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厂主控室该水电厂地处大山深处,是抗日期间国民政府培植的,也是贵州省第一个水利发电厂,70 多年过去了,现在水电厂的发电机组仍能正常运行。

岩穴里的水电厂

遵义有座水电厂藏在深山溶洞里70 多年了仍可发电 汽车知识

天门河水电厂位于桐梓县娄山关街道办事处独石村落天门洞西侧,距县城约 3 公里。

据附近村落民称,所谓天门洞,实际上便是该处一座大山中间,有一个如天门洞开的巨大溶洞,周围岩壁耸立,无路可攀。

天门河水电厂就建在这样一个暗藏的地方。
走进厂区,一栋橙色建筑物格外显眼,这是电厂的主控室,外墙左上方刻有 " 天门河水电厂 " 六个繁体楷书大字。

地下发电机房入口主控室正下方,是利用天然溶洞开凿的竖井,直通发电机房。
井口处有厂名石刻,上端有一个圆形齿轮弓与箭交叉的厂徽,下端是一大口伸开的猛兽,听说能起威慑、镇邪浸染。

沿另一侧的石阶而下,便到了地下发电机房。
其入口顶部,有民国政府要员陈立夫题写的 " 入天门而夺天工 " 七个大字。

两台发电机组,在惨淡湿润的环境,其外壳没有一点锈迹进入机房,里面除了安装有水轮机外,还有两台发电机组,在惨淡湿润的环境中,其外壳没有一点锈迹。
据遵义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原主任申翔先容,水轮机由美国勒菲尔公司生产,发电机由美国通用公司生产,均是当时美国的最新产品,总重量达 100 余吨,仅电机芯就重达 3 吨。

遵义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原主任申翔:" 这些设备运抵桐梓,很是费了一番周折。
" 抗战期间,美国空军载着它们,经由著名的 " 驼峰航线 " 飞越喜马拉雅山运至昆明,再经滇黔公路翻越崇山峻岭运达桐梓。

上世纪 90 年代末,美国通用公司获知 40 年代生产的发电机组还在事情,曾派人到桐梓查看,并提出用重金回购机组,作为企业产品形象和文化象征,但被我国婉拒。

地下输水管道5 所大学参与设计安装

" 培植天门河水电厂,紧张是为第四十一兵工厂生产供应保障。
" 桐梓县文物部门干系人士说。

有关资料记载,抗战期间,大批兵工厂随国民政府内迁,个中沈阳兵工厂、河南巩县兵工厂、石林兵工厂、江陵兵工厂迁至桐梓后,合并为第四十一兵工厂,由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统领,以生产步枪、机枪为主。

该兵工厂就建在水电厂附近的岩穴里,设有维修、铣车、动力、铸造、铆焊、木作、组装等 8 个制造所,有 2000 多名工人,其规模之大,可见一斑。

通往地下水轮机房的入口门楣刻有5所大学的校徽因前方战事急急,武器弹药供应不敷,而兵工厂仅靠两台柴油机作为原动力发电,显得力不从心。
为办理动力不敷的问题,兵工厂随即成立水电工程处,决定利用天门河水的落差,建筑天门河水电厂。

申翔:" 当时,清华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大学、浙江大学、工业大学的工程技能职员,参与了水电厂的设计以及发电机组的安装事情。
"

如今通往地下水轮机房的入口门楣,还刻有这5所大学的校徽。

由于处于战役期间,为了防止日军空袭,同时也为办理发电落差的问题,水电厂除主控室建在地面,全体机房工程深入地下,掘土凿石,用石料砌结。

而大坝、水渠扣缝用的黏合股料,用的是糯米、黄豆。

申翔:" 当时有上千名桐梓民工参与培植,因短缺水泥,他们便沿用古法,将糯米、黄豆磨成粉后制成糊状,再将其补充在砖石空隙中,其黏合度乃至强于水泥。
时至今日,水电厂大坝、水渠以及地下通道等主体工程仍十分稳定。
"

70 多年后水电厂仍可发电

据有关资料记载,1944 年,天门河水电厂落成,共修重力式滚水坝 1 座,蓄水 30 万立方米,明暗渠长 463 米,压力水管长 63 米,工程建筑宏伟,质量优秀。
建成后的水电厂,为第四十一兵工厂生产供应了保障,生产了一大批中正步枪、仿制捷克机关枪,有力地增援了前方抗战。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屈膝降服佩服后,第四十一兵工厂迁往重庆,水电厂移交当地。
新中国成立后,公民政府接管了水电厂,几十年来,电厂除保障附近部分企业用电外,电力还供城郊机关和当地居民利用。

2006 年 6 月,天门河水电厂旧址被列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
今年 10 月中旬,天门河水电厂旧址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 "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06 年 6 月,天门河水电厂旧址被列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桐梓县委县政府将其命名为 " 桐梓县爱国主义教诲基地 "。

申翔:" 天门河水电厂是贵州建成的第一个水电厂,可以说它见证了贵州水利发电的发展历史。
有关部门可以考虑把它培植成为水电博物馆,既升级了保护模式,凸显了工业遗产保护理念,同时还可发挥文化、旅游、教诲等功能。
"

在申翔看来,天门河水电厂从选址、方案到建筑设计,都遵照了实用、保密、防空等原则,依山而建,全体主体工程全在洞内,可谓巧夺天工。
而两台发电机组至今仍旧运转正常,其文物代价远远超过送电代价,是为抗战做事的最好物证。

来源:遵义 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