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游历了数十个国家,写下了精彩的山海游记,内容新奇,文笔幽美,带领读者领略他乡风光。

★ 书中配有数十幅精彩插图,图文并茂。

山海流奇不雅观和人物交相辉映融合千姿百态的自然风貌 休闲娱乐

★ 作者在创作游记的同时,还对各地的山川地理做了详细的剖析和数据整理,故此该书还有一定的地理学术代价。

《山海流》 尹学龙 著 作家出版社

新书先容

《山海流》是一本充满新奇感的海内外游记散文集。
海明威古巴、库克与太平洋、达尔文与比格尔海峡、印加帝国黄金泪、阿兹特克太阳石、马里亚纳群岛海域场、南非草原动物、横断山脉冰川雪峰、云贵高原溶洞、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底珊瑚礁……作者从大陆到海洋、从非洲到美洲,穿越时空,不断猎奇,个中穿插大航海时期、太平洋战役史迹,现场不雅观赏的山海奇不雅观和人物传奇交相照映。
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边体会山海间的存亡活去世,一边领悟山与海千姿百态的自然风貌,由此放飞心灵,感想熏染宇宙的神奇力量。

作家先容

尹学龙,1954年出生于山东平度(今属青岛),现居住北京。
复旦大学文学学士,中国公民大学社会学博士。
曾任海军政治部办公室研究员、宣扬部副部长、某师单位政委、都城精神文明培植委员会办公室巡视员等职。
文学作品揭橥于《北京文学》《上海文学》《散文》《散文选刊》《北方文学》《北京》及《地名古今》等网络媒体。

文章试读

追踪海明威

上大学时就被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吸引:极简风格,迷人的海和硬汉形象,可以让任何人从任何角度读出意义。
我收藏了余光中、张爱玲、李育超的中文译本,并有一种冲动,何时能看一看海明威写《老人与海》的地方?

查海明威传记资料,他早在1936年就得到了《老人与海》故事的原型,这一段韶光,他住在美国迈阿密东南260公里外的西礁岛(Key West)。

我从迈阿密乘车去西礁,走的是连接32个岛屿、建有42座大桥的美国1号公路。
海明威曾多次走过这条路线,不过他乘的是火车,后来铁路被飓风毁坏,才改建公路。
此路如穿行海上,左边是大泰西,右边是墨西哥湾,两边海水彷佛随时会漫上来。
途经七英里跨海大桥时,看到北面被飓风摧毁的铁路断桥,沧桑感油然而生。

到达这个美国最南真个海岛小镇,已是离古巴比迈阿密还近了。
小镇椰树掩映,彩屋就像积木拼装的儿童玩具。
老邮局是赤色,杜鲁门度假行宫是白的,位于白头街907号的海明威故居故意漆成绿白相间。
它是一栋西班牙殖民期间的两层别墅,每层都有遮阳的铁制凉台;房间宽敞,有拱券形门窗和枝型吊灯。
院子建有小镇最早的拍浮池。
海明威当年养的波斯猫分歧凡响——六趾,它们的子孙仍在椰子树下乱窜。
这是海明威第二任妻子保琳的叔叔于1931年为他们购买的别墅。
海明威出生于芝加哥郊区的清教徒家庭,在意大利参加“一战”后,携第一任妻子哈德莉到巴黎打拼,住在廉价公寓,常忍饥受饿。
后来因揭橥《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一举成名,离婚后与巨室女保琳再婚,经济条件改进,得以在大冷落期间到这个度假胜地安家。
这是海明威的人生迁移转变点,他从此有条件常常出海垂钓。

位于西礁岛的海明威故居

故居里挂着他的多幅生活照。
20多岁时很瘦,脸上干净,帅气。
中年往后身材魁梧,像熊;头很大,配上激情似火的眼睛和浓密的络腮胡子,像狮子。
他是一个隧道的运动健将,爬山、拍浮、拳击、滑雪、佃猎、垂钓,无所不好。
有一幅照片最盛行:他穿着T恤、短裤,光着脚板,蹲在船甲板上,两手举着背鳍朝下的大马林鱼,脸上充满得意之情。
1934年,海明威定制购买了一艘游艇,从此频繁出海钓鱼。
他和当地的渔夫交朋友,向他们学潮汐、信风知识和钓鱼技能。
他常常带着书随船流落,捕鱼累了就看书,看书累了就在船上睡,醒了往后再捕鱼……

这是西半球的一片珊瑚海。
由于墨西哥暖流的影响,它比东半球同纬度的海疆水温高得多。
海明威驾船出海,追逐着信风、湾流和艳丽的热带鱼,不知不觉到达巴哈马群岛的比米尼岛。
他被这里原始的海岛风光迷住,干脆住下来,连续出海捕鱼,乐不思蜀。
我乘美国诺唯真大型游轮去了比米尼岛附近的拿骚、天国岛,那里至今人烟稀少,海水清绿,浅滩上到处可见肥大海参,码头港湾浅水区可见大鳐鱼游走。
但那里的大泰西飓风令人胆怯。
海明威在一篇通讯中说过,他驾驶游艇在这一带多次碰着风暴。
有一次,海浪如山,船剧烈摇摆,致使他跌倒受伤,流血不止,不得不返回。
我乘游轮进入大泰西时,天上云形诡异,海面沉着得恐怖。
果真,刚返回迈阿密,海上便刮起了飓风。

海明威喜好危险的动荡生活,只把家当成暂时安歇场所。
来西礁后,他还常去古巴钓鱼,去美国西部山区游猎,到西班牙看斗牛。
有人统计,十年之间,他去西班牙17次,亲眼见到1500多头牛被杀去世。
1933年至1934年,他追随老罗斯福踪迹去非洲丛林,猎杀了狮子、野牛、猎豹等大猛兽。
他在“一战”受重伤,体内取出200多块弹片;1937年西班牙内战爆发,他又奔赴沙场,参加保卫共和国的战斗。
他胆子大,不怕去世。
与朋友比试射击,以他人叼在嘴上的烟头为靶子,百步穿杨。
沙场上,别人都躲着炮弹,他却开车专往炮弹爆炸的地方去。

按说住在西礁岛这样的环境应该知足了,但海明威不知足。
从1939年开始,他又搬到古巴居住了。

我从墨西哥坎昆飞古巴哈瓦那。
从高空俯瞰加勒比海,碧绿,安谧,闪亮。

坎昆风光

不知为何,一走进哈瓦那老城,却感想熏染到海明威的西班牙情结。
他喜好西班牙,节制了西班牙语,交了包括斗牛士的许多西班牙朋友。
而面前的哈瓦那是一座范例的西班牙殖民期间古城,所有人都讲西班牙语;教堂、古堡、酒吧、旅社、剧院,都保存了原有的风貌。
哈瓦那作为加勒比海最大的天然良港和海上贸易之都,历来是冒险家、贩子、海盗、奴隶贩子、罪犯的聚拢地,欧亚非各种肤色人群混居,繁华与混乱并存,这正合海明威的胃口。
佛朗哥掌权后,和他并肩战斗过的西班牙共和军人,或被杀,或逃到古巴;他也成了在西班牙不受欢迎的人。
到古巴,恰好寄托对西班牙的情思。

海明威早在1928年就到过古巴。
他的故居有两处,一处是哈瓦那老城中的双天下酒店,他于1938年以前常来古巴时在此住宿;另一处是城东18公里外的瞭望山庄,他于1939年至1959年定居古巴的地址。

双天下酒店就在老城的中央,保持原貌并连续业务。
酒店大堂及楼梯口悬挂着海明威的巨幅照片。
用兑换的5元外汇券买一张票,可到他住过的511房间参不雅观。
电梯是古老的升降机,木条造的闸门,由一位男士手工操控。
讲授员是西班牙裔女士,英语流利。
511房间并不大,保留了海明威用过的床、大略家具及打字机。
窗外视野极好,古城全景一览无余。

哈瓦那景致

海明威在1933年写的一篇《古巴的来信》提到这个酒店:

“在哈瓦那有一个旅社名叫双天下,从旅社向外望去,总能看到俏丽的景致。
从东北角的房间向北面看过去时,能瞥见一座悠久的教堂,你有时还能在海港的入口处听到脾气阴晴不定的大海的吼叫声。

他在西礁时结识了古巴走私贩乔·拉塞尔,便时常与其往来于哈瓦那和迈阿密之间,与偷渡者、人口贩子、酒类走私者等各种海上过往人物打仗,造诣了《有钱人和没钱人》一书。
每到哈瓦那,从卡萨布兰卡码头下了船,到双天下酒店安顿好,就去附近酒吧饮酒。
他每天饮酒,酒量极大,借酒刺激情绪,以酒交友。
顺着他曾经的路线,出酒店前行数十米,便是带广场的天主教堂。
向左拐进一条窄巷,可见他常常光顾的La Bodeguita Del Medio(街中供销社)酒吧。
里面挤满了欧美游客,正在排队买莫基脱鸡尾酒。
调酒师于柜台前现场调酒,杯子里先放薄荷叶,用杵子砸碎,再倒朗姆酒和苏打水、糖,加冰。
传说这便是当年海明威教的。
人们说海明威每从这里喝完酒往后,上来灵感,便回酒店写作。

海明威在世时,大批美国人涌入古巴投资做生意,唯有他选择在古巴长期定居。
有人问其缘故原由,他回答:喜好这里自由清闲、不拘礼节的氛围和自然环境,但“最主要的缘故原由便是这里有条又大又深的蓝色大河,它有0.75英里到1英里深,60到80英里宽……这也是我所知道的最好的渔场”①。
这条蓝色大河便是天下上最强大的暖流——墨西哥暖流。
原来他最惦记的是大洋中的这条湾流。
他创造,西礁、比米尼和古巴,都是湾流中的岛屿。
因湾流携带丰富的营养物质,吸引了大量鱼类。
而古巴靠湾流最近,鱼类最多,尤其是有罕见的大马林(malin)鱼即蓝枪鱼。

那时古巴海湾的大马林鱼数量惊人,据他于1933年、1934年两篇通讯透露,他在古巴海疆每年出海100多天,每天12个小时。
两年共捕获并仔细不雅观察了91条马林鱼。
1933年,他捕获的最大一条重468磅。
他利用从小跟随年夜夫父亲学到的博物学知识,对信风、湾流及马林鱼的特性作了大量不雅观察,但认为这还不足,“最最少还得捕上几百条的马林鱼……并且须要边不雅观察边对每条鱼的每个细节做详细记录”。

哈瓦那柯希马渔村落码头,《老人与海》老渔民原型出海的地方

我有时喜好把《大双心河》与《老人与海》对照着读。
海明威将前者列为《在我们的时期里》的最佳短篇小说,将后者列为他生平写的最好作品。
两者都将钓鱼写得出神入化,从中可见海明威对这项活动的终生迷恋。
耐人寻味的是,他在生活中喜好和亲人朋友一起钓鱼,但在作品中却钟情于一个人独钓。
《大双心河》钓鳟鱼的尼克在沙场中饱受创伤,通过皈依自然逐渐找回了曾经的活力,写《老人与海》、钓大马林鱼的海明威又何尝不是如此?亲历了两次天下大战、伤痕累累的他,与快如闪电、半吨多重的大鱼缠斗时,必是其乐无穷并得到最快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