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洋楼各处的广东台山,寻访有名气的洋楼自然不难,导航就能带你前往。
但若想找冷门洋楼,就得花上韶光和心思。
由于村落庄太多,洋楼更是分散,而且既非景点,又年久荒废,导航上自然找不到。

这一日的寻楼之旅,第一站就碰上了麻烦。
之前不久,我在一段航拍视频里见到一座洋楼,自成院落,立于大片稻田之间。
视频里的台山正值秋季,稻浪金黄,如地毯般捧着古朴院落,景致极美,便萌发了一寻之心。

台山寻楼记有的越来越斜有的立在水中有的像鬼屋 汽车知识

资料显示这座洋楼与庭院名为“趣乐园”,位于台山市水步镇步溪村落委会下辖的永宁村落。
一如以往经历,导航只能找到步溪行政村落,下面的自然村落就得自己摸索。

趣乐园门楼与绍焜楼 本文图均为 叶克飞 摄

问过几个路人,才搞明白永宁村落的大致位置。
一条两车道水泥路贯穿无尽稻田,永宁村落就在路旁。
难怪导航没有显示,乡民也不甚了然,由于到了才创造,永宁村落已经是彻底荒废的无人村落。
而且纵然是昔日,这也是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村落庄。
除了路边的“趣乐园”之外,五栋样式统一的两层洋楼在它阁下一字排开,还有一栋隐于其后。
换言之,这里就算住满,也不过七户人家。
最靠近“趣乐园”的那栋洋楼破败不堪,门前堆满杂物与木料,大门上方有“永宁生产队”五个红字。

永宁生产队

“趣乐园”的西式门楼小巧精细,三角形山墙立面上是简洁雕花,山墙下的“趣乐园”三个大字依稀可辨。
门前杂草树木丛生,锈迹斑斑的铁门紧闭,阁下的“台山市不可移动文物”铁牌也生了锈。

透过大门的铁栏杆向里望,全体庭院大半被植物所覆盖,虽然杂草茂密,但仍可看出旧时园林的错落文雅。

院落中心是高耸的五层洋楼,兼具碉楼元素。
面朝院门这一侧没有窗户,只有四个射击孔用于防御,其余三面的窗子也都极小。
顶真个阳台被拱形柱廊环抱,上方有“绍焜楼”三个大字。

兴建“趣乐园”的人名叫林绍焜,只知是归国华侨,但当年如何放洋、在哪国打拼、如何发迹,都已不得而知。
“趣乐园”的兴建韶光也无法确定,但可以确认的是,肯定在1937年之前——由于院中的那座纪念碑。

虽然院门紧闭,但两侧院墙都有坍塌缺口,勉强仍可进入。
院内有小桥与凉亭,池塘的水已然发黑,藤蔓植物爬于桥栏之上。

凉亭中立着一块石碑,上方镶着一张年轻女性的照片,照片上有“瑞桂遗像”四个小字,下方则因此“怀桂亭记”为名的竖体碑记。
碑记中写道,这位年轻女子林瑞桂是林绍焜最喜好的女儿,资质聪颖、品性纯良,六岁时前往广州培道学校读书,高中毕业后从事教职,尽力让更多女性接管教诲,依赖知识改变人生,进而改良社会。
可惜的是,林瑞桂23岁便不幸病逝,林绍焜哀伤之下,便兴建这座凉亭以纪念爱女。
碑记题名韶光是“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五月七日”,即1937年5月7日,可知“趣乐园”的落成一定在此之前。

院中凉亭

在台山乃至五邑地区,碉楼与洋楼遍布,但自带庭院的并不多。
“趣乐园”若能妥善保护,适当清理修葺,该有多好。

越靠越近的“兄弟楼”

当日要探访的第二处洋楼也在水步镇,俗称“兄弟楼”。

所谓“兄弟”,并非指两栋洋楼并肩而立,毕竟这样的情形在台山很是常见。
“兄弟楼”的奇妙,是随着岁月变迁,由于地基的缘故原由,二者越靠越近。

“兄弟楼”分别名为耀庐和壁庐,位于水步镇下洞村落村落委会下辖的双龙自然村落,兴建者确实是堂兄弟。
它并不难找,车子一驶入双龙村落,便与之隔着水塘劈面相望。

了望有点斜的兄弟楼

耀庐方方正正,中式风格元素更多一些,尤其是顶真个绿瓦四方凉亭。
无论是正面的长方形窗户还是侧面的拱形窗户,都采取中式木窗棂,窗户上方的雕花也相称简洁。
正立面每层楼都有拱廊,顶端山墙下的“耀庐”二字已经不太清晰。
值得一提的是,耀庐侧面每扇窗户都配了阳台。
“文革”期间,由于窗子多而采光极佳的耀庐曾被征用为村落中小学的校舍,楼顶晒台则被作为做操的地方。

壁庐造型更为新奇,正立面的阳台向外突出,以简洁的爱奥尼亚柱装饰,窗户上方的雕花层层不同。
顶真个卷浪形雕花山墙背后,是一座西式穹顶凉亭。

沿着池塘边走近“兄弟楼”,耀庐的大门开着,两个老人坐在门口纳凉谈天。
他们见告我,这两栋洋楼住起来很是舒畅,虽然外不雅观有异,但内部格局差不多,一楼是杂物房和厨房,二楼是大厅,三楼和四楼则是寝室。

当年建造这两栋洋楼时,与大多数五邑地区华侨兴建碉楼和洋楼时一样,兴建者也在外洋购置钢筋水泥瓷砖玻璃等材料,漂洋过海运至台山。
如今,室内地板的西式花纹地砖仍旧精美且无缺。

资料记载,耀庐的兴建者是黄耀山,建于1930年旁边,壁庐则由黄耀山的堂兄黄壁传建造,年代稍早于耀庐。

黄耀山出生于美国,祖父黄熙光曾在光绪年间捐得官职。
抗战期间,黄耀山曾组织村落民抵御日军。
黄壁传也是有名华侨,曾与五邑华侨赵超常和谭道兴等人在旧金山发起成立旧金山旅美华侨拒日后援救国总会。

兄弟楼之以是越靠越近,听说是由于地基土层构造松软的缘故。
如今远了望去,两座楼都略有倾斜,相互依赖。
再过些年,说不定真的会凑在一起呢。

水中碉楼

跟乡民说“宗政楼”,没人知道,但改口说“水中碉楼”,大家都知道,让我去陈坑水库。

陈坑水库位于白沙镇,水库长堤蜿蜒,一侧是被群山环绕、如明镜般的水库,另一侧是稻田与村落庄,入眼都是绿色,可算是徒步的利益所。

水库边上有大片阵势较高的土坡,可以沿水库边的石阶下去。
名为“宗政楼”的“水中碉楼”就耸立于水库中心,水面上还有倒影。
它是范例的防御碉楼,共有四层,外墙有铁窗和射击孔,立面有巴洛克风格山花。
建筑四角各有椭圆形突出,即俗称的“燕子窝”,上面开有射击孔,可以全方位实现火力掌握。

宗政楼

“宗政楼”建于1921年,主人建造完成后便举家移民,一贯荒废。
上世纪“大跃进”期间,白沙镇建筑陈坑水库(当时叫马石水库),宗政楼所在的潮洞新村落被方案入水库范围。
村落民大批迁出,水库将村落庄淹没。
几年后,村落庄原有的楼房便在水中逐渐堕落消逝,可大量采取入口钢筋水泥的宗政楼,从1958年被淹至今,已经六十多年,仍旧耸立不倒。

听说,当年宗政楼阁下还有四间两层小洋楼,都是宗政楼主人所建,楼名取自人名。
又因宗政楼山墙刻有“光耀楼”字样,也称“光耀楼”。

如今已经泯没不存的潮洞新村落,当年也曾有过繁荣。
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新宁铁路的主干线通车不久后,兴建者陈宜禧立时筹议建筑台城经白沙到达阳江的新路线。
1916年,台城至白沙线获当局批准建筑,次年1月正式动工,1920年3月竣工通车。
这段铁路长26公里,分设11个站,个中“上马石站”就在潮洞新村落附近,后来毁于侵华日军炮火。

也正是新宁铁路为白沙镇运输入口钢筋水泥等建材供应的巨大便利,支持了当地洋楼与碉楼的兴建,宗政楼便适逢其时。

当地村落民见告我,若是枯水期来到这里,便有极大机会见到宗政楼的全貌。
此时的宗政楼是“水中碉楼”,枯水期则因水库地面青草茂密,变成“草原碉楼”。
南粤水库每逢枯水期,常会变成“草原”,青翠可喜,也是许多徒步者热衷的去处,但“草原”上有碉楼的,仅此一处。

福临碉楼——五邑地区最高碉楼

这一日的末了一站,是福临碉楼。

提及碉楼,被列入天下文化遗产的开平碉楼名气在外,不过五邑地区最高的碉楼并不在开平,而是在台山四九镇玄潭村落委会下辖的福临自然村落。

福临村落相称偏僻,车子只能驶到村落外几栋民宅旁的公路边。
民宅傍着树林,“最高碉楼”不见踪影。
本以为自己找错了地方,可是村落民大手一挥,说村落庄在里面,于是沿着小路前行,下个拐弯就豁然开朗,一个范例台山式村落涌如今面前,几排房舍依树林而建,几栋洋楼各擅胜场,村落前广场开阔。

福临村落全貌

由于探访时正值收成时令,村落民正在广场上晒谷,大片金黄色铺在水泥地上,衬托着后面的洋楼。

村落前不止有广场,还有更开阔的稻田,大片稻浪向远处延伸。
村落庄东头古树苍天,古树背后便是福临碉楼。

这栋碉楼始建于1922年,楼高10层,为五邑地区最高。
碉楼顶层有一个圆顶凉亭,精美山墙下本有“福临碉楼”四个大字,如今只能见到“临碉”二字。

福临碉楼

资料记载,碉楼的1楼至7楼都可居住,2楼开始每层有四个房间。
8楼是回廊阳台,9层过渡,顶端是凉亭。
1楼到7楼各有旁边对称的两个窗口,上有拱券。
听说,当年兴建福临碉楼时,小小福临村落竟然张罗了五万美金,紧张由华侨捐款,村落民也大家出钱。

1948年后,福临碉楼曾作为小学校舍利用,供村落中适龄儿童入读。
上世纪60年代建筑水坝时,这里曾是工人宿舍,也曾给知青居住,文革期间还做过生产队会议室。
在纷杂岁月中,它的内部一步步被侵蚀,如今大门紧闭,等待它的听说是古建筑活化工程。

任务编辑:钱成熙

校正: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