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许多年车,你可曾意识到:头枕可不是用来枕的?

前阵子李想转了这么一条微博,用一种看上去还算体面的语气,提示大家这种非常非常非常常见的第三方后装小软枕,实在存在着不可忽略的安全风险。

你知道么汽车座椅的头枕并不是用来枕的 汽车知识

与之相对应的,是繁荣的机动车后市场,是祖国大地机动车座椅上,随处可见后装头枕附件——有古典派的颈枕,有fashion的太空影象枕,也有随着奔驰迈巴赫火起来的附加软枕。
形形色色搜罗万象,彰显著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发达生命力。

唯独,短缺了一点小小的疑问:既然塞个颈枕那么舒畅,既然原装座椅那么不舒畅,全天下汽车大厂那些拿着百万年薪的内饰设计师们,都是吃干饭的吗?

我都这么说了,你当然知道不是。

虽然名字叫个“枕”,对应英文名headrest里也有个“rest”,但汽车头枕从来就不是为了给你“枕”、给你“rest”的。
如果买车看配置表时细心一点,你很随意马虎创造无论是任何品牌的任何车型,“前后排头枕”这一项,永久是被归在“安全配置”(而不是舒适性配置)这一大类下面的。
如果你细心过这一点,大概还曾经疑惑,就头枕这么个玩意儿,凭什么和三点式安全带、安全气囊、ESP等等同列?

关注IIHS、中保研碰撞测试的话,25%偏置碰撞大家都很熟习,结果也最一览无余。
而放在后面挥鞭测试/鞭打测试,由于测试本身从视觉上看起来不明不白(有点理解门槛),再加上当代车型鲜有不及格的,自然常年处于被忽略的角落。
人们每每对前向碰撞关注度极高,总是无意间轻视了后向碰撞的危险。

所谓鞭打测试,是考量车辆被追尾时对乘员的保护,尤其是对挥鞭效应(Whiplash Effect)的消减能力。

挥鞭效应可以粗略分为三个阶段。
当你所乘坐的车辆被后车追尾时,由于溘然增加的向前加速度,椅背向前会将你自然波折的脊椎推直,而你的头部则会随脊椎变直与自身惯性,向上并向后运动,让颈部向后波折为S型——直到头部碰到头枕而减速并压在头枕上,即第二阶段。
末了,碰撞快要结束,由于头枕受压回弹和人体惯性,你的身体有向前的趋势,但躯干有安全带束缚,于是你的头再次被甩向前方。

全体过程仿佛挥舞鞭子:你的躯干是鞭柄,你的头是鞭梢,你的脖子说它压力山大。

挥鞭效应的根源,是头部先向后积蓄能量,再向前一次性开释,而对颈部造成压力和侵害。

千万不要由于IIHS、中保研之类测试中,鞭打测试/追尾安全大家险些都能通过,就以为追尾没什么危险。
要知道中保研的鞭打测试车速只有16km/h,E-NCAP测试速率范围16-25km/h,最严的IIHS也不过32km/h,在高速追尾事件中保护乘员安全,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要消减挥鞭效应,首先就要在第一阶段头部向后上方“甩”时,能“接住”你的头——减少头部向后甩动的幅度,就即是减少了全体过程中头部前后摆动的幅度。

用头枕来制约头部在受追尾时的向后运动(幅度和速率),便是如今不论车型高低贵贱,都逐渐将安全头枕作为标配的缘故原由。
在上世纪汽车安全法规还不完善的时候,相称多的汽车是完备不配备头枕的。
比如以舒畅著称的美式豪车大沙发,看过《绿皮书》就知道了——这也再次解释了,头枕与“舒适”无关。

说回到颈枕。

平日里很随意马虎不雅观察到,多数汽车的头枕都是略向下倾斜的,这与舒适至上的人体工程学恰好相反:头部位置须要软塌塌吧,却有个硬邦邦的头枕顶着;后颈部空荡荡须要枕,却啥都没有空荡荡。
在安全至上的沃尔沃车型上,头枕的这种造型就很明显。

原装不舒畅,公民有须要,于是便有了花样百出的后装颈枕。

颈枕的BUG在于,它将原车安全头枕原来向下倾斜的造型彻底毁坏乃至还颠倒了,原来抑制头部朝后上方运动的效果子虚乌有,反而还让头部更随意马虎向上向后分开头枕的束缚。
以是哪怕生理正常的地球人都知道,头须要枕、脖子须要撑,车企们也不能够把颈枕这种“糖衣炮弹”做到车上。

毕竟一旦失事,后市场可以撒手不管随意跑路,主机厂们可是要吃不了兜着走。

上代奔驰迈巴赫S级启用了头枕上的附加软枕,在其他主机厂与后市场带起了一阵小趋势,宝马3系国产长轴版就为后排增加了类似配置。
但事实上仔细不雅观察,不论奔驰还是宝马,主机厂原厂的附加软枕都置于头枕表面,而绝不会向下延伸到颈部。
实在质是在探求提高舒适度的可能,又要担保头枕的安全功能不丢失。
至于后市场浩瀚第三方后装软枕,则完备没这些规矩,堂而皇之勾引消费者安装在颈部位置。

延展一下。
所有的驾驶根本课程中,都会见告你精确坐姿是头部上方至少要与头枕顶端平齐,目的便是让头枕能在追尾时抑制住头部向后上方的移动。
如果头枕位置过低,头部就随意马虎向上超越头枕再向后甩,让头枕的安全功能失落效。

而到了本日,固定式的安全头枕已成标配,更多的厂商会为车辆增加主动式防追尾系统。
最常见确当然是主动式头枕。

这是奔驰上上代C级(W204)的主动式头枕,这种头枕构造,从前的奔驰宝马等豪华车上就已经很常见:

欧美熊孩子不建议大家学……

这是当代集团的主动头枕,碰着碰撞时头枕支架自动弹出提前承托头部,减少头部向后摆动的幅度:

丰田的主动式安全头枕系统,在椅背内部藏有压力感应部件,当追尾发生人体背部向后挤压椅背,即触发上方的头枕弹出部件,头枕向前移动25mm向上30mm,更快更早的抵住头部,丰田认为它可以降落10%-20%的颈椎损伤:

头枕造型很独特的沃尔沃确实很独特,他们没在头枕上搞主动设计,独家的WHIPS头颈保护系统(Whiplash Protection System)在椅背上动手脚。
当车辆受到剧烈前向冲击时,椅背和座垫连接构造会断开,并滑入一个更大靠背倾角的固定位,相称于让椅背角度瞬间增大。

这是另一种思路,目的都是要防止头部(相对付身体)向后甩,那么可以用头枕抵住头,也可以让后背提前(于头部)向后躺嘛。
这两种思路对应着减轻挥鞭效应的两种方法:1.减少头部向后向上移动的自由;2.开释背部(躯干)向后移动的制约。

沃尔沃有着更精确的研究结果,WHIPS让车祸后短期内的颈椎状况减少了33%,持续一年以上的长期状况减少54%。
如果是女性,减少的幅度还会增加至50%和75%。

总之:

第一,不要给汽车座椅加装任何类型的颈部靠枕,有的话扔掉;

第二,对付原装的头枕附加软枕,让它们保持在原厂位置不要动;

第三,对付后装的头枕附加软枕,只管即便选择厚度较薄的(减少头与真正头枕间距)。

当然,并不是说头枕做得不舒畅、乘坐舒适性不好,就一定是为了安全而做出的捐躯。
这是对付汽车行业整体而言,而不是对付单个车企个体而论。
当某车企由于各类个体缘故原由——诸如本钱、定位、分外用场乃至设计水平等等,无法让舒适性与安全性两全时,优先担保安全性(而不是捐躯安全提高舒适)至少是一个对得起良心(和法规)的选择。

市情上车型那么多,总有一些是把舒适与安全兼顾得比较好的,也总有一些是要安全就只好捐躯掉舒适的。
如何在担保安全性的同时,尽可能提高(本来与之抵牾的)舒适性,也是磨练车企们设计工程水平的课题。

你看,这不都逼出了迈巴赫的小软枕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