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刘菁、陈诺、戴威

“东有迎江寺,西有大不雅观亭。
吾曹不努力,负此江山灵。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迎江宜秀是大年夜不雅观解码人文安庆的文化自信样本 汽车知识

安庆,是长江流入安徽的“第一站”,素有“长江万里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美誉。

皖江文化由此发源,“桐城派”在此生长,黄梅戏因此而兴,可谓人文残酷;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蒸汽机轮船从这里轰鸣启航,近代民族工业就此生根,彰显实干风骨。

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让安庆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丰裕着自傲,并在守正创新中构筑文化新气候、激扬文化新活力。

安庆城景。
(受访者供图)

人文荟萃尽风骚

江山灵秀,文情斐然。
这是一座因文而兴的名城,徜徉安庆,不经意间就与文化过往“撞个满怀”。

安庆城西北,32万平方米的孙家城遗址保存着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安庆城西,是春秋时空里古皖国的都城,两千多年文化浓缩于一个“皖”字;城区内,800多年前修建的“九里十三步”城池载入《宋史》。

目之所及,虽沧海桑田,但文化古迹长存,文化风骨不断。

在这里,出身了我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桐城派”雄踞文坛200多年,书写文学安庆;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科学家方以智、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陈独秀、“两弹元勋”邓稼先、美学大家朱光潜……赫赫声名响彻历史长空。

安庆城内历史古迹、文化遗存浩瀚,或是名人旧居,或是亭塔牌楼,凝聚着城市的文化灵魂。

它们中的一些一度被埋没在市井喧华中。
安庆市痛下决心,规复、利用好文化遗存,对历史建筑进行测绘,建立专门档案并挂牌保护……为城市留下宝贵影象,让人们记住乡愁。

铁砚山房中的邓稼先出生地。
新华社 陈诺 摄

坐落于安庆市宜秀区的铁砚山房,为清代著名书法篆刻大师邓石如所建,邓石如六世孙、“两弹元勋”邓稼先在这里出生。
经由多轮“修旧如旧”,每个房间都布设展陈,邓氏家族几代人忠勇为国的过往展现在市民游客面前。

铁砚山房里,37岁的讲解员徐娟声情并茂,讲述着邓稼先挺起“中国脊梁”的故事,激动处含泪哽咽,参不雅观者肃然起敬。

耳畔所闻,是文人风骨;曲调传唱,是戏韵流芳。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脸。
”黄梅小调在这里萌芽。
两百多年前,“京剧鼻祖”程长庚和徽班从安庆出发进京。
如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已有30多年历史,《邓稼先》《不朽的骄杨》《徽州女人》等新编黄梅戏不断走向市场、走出安庆。

再芬黄梅私邸内景。
(受访者供图)

夜幕降临,安庆市大不雅观区一家黄梅戏文化艺术体验馆——小辞店,人头攒动。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喝咖啡、看展览,或装扮成戏曲人物拍照,出门便是再芬黄梅私邸,还可以去听一出原汁原味的黄梅戏。
“作为土生土长的安庆人,希望通过演艺新空间将戏曲之美融入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为戏曲文化传播出一份力。
”小辞店策划人、黄梅戏演出艺术家韩再芬说。

人文荟萃,古韵新颜。
安庆打造“15分钟阅读圈”,增长城市书喷鼻香;对标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培植,做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方案,突出文化遗产魅力;城市名人遗存和纪念性建筑合理利用,提升文化影响力;先后推出200多部黄梅戏新创精良剧目和传统经典剧目,每年组织“送戏进万村落”“戏曲名家走基层”等惠民演出……

以文化人,以文化城。
文脉传承,弦歌不辍。

实业风骨振中华

一座安庆城,半部近代史。

清晨,安庆市迎江区的江滩公园内,一组组铜雕依次排开,在绚丽霞光和江水静流中铺陈着历史。
一座雕塑,便是一个近代民族工业“第一”的印记:中国第一台蒸汽机、中国第一艘蒸汽机轮船、中国第一部电话机……一百多年前,于安庆创造的一个个“第一”,正是近代仁人志士振兴中华的文化觉醒。

清咸丰十一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器所,云集彼时海内一流科学家。
每小时约25里,是他们研制的中国第一艘新式轮船的航速,虽然时速还烦懑,却是实业报国的梦想启航。
从此,个体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成为一代代安庆人融入血脉的追求。

“厚重文气”终成“发展底气”。
发奋图强实业报国、励精图治振兴强国,是文化力量授予安庆的精神品质和城市基因。

“百余年来,我们始终和民族同命运,经历兴衰沧桑,走向复兴。
”安徽著名老字号中药企业“余良卿”董事长严新文说。

踏进公司大门,“精工良药 福泽百姓”八个赤色大字映入眼帘。
初创于1739年,“余良卿”以贴敷止痛膏药传承至今,成为省级创新型企业,拥有7个高新技能中药品种,去年发卖收入超过4.2亿元。
“经典的膏药配方从未改变,新研发出的配方和时尚的形状设计同样帮助我们打开市场。
”严新文说。

1570年,佛塔振风塔竣工,矗立在长江边,导航引渡,并取“以振文风”之意。
这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仍是安庆第一地标。

安庆振风塔。
(受访者供图)

“振”,是近代民族工业与文化振兴的梦想,亦是本日安庆对高质量发展的追求。

行走在安庆城,常常能见到这个“振”字,或是路名,或是厂名。
新能源“振宜汽车”,自建成投产以来产能产值逐年攀升。
30多年前,安庆汽车厂圆了安徽的轿车梦;如今,这里汇聚了三家整车制造企业、近60家规上汽车零部件企业,新能源汽车家当链不断完善,努力打造安徽汽车家当“第三极”。

振宜汽车生产线。
新华社 陈诺 摄

近年来,安庆汽车及零部件百口当链营收、化工及新材料家当产值双双破千亿元。
依托石油化工家当根本,走集科技创新、经济循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于一体的绿色发展道路,一批重点外资项目相继签约落户,不断引发发展新动能。

聚焦生命康健和生物科技的“双生谷”、前辈光伏和新型储能、商业航天……这些新兴家当,正勉励安庆挺发迹当脊梁。

鉴往知来行致远

安庆老城中央,倒扒狮步辇儿街,已历经四百多年风雨。
街口牌坊两侧石柱上,各有两只倒扒狮石雕,寓意财不外流,亦代表谦恭诚信。

在这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194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胡玉美”店内人流不断,店门两旁书写着几代人传承下来的楹联“玉本蓝田种 美因君子成”。

胡玉美酿造食品有限公司晒场上的酱缸。
(受访者供图)

在胡玉美酿造食品有限任务公司的晒场上,上千口装满酱料的大缸整洁地排列。
其蚕豆辣酱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酱料要晒够六个月,少一天都弗成。
”非遗传承人颜志勇说,“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的传统文化,便是我们近两百年‘玉成其美’的追求。

文化自傲引领着一个又一个“胡玉美”这样的民族品牌,历经百年风雨而耸立不倒。

街巷深处,悠远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至今,熠熠发光。

走进安庆桐城闹市区,两排参天的喷鼻香樟树下,有一条百米长、两米宽的巷道,每年超过50万人来此参不雅观。
它便是六尺巷。

位于安庆桐城的六尺巷。
新华社 陈诺 摄

史志记载,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轇轕。
张家人给张英写信乞助,张英收信后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收信后豁然开朗,主动妥协三尺,吴家人深受冲动,也妥协三尺。

六尺窄巷被一个“和”字丰裕,造诣心中最宽的街巷。
礼让和谐、亲仁善邻的哲学思想,追求和平、和蔼、和谐的中华文明,几千年来一贯传承。

东风化雨、润物无声。
在桐城,有600多面六尺巷文化墙,以“和”为理念的“六尺巷事情法”广泛用于社会管理、法律调度各领域。
市民吴焱说:“礼让和谐是从小到大日用而不觉的代价不雅观。

“不敢越雷池一步”中的雷池,就位于安庆望江县内。
历史典故传颂至今,当地构建起光鲜的法治文化,不逾规矩一步,敬畏法律、廉明自律。

安庆市公民路步辇儿街上,有一座青砖扁砌、木顶黛瓦的三层泰西式老建筑。
百年前,这里是中国最早的劝业场之一,寄托着一个时期实业强国的希望;如今,它成为一处城市书房,书盈四壁。
书店名曰“序言后记”,描摹出文化流长和文化自傲的剪影。

“典”亮安庆,鉴往知来。
中华精良传统文化于无形中给予新时期安庆振兴以力量,铸就起这座城市特有的自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