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网长沙9月21日电 因有舟船之便,水利之便,而称之为便江。其为湘江最长支流耒水在永兴县境内的名称,属耒水中游,绵延百里,横穿永兴县县城,上接资兴市东江,下泻耒水,注入湘江,河道宽阔平直,最深处达50米,最宽达360米,素有“小漓江”之称。
注江,发源于永兴县鲤鱼塘镇高塘村落茶叶冲,流经太和、黄泥、便江等镇,在便江镇注江村落注入便江,有着远近有名的注江漂流旅游盛名。
便江村落,由原来的便江村落和注江村落合并而成,地处城乡结合部,沿岸丹霞地貌广布,青山含秀吐绿,碧水清波荡漾,是一个被便江河和注江河两条河流环抱的山水洲村落,辖区面积15.2平方公里,有19个村落民小组1003户3385人。
境内自然风光幽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丹霞地貌群,清幽奇丽的百里峡江一廊山水里,分布有中国最长最窄的“一线天”奇不雅观,有独特的佛教建筑与山水完美结合的千年古刹黄坦、黑坦,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便江、注江自然风光带,有苏州园林式复古建筑的安陵书院,有独木成林、树冠如盖的千年古樟,以及散落河流两岸的诸多大小古渡口……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孕育了山净水秀的这方水土,由此形成了临水而渔、靠山而木、依山而种、乘船而行的世代传袭的原生态古朴生活模式。
柔美风光带的伤痛
自古以来,因湘南一带山路波折,车马不便,便江成为湘南一条主要的水上要道。便江、注江两条河流纵横交错,全村落因自然地域分割成便江、注江、中央岛屿三个版块,当地村落民生产生活大部分依赖水路出行。
每当上游资兴东江水泄水,或雨季之时,便江一带便会形成雾漫江面的自然奇不雅观。然而,对付世代居住于此的村落民来说,却是出行的一大安全隐患。
2001年9月,云雾弥漫的江面,能见度低。一艘挖沙的自行驳船与一艘客船发生碰撞事件,当场将客船上不雅观光的3名游客撞去世,事件丢失几十万元。
2019年大年初二,阴雨绵绵,大雾笼罩。一艘客船与村落名自用船相撞,村落民走亲探友的一家9口人包括老人、妇女、儿童全部落水。值得光彩的是因冬季衣着厚棉衣浮力大,抢救及时,无一人伤亡。
天故意外风云,人有福祸夙夜迟早。多年以来的行船江河,让便江村落支两委有了更为警觉的深刻认识,并付诸于行动:不定期组织安全巡查,常态化举办安全教诲培训,为村落民的家用船配备了救生衣,不断完善了河道水上交通安全标志……
然而,再大的努力付出,都没有改变村落民一贯以来在水上出行的根本问题。只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才是彻底告别“水路”历史,走上“陆路”的决议。
众志成城修新“路”
便江村落注江片曹家组,是便江街道最偏远的村落之一,有110户390余人。由于注江片在大山深处,并且四面环水,村落民只能坐船从注江进出,村落民山上的林农产品如冰糖橙、杉木、楠竹等很难运销出去,群众增收难问题相对突出。
支村落两委共筹集20余万元,帮助曹家组、王家组建筑了总长3.6公里砂石通组公路路基,虽然比较简陋,但是连接了自然村落内多个村落组,是一条真正的“扶贫之路”,改变了以往村落民肩挑手提农林产品到码头的掉队办法,使更多农林产品可以通过车辆直接运输到码头,大大降落了农林产品的本钱。
2019年,郴州路桥宇康公司施工军队进场,按照路3.5米宽度的操持履行通组水泥路工程。村落里立足长远发展,2019年9月,通过一百余村落民捐款20多万元,委托施工单位一并加宽,水泥路面达4.5米,办理了山途经于狭窄错车难的问题。
该村落的清源组、中曾家组、码头一组、码头二组、罗家组等五个村落民小组饱受了没有自己出村落之路的煎熬,为了从根本上打通连接外界的出路,举全村落之力,纷纭年夜方解囊。自2018年至2020年5月,五个组的1700名村落民,按照每人500-700元的标准,集资103.2万元进行修路。
在原有的通村落公路根本上,通过勘察设计,村落里组织开山放炮、开挖大山,一条长1.2公里的出村落新路路基。郴州路桥宇康公司根据操持,完成了2.648公路水泥路硬化工程,让五个小组的村落民圆了出村落的公路梦。
今年54岁的曾庆汉,热心修路公益奇迹,组织了一些村落民参与了村落里部分通组路的劳务叮嘱消磨施工。在施工现场的每一天,他亲历见证了村落里通组公路培植的场面,感想熏染颇深。
修路为民,彰显国有企业的任务担当。郴州路桥宇康公司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抢抓工期,2019年共完成了全村落三条通组公路6.8公里水泥路硬化工程。
“得益于上级的大力支持、村落民踊跃修路的激情亲切和郴州路桥宇康公司的精心施工,现在全村落除了1.2公里新修的公路因没有操持未硬化外,所有的村落组都实现了硬化。”村落支书、主任彭先清先容,下一步,连续争取上级加大投资,再培植两座桥,争取将剩余路段硬化,完善临崖临水路段的安推荐措步伐,全村落可以完备实现由“水路”向“陆路”的大变革。
脱贫致富更有奔头
便江由于身处湘江支流耒水的上游,在江畔,千百年来,这里的百姓依水而居,沿袭祖辈传承下的捕鱼技艺,以捕鱼为生,从水中打捞生活。
58岁的注江村落人廖桥平,从小就在便江水畔终年夜,家就住在江岸边,没有修通公路之前,江畔的百姓生活尤为清苦穷苦。年轻时,他坐的是木筏子,无论刮风下雨都到江上捕鱼。一年之中也只有四五个月的捕鱼期,大多韶光都在便江上摆渡船。
江畔的山净水秀,旖旎的风光,吸引了不少人前来这里嬉戏。如今廖桥平年纪大了,木筏换成了铁船,便在一江之隔之间干起了接送游客的营生。而当地村落民在自家门口开起了田舍乐,尤其是到了周末,买卖非常火爆。
随着通组公路的修通和近年来封网禁渔的生态保护政策履行,廖桥平和村落里人一样不再下河捕鱼,除了摆渡之外,在自家的园子里种上了冰糖橙、蜜桔、柚子等果树,通过自己费力劳动,收入可不雅观,现在他已经建了套房,生活水平提高了。
走进该村落3000亩的冰糖橙基地,只见一些村落民正在劳碌着施肥、除草,低矮繁密的树上,青翠欲滴,硕果压枝,长势喜人。
56岁的村落副支书廖平方先容,“甜过初恋”的冰糖橙是该村落的主打家当,得益于这里水分充足、光照充裕,全村落大部分村落民都充分利用丘陵、山岗的地皮种上了水果。估量今年全村落产量达1500万斤,产值3000万元。如今修通了通组水泥路,采摘之后直接可以装车拖运,减少了过去采摘下山、装船、上岸、又装车的环节,大大节约了人工本钱,估量今年冰糖橙每公斤可多增收1元以上。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今的便江人告别了竭泽而渔的历史,纷纭相应封网禁渔的号召,关闭了大部分零散的划子埠,船也离水上了岸,像珍惜自己的生命那样守护这一江碧水,他们相信随着通组公路的通达,上天赠送于民的一廊山水,一定会引来更多的游客不雅观光游赏。发展民宿,让城里人到村落里来避暑,前景可期。
环抱便江、注江两岸的丹霞林立,林林莽莽的杉木、楠竹连绵不绝,层峦叠嶂,那是一座取之不竭的“绿色宝库”。便江人大力发展传统林田舍当。村落互助社主动收购村落民自产的玉兰片、小笋干,每年达10多万斤,年产值在50万元以上,远销长沙、湖北等地。据统计,自通组公路履行后,该村落26名穷苦户全部脱贫出列。
祖祖辈辈临水而居的便江人,告别了以水为生的生活,或许对付河流的依赖都有很多值得追寻和珍藏的影象,也有对付河流的哺育之恩心存患得患失落的留恋情结,如今随着一条条村落组的水泥路通达到田间地头和家门口的变迁,更有了一份追寻美好幸福的梦想。(唐星波 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