店就有七八家。”
五年前,雨儿胡同的29号院和30号院迎来了一位分外的客人。习近平总布告来到这里,看望老街坊,听取大家对老城区改造的想法。
五年间,随着修缮整治的进行,雨儿胡同一天一个样。在总布告曾经探访的雨儿胡同30号院,存在多年的违建已拆除,地面辟出了绿地,宽敞的院落规复了青砖灰瓦、红门、绿格窗的古朴样貌。
街面上的变革是外人能看到的,院落里的冷暖只有当地居民才能体会。自从自建房拆除后,新添了绿植,加宽了过道。“夏天,和老邻居坐在院子里下下棋,天南地北聊得好不惬意!
”李伏生对现在的生活特殊满意。
李伏生的家里,厨卫举动步伐完好。“用上了电磁灶,做饭安全、干净了许多。门窗也换了新的……生活更方便、更当代化。终于过上了有里儿又有面儿的生活!
”
在北京东城区“申请式改进”的事情模式下,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都得到了较大改进。如今,雨儿胡同内的违建和自建房多数已经拆除。工人们正在加紧施工,力争年底前完成改造修缮,迎回“老街坊”。
居民们在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棚改安置小区青和居社区活动中央练舞(7月30日摄)。新华社 程敏 摄
【手记】
保护利用老城,复兴历史风貌,保障居民宜居,这是一项对公民对历史卖力的义务。
习近平总布告十分关心老城区和棚户区改造,强调要让大家居住更舒适、生活更美好,办理好大家关心的实际问题,让大家住在胡同里也能过上当代生活。
北京开始了一系列多元探索:从申请式腾退,到保护性修缮、规复性修缮,让传统风貌重现;从申请式改进,到让胡同居民过上当代生活,再到居民自治共生院……
古老的胡同注入新的生命力,悠悠古都讲述着老北京的新乡愁。
居民在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的一棚改安置小区休闲(7月30日摄)。新华社 程敏 摄
【故事三】“老棚户”的“花果园”生活越来越美
粉的、紫的、白的紫薇花开满绿地,淡淡的喷鼻香气丰裕着夏日的清晨。甩动手、健步走,在武汉市青山区青宜居小区里,刘桂华以晨练开启新的一天。
“现在,我们居住的环境越来越好了!
”刘桂华由衷感慨。
2018年4月,习近平总布告在湖北稽核,来到武汉市青山区工人村落街。“总布告讯问棚户区项目培植,理解我们的生活情形。”刘桂华对一年多前的那一幕场景,影象犹新。
“棚户区改造事关万万千万群众安居乐业。我们的城市不能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脏乱差的棚户区。”习近平总布告的话,让刘桂华感想熏染到浓浓的温情。
刘桂华居住的社区位于曾经是武汉最大规模的棚户区——工人村落。上世纪50年代,为培植武钢,来自四面八方的家昔时夜军在搭建的大略单纯工棚安家落户,经年累月形成了工人村落。
“那时候住的很难说是像样的屋子,大多由青砖加石棉瓦临时搭建而成。进门要低头,白天要开灯,厨房当寝室,厕所排长队,家家生炉子,户户冒油烟。”刘桂华6岁时跟随父母从河南搬到武汉,一贯住在工人村落。
通过棚改,武汉青山区1.3万余户、4万多人的棚户家庭从低矮湿润、漏雨透风的棚户中,搬进了宽敞通亮、配套完善的当代化小区,圆了安居梦,刘桂华一家也在2015年搬进了新小区。
习近平总布告指出,目前全国棚户区改造任务还很艰巨。只假如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我们就要努力去办,而且要千方百计办好。
如今,工人村落街小区环境日益改进,楼房外立面整修如新;小区履行海绵工程,铺上渗水砖,改变了下雨污泥、积水混流、“一走一脚泥”的状况;小区补种了紫薇花、栀子花、桂花,加上原有的枇杷树和橘树,宛如一个花果园。
“现在周边大大小小的超市、药房随处可见,学校、医院等配套完好,地铁5号线即将修到小区门口,两年后坐地铁一个小时就可以逛遍武汉三镇。”刘桂华愉快地说,将来青山有4条地铁线开通,往后和老伴出去逛更方便了。
同样曾在工人村落棚户区居住了50多年的苏忠社老人,写下一副对联:“破屋一比一换新居,政府心连心人为本”,横批“感谢共产党”。
这是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棚改安置小区青宜居社区新貌(7月30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 程敏 摄
【手记】
改造棚户区,让亿万居民圆安居梦。党的十八大以来,这项重大民生举措快步推进。
截至2018年底,上亿居民“出棚进楼”,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进。棚户区改造在有效改进困难群众住房条件的同时,为提升人居环境、缓解城市内部二元抵牾、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发挥了主要浸染。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一砖一瓦,为百姓筑起遮风挡雨的屋子,搭起奔向幸福生活的希望。(王优玲、骆晓飞、张漫子、廖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