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泷冈阡表》和袁枚的《祭妹文》历来被视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三大祭文,以其情真意切、生动动听传诵至今。
本文共约13000余字,一次看不完可收藏后再看。
韩愈《祭十二郎文》
【原文】
年、月、日,仲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单独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汝时尤小,当不复影象。吾时虽能影象,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宅兆,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
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去世,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孰谓少者殁而父老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年夜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父老、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作甚而在吾侧也?呜呼!
其信然矣!
吾兄之年夜德而夭其嗣矣!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解矣!
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去世也。去世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
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每每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极乎?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青鸟使,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青鸟使,青鸟使妄称以应之乎。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干娘。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别的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
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去世。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去世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自今曩昔,吾其无意于人间矣!
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
尚飨!
【释义】
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说你去世后的第七天,才得以含着哀痛向你表达诚意,并让建中在远方备办了合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品,告慰你十二郎的魂灵:
唉,我幼年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容貌,只好靠哥嫂抚养。哥哥在中年时去世在南方,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灵柩送回河阳安葬。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仃,一天也没有分开过。我上面本来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去世。继续先父的后代,在孙子辈里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子孙两代各剩一人,孤孤单单。嫂嫂曾经抚摸着你指着我说:“韩氏两代,就只有你们两个了!
”那时你比我更小,当然记不得了;我当时虽然能够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凄凉啊!
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四年往后,才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先人的宅兆,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看望我,只住了一年,你要求回去接妻子儿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这一年,我在徐州任职,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就被撤职,你又没来成。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考虑,还不如我回到西边去,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来。唉!
谁能料到你竟溘然离我而去世呢?
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究竟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如果真的知道会这样,纵然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离开你一天而去履新啊!
去年,孟东野到你那里去时,我写给你的信中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但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想起各位父兄,都在康健强壮的盛年早早去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我不能离开(职守),你又不肯来,恐怕我早晚一去世,你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忧伤。”谁知道年轻的却先去世了,而年迈的反而还活着,强壮的早早去世去,而衰弱的反而还活在人间呢?
唉!
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不可靠呢?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风致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你(那么)纯洁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典膏泽呢?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去世去,年迈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啊!
如果是梦,传来的噩耗不是真的,可是东野的来信,耿兰的报丧,却又为什么在我身边呢?啊!
大概是真的了!
我哥哥有美好的风致竟然早早地失落去后代,你纯洁聪明,本来是该当继续家业的,现在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典膏泽了。这正是所谓苍天确实难以揣测,而神意实在难以知道了!
也便是所谓天理不可推求,而寿命的是非无法预知啊!
虽然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全要变白了,松动的牙齿,也像要脱落了,身体越来越衰弱,精神也越来越差了,过不了多久就要随你去世去了。如果去世后有灵,那么我们又能分离多久呢?如果没有灵,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韶光了,而(去世后)不悲痛的韶光却是无穷无尽的。
你的儿子才十岁,我的儿子才五岁,年轻强壮的尚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啊,悲痛啊,真是悲痛!
你去年来信说:“比来得了软脚病,时常(产生发火)疼得厉害。”我说:“这种病,江南人常常得。”没有当作值得忧虑的事。唉,(谁知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呢?还是由于别的病而导致这样的不幸呢?
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写的。东野说你是六月二日去世的,耿兰报丧时没有说日期。大概是东野的青鸟使不知道向你的家人问嫡期,而耿兰报丧竟不知道该当见告日期?还是东野给我写信时,才去问青鸟使,青鸟使胡乱说个日期搪塞呢?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
现在我派建中来祭奠你,安慰你的孩子和你的干娘。他们有粮食能够守丧到丧期终了,就等到丧期结束后再把他们接来;如果不能守到丧期终了,我就立时接来。剩下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如果我有能力迁葬,末了一定把你安葬在祖坟旁,这样办了,才算了却我的心愿。
唉,你患病我不知道韶光,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活着的时候不能住在一起相互照顾,去世的时候没有抚尸痛哭,入殓时没在棺前守灵,下棺入葬时又没有亲临你的墓穴。我的行为辜负了神明,才使你这么早去世去,我对上不孝,对下不慈,既不能与你相互照顾着生活,又不能和你一块去世去。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去世后魂灵也不在我的梦中显现,这都是我造成的灾害,又能抱怨谁呢?天哪,(我的悲痛)哪里有尽头呢?
从今往后,我已经没有心思奔波在世上了!
还是回到老家去置办几顷地,度过我的余年。教养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希望他们成才;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到她们出嫁,(我的心愿)如此而已。
唉!
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悲哀啊!
请享用祭品吧!
【鉴赏】
南宋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写道:“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影响深远的祭文名作,不管我们对文中的思想感情作如何评价,吟诵之下,都不能不随作者之祭而有眼涩之悲。
一、感情朴拙,催人泪下
韩愈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去世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紧张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求情关系。作者与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看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天经地义的。二是突出老成之去世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去世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官场沉浮之苦和对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忙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生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去世因和去世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感生命瓢忽,倍增哀痛。
二、不拘常格,自由抒怀
祭文原来侧重于抒发对去世者的吊唁哀痛之情,一样平常是结合对去世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平生、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模式,紧张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去世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制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亲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取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林纾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这种自由化的写作形式,使作者犹如与去世者对话,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仇恨、悲痛、自责之情,因而具有震荡民气的力量。
三、措辞朴素,行云流水
这篇祭文强烈的感情力量,能如此深刻地传染读者,也得力于作者高超的措辞笔墨技巧。它全用散文句调和夷易晓畅的家常生活措辞,长是非短,错错落落,奇偶骈散,参差骈散,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得不止;疑问、感叹、陈述等各种句式,反复、重叠、排比、呼告等多种修辞手腕,任意调遣,全依感情的须要。再加之作者取与去世者促膝谈心的形式,呼“汝”唤“你”,彷佛去世者也能听到“我”的声音,显得非常自然而真切。这样全文就形成了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措辞气势和令人如闻咳謦的感情氛围。文章就像一只无形的手,牢牢拥抱住了它的读者。
欧阳修《泷冈阡表》
【原文】
呜呼!
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独立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来宾;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丁忧方逾年,岁时敬拜,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敷,而今有余,其何及也!
”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生,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去世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去世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去世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落之去世,而世常求其去世也。”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去世,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
呜呼!
其心厚于仁者邪!
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
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
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以是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说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又十有二年,烈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又十年,修为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又八年,修以非才入副枢密,遂参政事,又七年而罢。自登二府,天子推恩,褒其三世,盖自嘉祐以来,逢国大庆,必加宠锡。皇曾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曾祖妣累封楚国太夫人。皇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祖妣累封吴国太夫人。皇考崇公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皇妣累封越国太夫人。今上初郊,皇考赐爵为崇国公,太夫人进号魏国。
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呜呼!
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积德成德,宜享其隆,虽不克有于其躬,而赐爵受封,显荣褒大,实有三朝之锡命,是足以表见于后世,而庇赖其子孙矣。”乃列其世谱,具刻于碑,既又载我皇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以是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整年夜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熙宁三年,岁次庚戌,四月辛酉朔,十有五日乙亥,男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元勋,不雅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知青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京东路安抚使,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千二百户,修表。
【释义】
唉!
我的父亲崇国公,在泷冈占卜吉地安葬六十年之后,他的儿子修才能够在墓道上立碑,这并不是敢故意迟缓,是由于有所等待。
我不幸,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立志守节,家境穷苦,她靠自己的力量操持生活,还要抚养我、教诲我,使我终年夜成人。母亲见告我说:“你父亲为官清廉,乐于助人,又爱结交朋友,他的薪俸微薄,常常所剩无几,说:“不要让钱财使我受累!
”因此他去世后,没有留下可赖以生存的家产。我靠什么守节呢?我对你父亲有所理解,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从我成为你家媳妇的时候,没遇上侍奉婆婆,但我知道你父亲很孝敬父母。你自幼失落去父亲,我不能断定你将来有造诣,但我知道你父亲一定后继有人。我刚出嫁时,你父亲为他母亲守孝刚一年。岁末敬拜先人,他总是堕泪说:“敬拜再丰富,也不如生前的微薄奉养啊。”有时吃些好的酒菜,他也会堕泪说:“从前娘在时常常不足,如今富余有余,又无法让她尝到!
”刚开始我碰着这种环境,还以为是刚服完丧不久才这样。后来却常常如此,直到去世。我虽然没来得及侍奉婆婆,可从这一点能看出你父亲很孝敬父母。”
“你父亲做官,曾经在夜里点着烛炬看案卷,他多次停下来叹气。我问他,就说:‘这是一个判了去世罪的案子,我想为他求得一条生路却办不到。’我问:‘可以为去世囚找生路吗?’他说:‘想为他寻求生路却无能为力,那么,去世者和我就没有遗憾了,何况去寻求生路而又办到呢!
正由于有得到赦免的,才明白不负责推求而被处去世的人可能有遗恨啊。常常为去世囚求生路,还不免错杀;偏偏世上总有人想置犯人于去世地呢?’他转头瞥见奶娘抱着你站在阁下,于是指着你叹气说:‘算命的说我遇上戌年就会去世,假使他的话应验了,我就看不见儿子终年夜成人了,将来你要把我的话见告他。’他也常常用这些话教诲其他晚辈,我听惯了以是记得很清楚。他在表面怎么样,我不知道;但他在家里,从不虚张声势,他行事厚道,是发自内心的!
唉!
他是很重视仁的啊!
因此我就知道你父亲一定会有好的后代。你一定努力啊!
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硕,最主要的是孝敬;利益虽然不能遍施于所有的人,重在仁爱之心。我没什么可教你的,这些都是你父亲的欲望。”我流着泪记下了这些教诲,不敢忘却。
先父年幼丧父,努力读书。咸平三年考中进士,曾任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做过泰州判官,享年五十九岁,葬在沙溪的泷岗。
太夫人姓郑,她的父亲名讳是德仪,世代都是江南有名望的家族。太夫人恭敬、俭约、仁爱又有礼仪教养,起初诰封为福昌县太君,进封为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从我们家道中落往后,她就以俭约的原则持家,后来家境富余了,也不许花费过多,她说:\公众我的儿子不能苟且迎合众人,俭约一些,才能度过那可能要遭受的患难。”后来,我被贬夷陵,太夫人说笑如常,说:\"大众你的家本来就贫贱,我已经习气这种日子。你能安乐对待,我也能安乐。”
先父去世后二十年,我才取得俸禄来养活母亲。又过了十二年,列位于朝廷做京官,才得到赠封双亲。又过了十年,我担当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母亲因病逝世于官邸,享年七十二岁。又过了八年,我以不相称的才能,做了朝廷的副枢密使,进为参知政事。又过了七年才解除职务。自从进入军、政二府后,天子施恩,褒奖三代宗亲。自从仁宗嘉祐年间以来,每逢国家大庆,必定对我的先祖加以赐恩。曾祖父累赠为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曾祖母累赠为楚国太夫人。祖父累赠为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祖母累赠为吴国太夫人。先父崇国公累赠为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先母累赠为越国太夫人。皇上初次举行祭天算夜礼,先父赐爵为崇国公,先母进爵为魏国太夫人。
于是我流着泪说:”唉!
做善事无不得到好报的,韶光或迟或早,这是一定的道理。我先祖和父亲积德有德,理应享有这种盛大的酬报。虽然他们在有生之年不能享受到,但是赐爵位、受封官,经表彰而光荣,因褒奖而崇大,具有三朝恩赏诰封,这就足够使其德行显扬于后世,荫庇支持子孙。”于是排列我家世代的谱系,详细刻在石碑上,接着又记下先父崇国公的遗训,以及太夫人的教诲,以及以是对我有所待的缘故原由,都写在阡表上,好让大家知道我德行浅薄,能力眇小,只是适逢其时才能得到高位,有幸保整年夜的原则,没有辱及先祖,都由于上述的缘故原由。
神宗熙宁三年,庚戌年,四月月朔辛酉,十五日乙亥,男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元勋、不雅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知青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京东路安抚使、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千二百户,欧阳修立表。
【鉴赏】
本文是伤悼亡父的。但父亲亡故时,欧阳修年仅四岁,无法知悉父亲的平生行状,以是作者避实就虚,奥妙地以其母太夫人郑氏之口,从侧面落笔来写父亲。这样即表现了父亲的孝顺与仁厚,同时又颂扬了母亲的贤良。(《东都事略·欧阳修传》记载“母郑氏守节自誓,亲教修读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在选材上,都是些琐事琐谈,不事描述,而又句句人情。这一点深刻影响了明代归有光的家庭记事小品,如《项脊轩志》《先姚事略》等。这些琐事,看似随意而选,实则经由精心筛选。欧阳修在《论尹师鲁墓志》中曾指出写人切忌备举人物的全部业绩,而要选择一二主要实例来突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其事不可遍举,故举其要者一二事以取信)“居家廉明、奉亲至孝、居官仁厚”这三方面范例事例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得知,欧阳修父亲去世的时候他只有四岁,以是他要想通过自己与父亲的直接打仗来追忆父亲是很难的。因此,欧阳修便采纳了十分奥妙的一条路,即通过母亲之口来追忆父亲、还原父亲的形象。
文章中对父亲的描写紧张集中在第二段,而第二段除了前两句和末了一句外,都是来自欧阳修母亲的阐述,可谓娓娓道来、朴拙动听。通过其母亲的阐述,一个廉明好施、孝敬父母、宅心仁厚的父亲形象便维妙维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然而值得把稳的一点是,在其母亲追忆其父亲的过程中,欧阳修又以神来之笔于不经意间向读者展示了其母亲自身的精良品质。
首先,欧阳修的父亲为官廉明又喜宴来宾,以是在去世后并没有留下什么可赖以生存的家财。但是欧阳修的母亲对自己的丈夫有所理解,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了欧阳修身上,以是只管家境穷苦,她仍旧守节自誓、衣食独立,将欧阳修抚养成人。其次,从欧阳修母亲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理解其夫、敬佩其夫,并服膺其夫的遗训,在欧阳修发展的过程中进行谆谆教诲。由此,一个好妻子、好母亲的形象逐渐变得清晰而饱满。
来到文章的第三段和第四段,欧阳修先先容了其父亲居官的情形,然后又着重描写了其母亲俭约治家的精神。由于在第二段中,欧阳修父亲的业绩和形象皆出自其母亲之口,再加上其母亲贤妻良母的形象得以潜移默化地彰显,以是此时再描写母亲的勤俭持家便显得自然而真切。而且尤为不易的一点是,欧阳修的母亲竟然能料想到自己儿子日后恐有磨难,“晋儿小能苟介于世,俭薄以是居患难也”,这充分表示出欧阳修的母亲对他的理解之深,而另一方面也可说这正是欧阳修的母亲“晋知汝父之必将有后”的有力证据!
及至日后欧阳修当真被贬至夷陵,其母亲却可说笑自若、处之泰然。至此,欧阳修母亲刚毅、贤良、勤俭的美好品质得以自然流露。
因此,欧阳修的《泷冈阡表》明表其父、暗表其母,可谓一碑双表、二水分流,明暗交叉、互衬互托,让人不得不惊叹其构思之奥妙!
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纤就曾评注道:“文为表其父阡,实则表其母节,此不待言而知。那知通篇主张,看重即在一‘待’字,佐以无数‘知’字,公虽不见其父,而自贤母口中述之,则崇公之仁心惠政,维妙维肖。”?
本文构造严密,层次甚为能干。大致首段“有待”二字乃一篇之主,对后面的笔墨有着领起的浸染。作者在写罢父母的为人后,便逐一列出祖宗三代所得的封赠名号,并插进一段写他立表的存心,继而郑重地署上自己官名的全称,就内容言,作者意在解释他未辜负父母的教诲和期望,同时也是借自己的造诣以显父母之德,所谓“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而从文章布局言,则是和前面的“有待”紧相呼应。
袁枚《祭妹文》
【原文】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
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抱负,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师长西席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日长成,遽躬蹈之。呜呼!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环境,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师长西席奓入户,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痛。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去世,则一日不能忘。往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景况,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目失落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父老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前年予病,汝终宵密查,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碟,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
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详,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已辰时气绝。四肢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去世待予也。呜呼痛哉!
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
除吾去世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去世,可以见汝;而去世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解也。但是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平生,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酒保朱氏,一为阿兄酒保陶氏。羊山矿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去世后,才周晬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私下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
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去世我葬,我去世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
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转头望汝也,呜呼哀哉!
呜呼哀哉!
【释义】
隆丁亥年冬季,安葬我的三妹素文于上元县羊山,作文祭奠她说:
唉!
你生在杭州,却安葬在这里,间隔我们家乡7百里呀。当你出生的时候,纵然做奇离的梦,做虚幻的想象,又怎么料到这里是你埋葬骸骨的地方呢?
你由于坚持贞节的一种动机,遭人离弃,甚至孤独忧伤,困苦失落意。虽然是命中注定,实际上是上天造成这种不幸;但是连累你到这耕田地,未尝不是我的差错啊。我小时候听师长西席讲授经书,你同我并肩坐着,喜好听古人讲求节操的事例;一旦终年夜成人,就亲自付诸实践。唉!
假使你不睬解诗书,大概未必这样死守贞节啊。
(记得儿时),我捉蟋蟀,你在那里挥舞双臂;天冷时蟋蟀冻僵了,我们一同到它的穴边。本日我装殓你安葬你,当日的情景便清楚地呈现在面前。我九岁时,(有一次)在书斋安歇,你梳着成对的发髻,披着细绢单衣来到,(一起)温读《缁衣》一章,恰好师长西席开门进来,听到两个童子书声琅琅,不觉微微含笑,连连发出“啧啧”的惊叹声。这是七月十五的事,你在地下应该清楚地记得这一情景。我刚成年到广西去,你牵着我的衣裳伤心大哭。过了三年,我中进士还家,你从东边厢房扶着几案出来,百口睁眼看着欢笑,不记得当时话题从何提及,大概是说考中进士,递信人报信的迟早的情形,如此等等。所有这些琐事,虽然已经成为陈迹,然而我一天没去世,就一天不能忘掉。过去的事充满心胸,一想起它们就悲哀哽咽,就像影子一样清清楚楚,逼近捕捉时,却消逝无踪。我后悔当时没有将童稚时的情形,详细地记录保存下来。然而你已经不在人间,纵然光阴倒流,儿童时期可以再次涌现,也没有给它印证的人了。
你秉持道义与高氏离婚回来后,堂上阿母依赖你扶持,家中笔墨方面的事务巴望着你办理。我曾经说过女人中很少有明了经书的旨意和熟习典故的,你嫂子不是反面婉和静,但是在这方面稍有欠缺。以是自你回来后,虽然替你悲哀,实在又替我自己高兴。我比你大四岁,假若按人间间年长的先去世亡的常例,我可以将身后之事请托给你,却不料你在我之前离开了人间啊!
前年我患病时,你通宵打听,病情减一分就高兴,增加一分就担忧。后来虽然病情稍稍好一些,还是半坐半卧,没有什么可以娱乐消遣。你来到床前,替我讲小说野史上的使人高兴和惊异的故事,姑且给我一点欢快。唉!
今后我若再患病,叫我向哪里呼唤你啊!
你患病时,我听信年夜夫说没有危险,远远地到扬州哀悼朋侪。你又怕我为你心忧,阻挡别人赶来奉告(你的病情)。等到病情发展到气息奄奄,阿母问你愿望哥哥回来否,你才勉强答应一声“好”。我已经先一天梦见你来永诀,心知不吉利,飞舟渡过长江。果真,我在未时回到家中,而你在辰时已经气绝。四肢还温热,一只眼睛还没有闭,你还在挣扎着不去世等我啊!
唉,悲痛啊!
早知道会和你永别,那么我怎么肯远行!
纵然要远行,也还有多少心里话要让你听到、理解,(有多少事)要和你一同商量啊!
可是现在(统统都)完了!
除了我去世之外,将没有相见的日子。我又不知哪一天去世,可以见到你,并且去世后有没有知觉,能不能和你相见,也究竟难以明白。这样说来,那么抱着这无边无涯的遗憾;是天意呢,还是人事呢,却竟至如此呢!
你的诗稿,我已经付印;你的女儿,我已经代你嫁了;你的平生,我已经作传;只有你的墓穴还没有方案。先人的宅兆在杭州,江广河深,势必难以运回家乡安葬,以是请得母亲的嘱咐权且把你安葬在这里,为的是便于祭吊扫墓。你墓旁葬着你的女儿阿印。下首两座宅兆,一座是阿爷的侍妾朱氏,一座是阿兄的侍妾陶氏,羊山空旷辽阔,朝南可看见低湿的原野,朝西可看见栖霞山,刮风下雨,清晨薄暮,你寄居他乡的魂灵也有个伴侣,应该不会孤单寂寞。可怜的是,我自从戊寅年读你写的哭侄诗后,至今没有男孩,两个女孩正在牙牙学语,出生在你去世后,不过刚刚周岁。我虽然母亲健在不敢说自己年迈,但是牙齿动摇,头发掉光,暗中自己明白,知道在人间间还能有几天啊!
阿品远远地在河南作官,也没有子女,九族没有可以继续的人。你去世了我埋葬,我去世了叫谁埋葬?你如果有灵,能不能见告我呢?
唉!
你身前的事既已不堪回顾,你身后的事又不能知道,哭你既没听到你答话,祭奠你又没见到你吃祭品,纸灰飞扬,北风剧烈。你的哥哥回去了,还屡屡转头望你呀。唉,悲哀啊!
唉,悲哀啊!
【鉴赏】
这篇《祭妹文》是我国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表现了兄妹之间深厚的情绪。文中作者对亡妹的哀痛之情不单单是由于对妹妹的挚爱,还饱含着对她的同情和怜悯,对邪恶不公的愤懑,对“一念之贞”的痛恨,对自己未尽职责的无限仇恨。这使得文章包括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增强了震荡读者的心灵力量。
被祭的袁素文是袁枚的三妹,名机,字素文。素文未出生时,其父母曾与高氏指腹为婚,高氏子成人后,却是市井无赖,极多劣迹。高氏提出理解除婚约,但袁素文囿于封建礼教,竟执意不肯。婚后,素文备受凌辱,终因不堪肆虐而返居外家。自此忍辱含垢,年仅四十岁便凄楚离世。
《祭妹文》构思风雅,别年夜师心,按照韶光的先后顺序,从素文墓地入笔到病根祸源的交代,从野外同捉蟋蟀到书斋共读诗经,从胞妹送哥眼泪流到把盏喜迎兄长归,从离家出嫁到中道归返,从侍奉母亲以示其德到关爱长兄以显其情,从素文之去世到后事收拾,情节层层推进,感情波起浪涌,叙事历历可见,抒怀句句见心,文情并茂,十全十美。
文章起笔交待亡妹所葬之地、祭奠韶光,祭者身份等,随而“呜呼”一转,直呼亡妹,为全文奠定了悲惨哀婉的悲怆基调。接着,简洁阐述妹妹的去世因:“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意为素文早亡其根源是少年常听师长西席授经,“爱听古人节义事”,解释是封建诗书的腐烂不雅观念侵害了素文,使她饱耐劳难,英年早逝。
接下来,作者追忆与素文共度的难忘光阴。童年相伴读书,“差肩而坐”,温馨之情溢于言表;同捉蟋蟀,同葬蟋蟀,则表示了妹妹脾气温厚善良。其描述真实生动,一个天真活泼善良的孩童突现于面前。这本不为奇,妙就妙在作者把追忆与现实联系起来,当年兄妹同葬蟋蟀,今日孤兄独葬亡妹,物换星移,今非昨是,岂能不让人潸然泪下?年长些时,袁枚远行广西,妹妹不忍哥哥分离,掎裳拽衣,不禁放声大哭。当年有妹送兄行,今日唯独兄送妹归,岂不痛哉!
袁枚考中进士,衣锦还家,妹妹惊喜万分,扶案而出,家人瞠视而笑。妹妹为哥哥中考得官而欣喜之情,和盘托出,伯仲之情可见一斑。昔日各类琐事,如影历历,仿佛就发生在昨天。“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几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光阴不可倒流,昔日不再重来。读到此,读者亦为作者遗失落的美好感到酸心。
随后,记妹妹归返母家的各类环境:伺候母亲;治办文墨;袁枚染病在床,妹妹终宵密查,还费尽心机让哥哥高兴,兄妹情深,不必细言。
而后,记妹妹病危和亡逝的情形。素文病入膏肓,大限将至,但不让人给哥哥报信,以宽兄长之心。忍去世待兄归,然而终等不及哥哥归来含憾而终,去世不瞑目。“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袁枚已预感不祥,急赶归家,在妹妹逝去几小时后才赶到家中,其时素文四肢尚温,却未能与妹妹说上一句心中话,只怪自己轻信医言,远吊扬州,自责之情溢于言表。一句“呜呼痛哉”,把对亡妹的思念、同情、腼腆、哀痛统统浓缩在伤心欲绝的悲叹中。
末了,简述妹妹亡后收拾事宜。并随感而发:“汝去世我葬,我去世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末段,作者把视线拉回到面前,回到祭奠的暮地。“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逝者已逝,生者却是何等悲惨哀伤啊!
“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转头望汝也。呜呼哀哉!
呜呼哀哉!
”对妹妹的怀念和挚爱之情表达得可谓淋漓尽致。读到此结尾,便是不想哭也不得不泪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