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经受一件件小事的磨砺,就有了成大事的根本;只有多在基层一线“墩墩苗”,才能不断夯实根基,蓄力远航

“不给我安排主要事情,只是让我打杂,想辞职了”“我在基层每天做琐事,所学专业用不上啊”……不少新入职的年轻人常抱怨,自己不受重视,做着“没技能含量”“没营养”的活儿,觉得空有一身本事无处施展。

公民日报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多涵养学徒心态 汽车知识

走出校园初入职场,不少年轻人满怀期待,想在新的平台和环境里大显技艺、证明自己,这本是人之常情。
但这种期待很可能要暂时落空,一脱手便是大手笔,很多时候是一厢宁愿,眼高手低是常见的通病,这大概便是空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这种落差本该用脚踏实地去消弭,但不少人一旦空想与现实脱节,就生理失落衡,或抱怨上司“不识才”、埋没人才;或开始自我疑惑,失落去信心……实在,这些都不是该有的态度和做法。

年轻人初进职场,首先要戒骄戒躁,多涵养“学徒心态”。

人类社会发展中,“学徒”是一个常见的群体,尤其在手工业发达的传统社会。
在代际通报中,技能和工艺得以传承和发展,有句俚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那么最成功的修行者,该当是沉下心来学习,甘于从小事、琐事做起,常向师傅客气求教,心无旁骛地研讨技艺,终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怕的是这山看着那山高,小事、琐事不愿干,大事、难事干不好。
这种学徒,师傅一样平常会说:“心性不好,难成大器”。

当代社会,这种技艺传承的师徒少见了,但“学徒心态”却并不过时。
涵养“学徒心态”,便是年轻人修炼功夫、磨砺心性的过程。
对付一个初入职场者,不妨主动将过去的名誉和光环“清零”,重新自我定位,适应新的环境,甘心做一名谦善、低调的学徒。
“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经受一件件小事的磨砺,就有了成大事的根本;只有多在基层一线“墩墩苗”,才能不断夯实根基,蓄力远航。

作家柳青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殊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得到者潘从明曾分享过他刚参加事情时的经历。
1996年,他进入金川公司从事贵重金属生产事情。
琐事多、困难多,他没有打退堂鼓。
“生产的每一个细节我都不放过,每一个关键点我都记在条记本上,事情空隙时我还常常向师傅和技能职员请教。
”潘从明当好学徒,干好一件件小事,办理一个个难点,终极积小胜为大胜,推动了干系贵金属提炼工艺的改进和技能升级。

成才者的共同点便是捉住机遇、客气好学,从一件件看似不起眼、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肯吃苦、爱研讨,终极破茧成蝶,干出了一番奇迹。

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
年轻人想要在一个领域有所建树、干出成绩,就得多涵养“学徒心态”,下一番“绣花功夫”,落小落实练就高强本领;同时,在不断传承的根本上探索创新,超越“师傅”、超越自我,终极实现自我人生代价。

来源:《公民日报》,2019年1月13日第5版

作者:孟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