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 刘向东
本报通讯员 刘浩博
有着3800多口人的朱营村落,以前在邓州人眼里,只是249省途径过张村落镇的一个普通村落。现在提起“全国文明村落镇”朱营村落,人们直竖大拇指,“那便是一壁旗帜!
”
近年来,全国各地一拨拨党政稽核团带着疑问来了。问他们收成了什么?他们会绝不暗昧地说,学会了如何用“四议两公开”在基层开展事情。
“四议两公开”,当地人仍习气地称它“4+2”事情法。他们说,这个事情法就好比用一把钥匙开了六把锁,让村落里的好多事儿都好办了……
迁坟
2004年,邓州市考试测验探索“4+2”事情法时,朱营村落作为基层组织先行先试。改革开放后,朱营村落有不少人走出去从事汽车校油泵的活儿。一些人挣了钱买了小汽车,逢年过节回家团圆时,村落里的土路,常常一下雨十几天都泥泞不堪,车子连村落都进不去。
连续几年,不断有村落民找到村落两委,反响改进村落居环境的问题。有人说,扒老屋子建新居子,也有人说,能否重新方案个地方……
2006年,村落两委几做生意讨,定下了在公路以西划出宅基地盖房的初步方案。然而,随之面临的是,路西有村落民们的126座祖坟。
在屯子,迁祖坟是个什么样的事情呢?乡里人认为,动谁家的祖坟,便是毁坏谁家的“风水”。
“迁坟的阻力肯定大,可这毕竟是村落里往后发展的大事儿啊。”村落支书朱志华说,在此之前,他们考试测验用“4+2”办成了村落里不少事儿。这一次,他们反复考量了“迁坟”的思路、想法和方案,都以为没问题。可村落干部们拜访全村落党员后创造,近三分之一的党员也对这事儿不支持。
“党员心不齐,后面的事情肯定没法儿弄。”2006年10月初,朱志华他们开始对20多名有不同见地的党员逐个谈心,说迁坟建房对群众和子孙后代的好处。60多名党员的思想统一了,迁坟建房的事经党员大会审议,同等通过。
“给群众办好事是要讲办法方法的。老百姓不同意,你事情思路再好也没法儿进行。”那些天,村落干部包片,党员包户,一家一户做起了事情。
群众不理解咋办?“不能急,逐步说,逐步来,从来就没有不讲道理的群众!
”那些天,朱志华碰着的最大阻力,是他的那些“发小”和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们的抵触。
咋办?“去一次弗成两次,两次弗成三次!
摆事实、讲道理、说好话、赔笑脸。”
韶光到了2007年春季,村落里仍有20多户村落民不同意迁坟。
依赖群众,发动群众。“他们不同意,就找他们那些赞许了的亲戚、朋友,反复做事情,总会有成效的。”
“这便是‘4+2’在俺们村落最灵巧的利用。”当年夏季,朱营村落召开村落民大会时,群众同等赞许迁坟。
紧锣密鼓。2007年8月初,迁坟开始。短短7天韶光,126座坟全部迁移完毕。那7天,看着村落民们对着先祖的坟膜拜磕头,自己买来骨灰盒迁往义冢,在场的很多人都落泪了,“只要你把道理说透了,在村落民那里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儿。”
移村落
迁坟的目的,是要为村落民供应更好的居住环境,再建美好家园。
“村落庄整体往西移,村落民都说是好事儿。可真做起来,并不随意马虎。”村落调委会主任朱春生感想熏染很深,自己以前住的地方车开不进去,每逢下雨天,门前污水横流。为了移村落,村落里特意组织了一批老党员、老西席等“五老”,乘大巴车到外地参不雅观新屯子培植的范例。而且,村落里还专门聘请设计职员为群众设计了住宅,外屋格式同等,室内分三种布局供村落民选择。不少村落民看了设计图都啧啧夸奖:“中,真中!
”
在广泛搜聚村落民见地的根本上,村落里采纳了一户一宅,扒一盖一的政策。一韶光,全村落500多户群众签了字。
群众字签了,一些精明的村落民开始找关系、打呼唤,希望能分到好一些的位置。但村落里终极的决定是:抓阄决定位置。
问题远不止如此大略。面对每座本钱十三四万的新居,由村落民自筹资金,有人盖不起怎么办?
“真有这样的事儿,但被我们一顿饭给办理了。”朱志华笑着说,村落里有户人家一家七口三个病人一个学生,一点积蓄也没有。“像这样的情形村落里没有第二家。我们村落里几次开会,要帮帮他。”
怎么帮?几个村落干部一合计,把这户人家“有钱的”远近亲戚调集到一起,由村落干部出钱摆了一大桌。席间,村落干部们说出了“宴客”的缘由,那些亲戚们都拍胸脯说:“不管咋说,这房一定得先盖上!
”当场,你一万,他两万,14万元有了着落。
目前,全村落已有650多户村落民住上了新居。一座座灰墙红顶都雅俊秀的小洋楼,成了朱营村落亮丽的风景。
流转
2016年,邓州市实施地皮“三权”分置时,朱营村落再次成为第一批试点村落。
“俺村落在外打工的人多,地皮流转相对好办一些。”朱志华说,经由“4+2”几道程序下来,村落民大多都支持把地皮流转出去。就这样,全村落3600多亩地整体流转给了市里的国土开拓公司。“整体流转的好处多,比如说村落民可以优先在地里务工,收入也有保障。”
72岁的村落民朱桂川说,以前他家的几亩地租给了亲戚,每年只象征性地收几百斤粮食。现在,光流转费一年就能挣4000多元,“俺家人在地里打零工,还能其余挣钱哩。”
当然,整体流转也并不是大家支持的。村落里有一户搞蔬菜大棚的农人就很不宁愿。面对这种情形,村落里也有的是办法:他们找到市里的国土开拓公司协商,先把地皮流转给公司,再由公司根据实际用地情形,划给这个庄家同样大小一块地打理……
“让所有群众都满意,我以为这便是四议两公开事情法的根本。”朱春生说,他担当村落调委会主任以来,险些每天都“闲着”,而他的上一任,却得三天两头往群众家跑着和事儿。“以做事和商量为主,办事公开透明,让村落干部和村落民的关系融洽了”。
新村落新面貌。随着地皮的整体流转,村落民们不必守着自己人均不到一亩的田地生活了。如今的朱营村落,700多户群众有了自己的小轿车,一些村落民家,还不止一两辆。而且,村落里也有了每年近20万元的集体收入。这些集体收入,又公开透明地为群众修路、修下水道,为“五保”老人建敬老院,对学校进行改扩建等供应支出……
“‘4+2’,看似几道大略的程序,本色是从头到尾不断地给群众做思想事情。他们想通了、支持了,俺们村落里的啥事情都没难度了。”朱志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