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我提着昨天亲手包好的粽子走进教室,教室里还迷漫着淡淡的箬叶香,不禁让我回想起昨天那快乐美好的时光。

  马上要到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了。为了缅怀伟大诗人屈原,学校组织了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包粽子。下午,校长伯伯亲自出马给我们演示了包粽子的过程。首先,她精心照料挑选了一大一小两片箬叶,将两片叶子重叠形成漏斗状,再把米放入漏斗中用筷子把它压紧,再用箬叶把口封好,像一个三角形一样。最后用绳子把粽子缠好。一个精美、可爱的小粽子就完成了。

端午粽香作文-关于粽香的作文 知识百科

  包粽子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第一次实践开始,可我们一个个都笨手笨脚的,李思蕊的奶奶看着我们笨拙的样子,便手把手的帮助我们完成了。我深吸一口气,决定要凭自己单独完成这项艰难的任务。我左手拿起箬叶有模有样的包了起来,一边包一边默默地念叨着步骤。可同样的箬叶,校长包的是“大美女”,可我却包的是“丑八怪”。第三次,我用心地包,到封口的最难的时候,让高手奶奶帮我把它也变成“大美女”,真神了,粽子变得更好,更美,更棒!

  我瞧了瞧其他同学,个个都在忙碌着,有的向家长请教,有的正手忙脚乱的系绳子,有的在向同学展示他们的胜利品……

  慢慢地我们一步步熟练起来,还尝试着调出不同的新口味:红豆、绿豆、葡萄干、火腿肠加在一起是什么味呢?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的,把我包的粽子煮熟,给家人分享。我们品尝着粽子,虽然不比外面的好吃,但毕竟是我的劳动果实,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赞不绝口。

  篇二:端午粽香情意浓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听到这首儿歌,就让我想起了端午节。尤其今年的端午节更加令人难忘。

  6月20日那天一大早,妈妈对着睡梦中的我说道:“今天我要给草莓园除草、打药。”我连忙央求道:“妈妈,今天端午节就放一天假,等爸爸月底休息时咱们一起干”。妈妈说:“那怎么能行,你要学习,爸爸要休息”!我听了禁不住眼睛发涩。

  “墨林!”喊声把我吓了一跳。我朝门外一瞧,只见爸爸高大的身躯,堵住了门口,他微笑着,手里提着个大包,汗水顺着他那古铜色的脸膛流下来。他“哈哈”地笑起来,我和妈妈也忍不住地笑起来。妈妈奇怪地问:“你怎么今天就回来了?”爸爸笑笑说:“你不是不让我帮忙吗,我偏要回来帮你忙。”妈妈露出了微笑,马上又装出很生气地样子说:“谁让你帮忙!”爸爸认真地说:“领导批假了,让我提前几天回来料理农活,季节不等人呀!”说着,他把妈妈和我紧紧地搂在一起,轻轻地抚摸着。妈妈也深情地握着爸爸的手。

  最后,爸爸从提包里拿出“思念粽子”、“蛟龙皮蛋”对着妈妈说:“这是孝敬我们家一把手的,请笑纳。”又拿出几本书对我说:“这是你的营养品”。我们都笑了,笑得那么爽朗,那么甜蜜……

  我们一家三口人,就是这样互相的关心和体贴着对方,这浓浓的粽香让我们这个家更加的温馨和睦。

  篇三:粽香情浓话屈子_650字

  曾几何时,端午的记忆只是弥漫在童年里甜糯的清香。

  曾几何时,隐约体会了你的忧思、苦楚和与一个民族间无法割舍的羁绊。

  千年前的你,着一袭白衣,如同最后的葬礼。江边的风拂动苇草,掠过江面,拂过楚国的河山城郭,最后轻抚着你的衣袖,似乎想要为这个国家挽留最后一丝忠诚。你无言的张开双臂,似在呐喊,似在质问。楚王的昏庸,郑袖的媚惑,子兰的无能,郢都的攻破……这一切都压得你喘不过气来,你彻底绝望了。高洁如你,有心报国,无力回天,投身清流是你报国的最后选择了。那渔父好心想挽留下你,可你已决意与郢都俱去了。

  汨罗江无言的流淌了千年,楚人没有忘记你,甚至秦王的后代也不会忘记你。年年端午,代代荆湘人都划着龙舟在江上寻找你,汨罗江上飘着浓郁的粽香。人们佩戴的艾草也一如你当年佩戴的春兰秋菊。此时的你早已不是那个遭遇流放的三闾大夫了,你早已被铸成了一座不朽的丰碑,镌刻在一个民族的灵魂上。

  今日端午,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后辈们,用他们特恭敬的语气诵读你,缅怀你。或许有人不懂千年前的你——因为千年实在太漫长,太浩瀚,而后人们只能看见一团团迷雾;甚至有些孩子还不知道你——因为你的面目早都在江南的烟雨,塞外的黄沙中模糊了。但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你的这些言行,已成为后人的行为准则,字字珠玑。后人也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来告慰你。

  篇四:端午粽香

  又是一年端午到,再回粽叶飘香时。端午节没有春节的喜庆;没有中秋的月圆;更没有儿童节的欢乐。端午节是一抹淡淡的艾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是永远抹不去的思念。

  每逢端午,我就会想到远在武威的大姨公,大姨公总是会站在高处遥望东方。大姨公是江苏扬州人,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淮海战役,在战斗中负过重伤,是一名战斗英雄。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响应祖国建设大西北的号召,义无反顾地奔赴甘肃武威,这一去就是一辈子。大姨公特别喜欢吃粽子,但是大西北没有新鲜的粽叶,很多年都是绿皮火车在端午节前夕运送一批粽叶,可是还没等到上市就被抢购一空。有一次端午节,我跟随阿婆带着粽叶来到了武威,当大姨公看到家乡的粽叶时,用手轻轻捧起,狠狠地闻着粽叶的清香,眼含泪花,我当时不能理解这是一种什么情感,觉得粽叶有什么可闻的。接着,阿婆亲手给大姨公包了几大锅粽子,粽子煮熟了,浓郁的香气飘满了整个屋子,大姨公激动地剥开粽子咬了一大口,高兴地说:“就是这个味道,家乡的味道!”吃过粽子后,大姨公并没有扔掉粽叶,而是小心翼翼地放进水池里,打开水龙头,仔细地清理,就像对待一件失而复得的珍宝,轻轻抚摸。清理完粽叶后,大姨公把粽叶挂在了自家的阳台上,让太阳那耀眼的光挥洒到那一抹绿色上,久久飘香……

  粽叶的艾香,糯米的黏稠,寄托着人们浓浓的思乡情。我又闻到了大街小巷的粽香,现在的我似乎有些明白大姨公了。当时的武威是不毛之地,可现在的武威已经成为了一个繁华的城市,为什么转变这么大?对,就因为有这么多爱国的老兵无私的奉献,所以才有了现在的繁华,他们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大姨公闻到的不是粽香,而是故乡的味道,我被深深地感动了!端午时节,我们不由得想到了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想想屈原不甘楚国被侵略,跳江铭志,成为了一位爱国主义诗人。而当年祖国西北大建设,也成就了大姨公他们的一番报国之志。

  又是一年端午到,又到粽叶飘香时,就让这清清的粽香绵延流长吧……

  篇五:又是一年粽香飘

  “槐夏阴浓,竹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到一年端午节,又是一年粽香飘,曾经和母亲一起过端午节的情景历历在目。

  记得端午节的前一天,母亲就放下所有的农事,换上干净的衣服,将提前买好的粽叶洗干净煮好整齐地摆放在盆中,用水浸着备用。又将称好的糯米用筲箕淘洗干净,然后沥干水分,调好食用碱待用。一切准备就绪,该包粽子了。母亲就搬个凳子,坐在放有糯米和粽叶的盆旁,很认真、很讲究地用左手握着两片卷成漏斗状的粽叶,右手拿勺子往里面装满糯米,用一支筷子捣实,再压紧,然后把粽叶一捏一折一扭一叠,粽子的开口就整齐、完整地封好了,上方形成规整的三只角。然后母亲用牙齿咬着糯杆的一端,右手用糯杆在粽子上缠绕一周,勒紧、打结,一只粽子就包好了。瞧,那粽子上面的糯杆,那只漏斗状的长长尖角,总是向上昂起,就像铁匠铺里铁墩上的尖角一样,浑圆、坚挺,美观漂亮。母亲说:“绑粽子的松紧很关键,太紧了粽子在煮的时候会爆裂,太松了粽子里面的水分太多,就容易散、不黏、不香。”母亲包粽子时,我和妹妹总在母亲身边,一会儿学着母亲的样子包粽子,一会儿帮着母亲整理粽子。整理粽子还挺讲究的:要把五只粽子的长尖角朝里理成一扎,把糯杆搓成细绳,两扎粽子的细绳结起来便成一提,剪去多余的绳头,一提漂亮整齐的粽子便理成了。如果是純糯米粽,糯杆保持原状;如果是红豆粽,就把糯杆编成小辫,以示区别。一提提粽子放进大锅里,用水浸泡着,等到第二天凌晨,母亲起大早煮熟。我们还在睡梦中,浓浓的粽香冲开又大又厚又沉的锅盖,从锅沿边冒出,飘进堂屋,飘进厢房,弥漫了整个屋子。然后透过四面透风的墙壁和瓦缝,飘到了左邻右舍,整个小村庄顿时沉浸在浓郁的节日气氛中。这时,我和妹妹会迅速的起床,穿好衣服,一人拿一个煮熟的粽子,剥去粽叶,瞧,煮熟的粽子棱角分明,晶莹剔透,淡淡的黄,油油的亮,芳香四溢。一口咬下去,唇齿间发出“呷呷”的响声,咀嚼起来,粽子在舌尖和牙齿间翻滚,那么软、那么黏、那么糍、那么香,咬不烂,嚼不碎,弹性十足,芳香四溢,唇齿飘香,真是一种享受!

  母亲包的粽子是我吃到的最香的粽子,它的清香永远沁入我的心底。母亲的温情也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清晰如昨……

  又到端午节,又是粽香飘,漂泊在异乡的我,思念母亲包的粽子,更思念家乡的母亲。

  篇六:又闻粽香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每当吟唱这首民谣的时候,就到了喜气洋洋的端午节了。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我家也不例外。据说,这个习俗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投江而死,百姓很同情他,怕江里的鱼饿了会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米团喂鱼,逐渐就发展成粽子。

  每年端午的前几天,奶奶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她打好狭长、光滑、薄厚适中的粽叶,将它们洗净放入一个大木盆中,再在另一个小盆里放上泡好的糯米、红豆和蜜枣,开始包起粽子。只见奶奶拿起两片碧绿的粽叶卷成锥形,放入馅料和糯米,包裹好,用绳子捆扎。奶奶的动作行如流水,包好的粽子一个个玲珑可爱。我也手痒痒跟着学,可那米好像故意和我作对似的,总是从四周“溜”出来,我用了好几片粽叶才包好。

  妈妈将粽子五个五个的系在一起,放入锅中煮,不一会儿,粽香飘满整个屋子,馋得我直流口水,迫不及待想一饱口福。终于煮好了!一掀锅盖,扑鼻而来的是粽叶的清香和糯米的香甜,爸爸拿起一个最大的粽子,给奶奶吃。奶奶笑眯眯地接过来剪开线,剥开层层粽叶,一个大大的、粘粘的夹着红豆的“白胖子”出现在眼前,奶奶用一根筷子一插,递给了我这个小馋猫。我可忍不住了,蘸上白糖,咬一口,软软的,糯糯的,甜甜的,味道好极了!

  端午节还要插艾蒿,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会在房前或屋后插上几株艾蒿。奶奶说:“插艾蒿可以避邪,驱蚊。”

  临近中午,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节目也要登场了,就是一年一度的“赛龙舟”。我家附近就有一条河,吃过粽子,爸爸妈妈就会带着我去看。只见河面上一条条气势磅礴的龙舟已经蓄势待发,一声令下,全速进发。龙头处有一人击鼓,鼓声高亢激昂,令人心潮澎湃,其余的队员都整齐划一地挥动船桨,岸上的人都在呐喊助威,现场鼓声、水声、呐喊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

  我喜欢端午节,喜欢吃粽子,喜欢赛龙舟,但是我最喜欢一家人团圆过端午,这样的端午才格外幸福。

  篇七:浓浓粽香

  又是一年端午到,粽叶飘香时。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所定的节日,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每到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插艾草、给孩子带香包、拴五彩线……美好的祝福,无不透露着节日的喜庆。

  我的奶奶是个包粽子的能手,每逢端午来临,奶奶总会买一大堆的材料,有糯米、各种馅料、粽叶和粽绳。首先,奶奶把刚买来的粽叶洗干净,把晶莹细长的糯米淘好泡上,再把红豆、肉块、红枣等辅料准备好。开始包粽子了,奶奶拿起洗净的粽叶,将两至三片叶子叠放在一起,折卷成漏斗形,然后放进糯米和各种馅料,再将多余的叶子角折过来盖住糯米上捏成三角锥体,用线绳紧紧扎好,一个有棱有角的粽子就包好了。

  奶奶包粽子时,我总是喜欢站在旁边看着,有时也会忍不住好奇,吵着要奶奶教我。奶奶就会挑选两片完好的粽叶给我,叫我旋出一个角来,然后往里面填米,我看奶奶装得好多,也一个劲的往里塞,但总是从下面漏下来,结果装了半天还只有那么几粒米,于是我没耐心了,扔下个烂摊子给奶奶,自己跑出去玩了。

  奶奶包的粽子有各种口味,红豆的、鲜肉的、红枣的,一个个三角形的粽子扎在一起就像一串串吉祥的灯笼。包好的粽子放在一个锅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后,整个屋子里都弥漫着粽叶的清香,也弥漫着浓浓的节日气息。

  我喜欢这样的节日,更喜爱这浓浓的粽香!

  

  篇八:我心中的那一缕粽香

  奶奶已经老了,的确,她已经老了!无情的岁月慢慢吞噬了她的容貌,曾经那一头乌黑亮丽的黑发已悄然变成了一抹银装,挺直的身躯,也慢慢弯曲……

  奶奶总是那么的节俭,简朴。衣服总是穿了一年又一年,坏了就补补接着穿,如果真的是坏到真的不能再穿的地步,她也不会就这么轻易地讲衣服扔掉,她总是拿出一把用的已经脱了表皮的剪刀把它裁开,做成抹布,或是经过缝缝补补又变成了一些小玩意。

  奶奶的手总是那么巧,几乎在我的世界里,总感觉奶奶是那么能干,什么都会,养鸡,做饭,做小吃做一些小玩意都难不倒她,特别是包的粽子,是我觉得世间上最好吃的美味。

  粽子是我们那春节必备的,家家户户都要在腊月二十八,二十九那天备好。那是一种四方的粽子,有大有小大得像砖头那一样,小的却只有火柴盒那样,儿时,最开心的就是在腊月二十八那天变成奶奶的跟屁虫,看包粽子的全过程,每次总是觉得泡米淘米捻米的时间那么长……

  做了一天的准备,晚上便开始包了,台上整整齐齐地摆着泡好的米,绿豆,剥好的板栗,拌好的肉,还有那鲜翠欲滴的粽巴叶宽约一毫米的竹丝,便开始了,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奶奶,先拿了两张粽巴叶,有次地放着,然后再拿勺舀一勺的米平铺着,然后在这样颠倒开始的顺序再一次,然后就像折被子似的,一折一折的,便把馅包好了,然后在拿竹线绑起来,奶奶绑的很结实,线的一段咬在嘴里,另一端拿在手上去缠绕粽子,每一次都发出滋滋的响声,一个粽子至少需要六七根,不过六七分钟一个粽子就包好了!我总是看的那么认真专注。

  粽子包好后,奶奶便把它们放入大锅里,然后开始升火。奶奶生火总是很快,不一会儿,大火便旺盛了,这时,我总是拿着火筒在那里乱吹。奶奶总是呵呵地笑着。煮好后,奶奶总是不顾烫把粽子从滚烫的水中拿出,解开,直到我吃下说声“好好吃”,奶奶紧绷了一天的眉头才会舒展开了,那棕香在屋内弥漫……

  如今,随着父母在外,自己几年没吃到奶奶做的粽子了,可那棕香一直在我心中弥漫,腊月二十八那晚上,家里似乎弥漫这充满浓浓爱意的棕香,久久不舍散去……

  

  篇九:粽香

  有多久没有吃到粽子了?端午节,这个粽艾飘香的日子里,遥想起当年挥之不去的粽子情结——

  粽香,从端午节起始,淡淡苦艾香,淡淡的粽香就开始飘荡,是一年中粽香最浓烈的日子。从扬起第一缕炊烟时,那些绿色的小精灵就呆在温暖的水里,咕嘟咕嘟的,在水里起舞……满满的糯米香弥漫在我的胸膛。这,是最原始的粽香。接着,整个村子都苏醒了,被这粽香唤醒了。小孩子们飞一般的冲出门,朝着我们家对面的阿婆家飞奔。我总是笑意盈盈的看着他们,冲他们炫耀自己手里热乎乎的粽子。看着阿婆在她小小的厨房里忙碌,看着她嘴角淡淡的笑,小小的我们总会露出幸福的笑容,这,就是家的感觉吧。

  紧接着,整个村子都变得忙碌了,粽子们都下锅了,淡蓝色的雾气包围了整个村子,弥漫在我儿时小小的天空。这时会传来奶奶的喊声:“妞妞,回家了!”“哎!”我笑着答应。跑回家,刚一推开门,粽叶的香,混着糯米的香,和我撞了个满怀。一抬头,对上奶奶盈盈的笑脸:“你这个小馋猫,这么想吃粽子啊?干嘛跑那么快?阿婆什么时候少了你的?”呵呵,我调皮的冲着奶奶吐了吐舌头。在这雾气缭绕的厨房里,是祖孙二人的欢笑声,带着粽香,混着艾香,满满的,向外溢出去……

  “妞妞,粽子好了,快来吃吧!”是阿婆喊我的声音。我跳起来,答应着:“来了,来了!”冲出门去,身后传来奶奶的声音:“慢点!”我哪里还顾得这些,跑到灶台边,不顾烫,直接从水里拉一个上来,看得阿婆心惊肉跳,急得阿婆直叫:“哎,当心烫啊!”我早已拆开吃起来了。不一会儿,所有的小孩都来了,一锅的粽子,很快就没了。阿婆笑着看着我们。像是看着自己的孙子孙女们。

  头一锅粽子煮好了,然后,会再煮一锅,把它们吊在弄堂上,风儿吹着它们,一整年,空气中都漾着粽香……

  可惜现在,我离开了故乡,弄堂也早已不见了,那在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粽香,也很长时间没闻到了,慢慢的沉淀下来,一切都变了,那粽香,只能在我的记忆中安家了……

  篇十:粽香

  校门外有一位老太太,她经常在我们校门口卖粽子。她的粽子虽然便宜又好吃,但是并没有几个人光顾。唯一的常客应该就是我和我的几个朋友了。

  我们经常吃老太太的粽子,不仅因为味美价廉,还因为老太太的粽子让我们吃出了爱的味道。

  对于每一位顾客,老太太都非常认真。她总是小心翼翼地接过钱,仔细地从袋中找钱,然后又慢慢地递给我们,生怕把我们的钱弄掉似的。她并不像旁边卖零食的,对待每一位顾客都非常草率,匆匆地接过钱,然后漫不经心地找钱……

  我们都知道平时卖粽子的人都不剥皮,而这位老太太每次却仔细地帮我们剥下皮,然后再撒上适当的白砂糖,盛在雪白的小碟子里。当我们接到清香扑鼻的粽子时,就像回到了家里享受美味一般。咬上一口,啊!糯米和糖融合在了一起,嘴里浸满了粽子的香味,一直甜到心底!吃了一口,还想再吃,真是不过瘾啊!我们吃着,老太太看着,还不时关切地问:“甜不甜,不然再撒点糖?”老太太看着我们脸上满足的笑容,她也笑了。尽管她那饱经风霜的脸看上去是那么的皱巴巴的,但是她那种慈爱的笑是那样亲切,每次吃老太太的粽子感觉是那么舒服,那么温暖!老太太的粽子让我吃出了家的味道,爱的味道!

  我相信,老太太的粽子一定会永远香下去!

  更多端午粽香作文-关于粽香的作文的相关文章请关注美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