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作者:陈华

南征北战的第一猛将史万岁为什么被隋文帝敕令处去世 汽车知识

他是大隋四大名将之一,更是单挑武力值第一的猛将。
出身将门的自小便是漂亮无双,勇猛无匹,迅捷无敌,外带精通占候的沙场小霸王,未尝败绩。
可惜能力越大,脾气越暴,越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
他十五岁随父出征,就能准确判断出沙场形势。
父亲不幸战去世后,作为义士后代的他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枪,驰骋疆场。
他参与了平定尉迟迥之战,每战皆先登,因功晋级大将行列,却因结交叛臣直接降为敦煌戍卒。
劳改之余,他投效军前,单挑破敌,重获新生。
之后,他参与底定南方的战斗,持续数月扫荡南蛮,势如破竹,却因收受贿赂再度被贬为平民。
末了,他受任北征突厥,威名镇敌胆,杀敌数千众,却成为无能者攻击的标靶,因此无罪被杀,天下同冤。
他便是大隋柱国、太平公史万岁

在古代西域的丝绸之路上,生动着一群长于做生意谋利的粟特人,他们由于曾居住在祁连山北的张掖郡昭武城(在今甘肃临泽,因避司马昭之讳改名),国人紧张有康、安、史、石等九姓,故被后世称为“昭武九姓”。
后来,随着商路的延伸和战役的扩大,九姓之民很多搬家中原,与中原民族长期领悟,其原有的民族特性越来越少,到了隋唐往后,昭武九姓这一称呼就逐渐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了。

本文主人公即来自昭武九姓中的史姓,他们的先人在胡马纵横、中原板荡的民族大领悟时期进入中原,到了北周建立前后,已与中原民族无甚差异,读一样的书本,操一样的措辞,书一样的笔墨,全然没有一丝高鼻深目的西域人特色。
不过,他们由于长年从事父子计利的长途贸易,因此养成不畏险路、英敢果毅的冒险好斗精神却得以流传下来,化作他们搏取浊世功业的强大基因。

大隋四大名将之一,柱国、太平公史万岁显然便是这样一位敢于冒险的绝世猛将。

每战先登的史大将军

史万岁生于公元549年,到了他这一代,早已与迢遥的中亚没有关系,只认自己是京兆杜陵(在今陕西西安)人。
也可能是迭代混血的关系,小史长得漂亮威武,而且善于骑马射箭,打起仗来勇猛凶悍、迅捷如飞。
不过,出身将门的他并不想只做个有勇无谋的肌肉男,反而特殊喜读兵书,顺带还精于能忽悠去世人的占候。
如此文武双全的高富帅,绝对是各界女同胞心仪的妇女之友。
不过,正因有了诸般本事,小史难免不免干事任性,脾气糙了些,如果只是做妇女之友的话,还可视作有男子气概,如果在朝为官身处官场之中,这可便是致命伤了。

公元564年,十五岁的史万岁就随着老爹、时任沧州刺史的史静出战了。
当时,北周与北齐会战于洛阳城北的邙山。
起初,周军打出一个俊秀的韶光差,将洛阳一带掌握在自己的兵锋之下。
大多周将为此很愉快,以为胜券在握,对付随时可能涌现的危险并不在意。

在宇文宪一文中,笔者交待过宇文宪在邙山之战中的精彩表现,实在比宇文宪小五岁的史万岁在此战中也表现不俗。
史万岁在阵地上一番踅摸后,充分发挥占候术的积极浸染,直接感想熏染到一股难以扼制的危急正向自己扑来。
这种直觉是天才将军的最大护身符,不过每每会涌如今久经战阵的老鸟身上,何曾见过一个十五岁初阵的小鲜肉会有如此觉得?可史万岁偏偏感想熏染到了,只是他不知仇敌来自何方,也不知能否应对,毕竟他只是个毫无名气的初哥,与宇文宪那种受到执政看重的天潢贵胄无法比拟。

人微言轻的史万岁只希望父亲没事,就让父亲换下拉风的将军甲胄,和他一起穿上普通的军卒服装,做好战备。
一旦战事不利,也方便撤离。
他相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后来的事实果真如史万岁所料,齐军精锐在周军毫无防备的情形下杀出,各路周军丢失惨重,纷纭败退,只有宇文宪等少数周将拼去世力战,才不至于一败涂地。

史静所部由于提前打过预防针,加年夜将领们都很低调地换装并及时退却撤退,以是伤亡不大。
史静没想到自己的宗子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惊人的沙场预判能力,让他这个老鸟都不得不服。
之后,他就特意为儿子压担子,让他得到更多的沙场历练机会,史万岁好随即由平头百姓积功为侍伯上士。

在此后的一段韶光里,北周的名将浩瀚,而且宇文家族内部斗争激烈,史万岁没有捞着立大功的机会,以是只能耐心地等待。

到了公元577年,周武帝宇文邕打消万难,利用北齐君暴臣昏的有利机遇,大兴东征之师。
在这场改写中国命运的战役中,史静却没能沐浴在北方一统的光辉里,只因他不幸战去世疆场。
史籍也姓史,却没有给这位史上著名单挑哥生父太多露脸的机会,以是笔者也不知道史静同道是在哪里战去世的,又是如何战去世的?笔者只知道,史万岁作为义士之子,在父亲战殁后,受到宇文邕的关照,官拜开府仪同三司,并袭爵为“太平县公”(史万岁生平征战,功大过亦大,竟然没能让这个爵位更进一步,不得不让人扼腕)。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沉寂多年的史万年末于在周隋鼎革之际,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
公元580年,不作不会去世的周宣帝宇文赟提前下课了,留下个小屁孩宇文衍就如他的谥号“静”一样,在便宜姥爷杨坚(宇文衍并非杨坚之女所生)的强大气场下,彻底静了。
见杨坚这个与皇家毫无血缘的家伙专权,宇文黑獭(泰)的亲外甥、相州总管尉迟迥表示严重不服。
向来看不上杨坚的尉迟迥久经疆场,麾下兵精将勇,又有其弟青州总管尉迟勤和荥州刺史邵公宇文胄等一大票藩镇支持他,再加上手里还握着宗室子弟可以拥护,因此公开起兵反对杨坚。

杨坚明白自己要想成功上位,不扳倒个把像尉迟迥这样的刺头是绝对弗成的,因此他敕令由老将韦孝宽为帅,统领诸总管合兵进剿。
史万岁因此随亳州总管梁士彦进军征讨。

在梁士彦的军队行至冯翊郡(在今陕西大荔)时,正走得无聊的众军,溘然看到远处有一群大雁飞来,不禁有些意动。
已过而立之年的史万岁同样有些发骚,溘然想秀一下自己的箭法,就对主将梁士彦说:“请将军许可我射下那一行大雁中的第三只!
”说完,也不待梁总管批准,引弓即射,随即那只大雁便应声从空中坠落。
这让正等着吃瓜的军汉们不禁大为惊叹,打了数百年仗的军队一向最崇拜能战善射之人,对史万岁指哪射哪的本事无不心悦诚服,一韶光众军士气陡升,脚下也有劲了。

到了前哨后,此前还是友军的平叛大军也不多说废话,拉开阵势就去世掐起来。
这年头,友军与叛军真的只有一字之差,没什么好怜惜的。
想造反取功名,就要做好玩命的准备,这是残酷的沙场法则,不是那些坐办公室喜好空谈的圣母婊可以理解的。

尉迟迥不愧是沙场老鸟,加上准备充分,兵力也不弱,因此在最初的征战中,颇占上锋,给远来的客军好好上了一课。
当双方在邺城陷入激战后,平叛大军进展不利,被叛军逼得步步退却撤退,见到情势危急,每战先登的史万岁再次展现出箭头人物的强大魅力,只见他越众而出,向动手下大呼道:“事在紧急,某当为尔等先战破敌,尔等可敢相随吗?”说完,也不等众人呼应,便抢先冲上前去,只见他一起驰马奋进,竟无一合之敌,连杀数十人,后面的平叛大军哪见过如此生猛的男人,也不禁生出争强好胜的勇气来,不要命似地随之上前攻击叛军。

冷兵器时期,将是兵之胆,一旦有了主心骨,士兵的士气与战力便会空前飙升。
其他各路平叛大军见状,也拿出十二分精神,向着叛军杀去。
这样一来,尉迟迥的好运卡立马失落效,在对方的攻击下很快落了下乘。
史万岁凭着所向无前的勇武旋转了战局,加快了平叛步伐,当属大功一件,事后便被拜为上大将军,成功晋级周军高层。

一战杀敌的单挑王

搞定尉迟迥的杨坚再无顾忌,一年后就完成了改朝换代的大业。
然而,由于得位不正的梗,以是终其生平,杨坚对元勋大将的猜忌也未曾稍息。
这或者便是人们常说的原罪使然吧。

数年后的一天,闭门家中坐的史万岁竟然躺枪了,罪名是与谋反现行犯尔朱绩有牵连。
笔者查了半天,也没有查出这位尔朱大将军的犯罪起因和情节,恐怕只是莫须有被杀的冤鬼一枚。
史万岁仅仅因与尔朱绩有交情,便被一撸到底,充军发配到敦煌当戍卒。
由大将军一下变成大头兵,这落差真是蛮大的,幸好正值壮年的史万岁还HOID住,并没有从此垮掉。

敦煌戍主绝对是个蛮横不讲理的主(想想也是,在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面对各种粗人,不蛮横怎么生活呢?),常常变着法地修理落架的史大将军,一度让史万岁都有些疑惑人生了。

好在敦煌戍主除了蛮横折磨人外,还有一项令人敬服的本事,便是常常单人独骑深入附近的突厥部落中,大杀一通,然后抢夺不少羊马回来,每次皆不落空。
由于敦煌一带沙漠多于绿洲,不利于放牧,以是突厥部落的人数并不太多,面对比他们还蛮横的戍主,突厥人每次只有被抢的份,没人能拦得住。
这让突厥人非常忧郁,却又无可奈何,只能感叹攻守异形。

哪知道,戍主已经让突厥人荷包大缩水了,这还不足胆怯,他们心中真正的阴影却是一个刚来不久的大头兵造的。

原来,戍主每次打草谷回来都要活着人面前炫耀一番,这已经让史万岁有些不爽了。
哪知戍主明知史万岁曾是军中大将,却喜好借机辱骂史万岁道:“你不是曾经很跩吗?如今怎么怂呢?”起初史万岁还因怕被天子惦记不想再惹是非,以是不愿搭理戍主,怎耐戍主几次三番地拱火,史万岁索性不再藏拙,遂挺身而出道:“你那点买卖,老子也能做的!
”说完就抢过弓箭,飞身跨上奔驰的骏马,当着戍主的面亮了一出骑射的手艺。

生手看热闹,行家看门道。
戍主见这个身材魁伟、面孔英挺的家伙果真有两下子,就笑着说:“你小子不错!
”光在家里耍还不足,史万岁旋即辞别战友,一人一马,弯弓带箭,转身消逝在茫茫的大漠之中。
几天后,就活着人快把史万岁忘了确当口,史万岁带着从突厥中抢来的羊和马,唱着山歌,高高兴兴地回营了。

勇武的戍主这下算是碰上知音了,一改此前的坏脾气,和史万岁成了好基友。
此后,两人常常结随同行,纵马深入突厥边疆数百里,饱掠而归。
那些突厥部众打又打不过,抓又抓不住,伤透了脑筋,可也毫无办法,只能暗戳戳地记下这个让人头疼的猛男,然后画个圈圈谩骂他。

作为一名鲜卑化的汉人,杨坚当然知道漠北新兴民族突厥的难缠,因此他决定在完成统一大业前,必须先给突厥人一个深刻的教训,免得其在隋军南下时添堵。
杨坚在李世民老泰山长孙晟的帮助下,先免费帮突厥大闹家务,借以离强合弱。
然后于公元583年,借突厥南下之机,命令弟弟、卫王杨爽(听说是《隋唐演义》中那位靠山王杨林的原型)等八将率兵分道反击。

隋秦州总管窦荣定率步骑三万,由凉州(在今甘肃武威)道北击突厥。
五月二十四日,窦荣定的大军与突厥的阿波可汗遭遇于高越原(在今甘肃民勤西北),双方展开对峙。
拜长孙晟之赐,此时的突厥已经有了多个拥兵自重的可汗,阿波可汗因母亲自份低微,以是在突厥中并不太吃喷鼻香。
不过这货骁勇善战,素为沙钵略可汗所忌。

高越原地处沙漠地带,常年干旱少雨,早就断水多日的隋军口渴难耐,被迫刺马饮血,仍不能解渴。
眼见隋军如此,阿波立地大喜,忙勒兵远不雅观,企图等隋军脱水力弱后再来捡便宜。

就在此时,天佑大隋,溘然下起大雨来。
见到天降甘霖,隋军将士低迷的士气一扫而光。
美髯公窦荣定是疆场宿将,急速命令隋军向阿波军发起强攻。
阿波军见隋军骁勇,又得到老天爷青睐,心里早就怯了三分,不敢力敌,只能且战且退,平白折损了不少将士。

就在两军你来我往打得不可开交之际,溘然隋军营前来了一位壮士。
窦荣定仔细辨认了一下,创造竟是自己的熟人史万岁,忙命人召至马前问话。
军情紧急,史万岁也没多言,只说自己就在附近服役,今见大军杀敌,特来军前报效,以期立功赎罪。
对付史万岁的事,窦荣定多少也知道一些,更素知其骁勇,也不矫情,就依对方建议为他量身定做了一出单挑大戏。
窦荣定派人去向阿波约战道:“两国交恶,士兵何罪,干嘛要让他们相互残杀呢?不如咱们各选一位勇士来一场阵前对决,以此确定胜负如何?”

对付这种只在演义小说中涌现的单挑桥段,在真正的战役中一样平常都会被对方谢绝,然而这回阿波却没有反对。
至于缘故原由嘛,笔者认为有三:一是阿波本人便是个肌肉男,比较崇尚这种大略直不雅观的对决办法;二是阿波此时明显处于下风,如果能够凭借单挑逆转形势,岂不妙哉;三是他向来看不起南人的个人武力值,更不知道即将上场的是单挑王史万岁。

双方军队随即拉开间隔饶有兴致地当起了吃瓜群众,将各自的命运交给了即将上场的两大猛男。
能让阿波可汗看中的突厥猛男果真够威够猛,那副身板骑在立时,更增长了无穷杀气。
当突厥猛男看到对方阵中冲出一个比自己瘦了一圈的男人后,不禁轻哼一下,然后催马迎将过去。
哪知道,就在他还没来得及将鄙视链往下延伸的空当,一贯在敦煌戍卒岗位上苦练单挑技艺的史万岁也不知从哪个诡异的角度递过刀来,一刀就将突厥猛男的大好头颅剁了下来。
想想也是,作为戍卒的史万岁常常一个人深入大漠猎杀突厥人,无论是单挑还是群殴,那手艺都是杠杠的。

阿波这下可开眼了,自己的头号打手竟然在对方部下没有走过一合就身首异处,这也太特么离谱了。
本就处于下风的自己还打个毛线啊?再看看周围士兵眼中的那份恐怖,阿波除非变成阿波罗,否则只能顺坡下驴,媾和请退,顺带悄悄问一下对面的大哥是谁?当听说那个犹如杀神转世的男人便是让突厥边民睡觉都不安生的史万岁后,阿波立马释然了。

窦荣定一起杀来,已经让茫茫大漠折腾得少了半条命,再加上已有了不少斩获,也不想与来去如风的突厥去世磕,就带着史万岁得胜还朝了。
凭着窦荣定是杨坚姐夫加去世党的身份,史万年末于咸鱼翻身,由大头兵直接被任命为上仪同兼车骑将军。

转战千里威服南中

重新得到将军身份的史万岁在公元589年参加了灭陈战役,由于贺若弼、韩擒虎等将专美于前,史万岁的功绩没有那么显著,只得到了开府的头衔,这令他有些不爽。

幸好杀入建康、生擒陈主只是平陈之役最主要的一步,后续安定陈地豪强士族同样不可忽略。
依赖关陇士族起身的杨坚与北方士族的关系就不融洽,与南方士族更是难以调和。
为了实现有效统治,杨坚势必触犯南方士族的利益。
虽然,此时的士族已经由了属于他们的黄金档,但百足之虫去世而不僵,何况是长于政治斗争的士族呢?于是,这些家伙便利用民间对隋朝打算将南方百姓强行迁移关中的流言,大造声势,唬得百姓心生恐怖,进而鞭策他们扯旗造反。
到了公元590年十一月,也便是灭陈后的第一年,便有婺州(在今浙江金华)汪文进、越州(在今浙江绍兴)高聪慧、苏州沈玄侩等兴师作乱。
这些人抱着捞一把就去世的动机,竟敢自称天子、设置百官,不断攻城略地,誓要将星星之火烧遍南方。

面对纷起的乱兵,杨坚自然不会坐视不理,急命内史杨素为行军总管领军平叛。
杨素受命后不敢延误,首先将兵锋指向了高聪慧。
高聪慧的乌合之众怎能是百战成精的隋军的对手,很快便各自逃散,再也没有此前残杀隋朝官员的凌厉劲了。
杨素当然不会放过顺着海路逃跑的高聪慧,就命史万岁率军二千进攻婺州,自己则率主力连续由海道追击高聪慧,顺带攻取温州。
史万岁就此开启长途暴走模式,愣是凭着两千人书写了一段南国平叛传奇。

史万岁的偏师从东阳小道出发,先因此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了两个草头王蔡道人和汪文进,然后就开始翻山越岭、逾江跨海,一起向南,期间攻陷无数蛮族溪洞,专治各种不服。
据不完备统计,史万岁和他的两千儿郎先后历经700余战,行程超过千里,去世在他们刀下的叛军不计其数(那么永劫光,谁还会带着血淋淋的人头溜达)。
由于没有5G旗子暗记,史万岁始终和杨素处于失落联状态,大家都认为史万岁部要么是被叛军击败做了他乡之鬼,要么是散入溪洞做了外来蛮子,总之是回不来了。

史万岁一起向南心中也有些忐忑,担心无法通报惹出不必要的麻烦。
当看到漫山遍野的翠竹后,北方佬史万岁不由福至心灵,想到了一个好主张。
他命人将书信置于竹筒里,包裹好后浮于水中,任其顺流而下。
沿途打水之人有得竹筒者,因见书信中写有凭此可以领赏的许诺,便持竹筒找到杨素报信。
此时的杨素与史万岁尚无嫌隙,见部下打得手热,那不也是自己指挥有方的结果吗,因此派人快马加鞭地上奏杨坚。

杨坚闻报后也以为很神奇,在如此繁芜的情形下,史万岁不仅仗打得好,还能保持通信畅通,切实其实不可想象。
于是,愉快的杨坚敕令赏赐史家十万钱,官升左领军将军。
杨素见自己此前一贯担心的偏师如此出众,也不甘掉队,带着大军连续追击叛军,最终生擒高聪慧。

正是由于史万岁等隋军将领不惧艰险,一起向南,使大隋的声教远播天南,许多从前不服王化的蛮族也不得不表示臣服。
南宁州(在今云南曲靖西)的少数民族首领爨翫(音cuànwán)便是个中的一个。
爨翫的祖上也是汉人,不过到了他这一代,早已西南夷化了。
隋廷接管了爨翫的投效,任命他为昆州刺史(在今云南昆明西)。
爨翫本想好好地为大隋效力,不想隋廷派出的南宁州总管韦冲是个二货,在位期间苛捐杂税,将那些本就脾气不好的西南夷再度逼反。
爨翫也顺势占到了大隋的对立面上。

对付西南夷的背叛,雄才大略的杨坚自然不会惯着,公元597年仲春,杨坚派隋廷少有的知南派史万岁为行军总管,率军攻击爨翫。
故地重游的史万岁二话不说,带着大军就一起向南,经由蜻蛉川(在今云南大姚)、弄栋(在今云南姚安北)、小勃弄、大勃弄(二地均在今云南下关东南),一起杀向南宁州。
沿途叛军听说是史万岁亲至,能跑的都跑了,不能跑的只好请降,爨翫的追随者越来越少。

幸好爨家在西南经营多年,忠心的族人并不在少数,而且负险顽抗,占尽地利之便。
纵然如此,依险恪守的爨翫组织的梯次防御,依然被猛将哥史万岁逐一击破。
隋军深入西南夷腹地数百里,路遇诸葛大仙当年征伐南中所立的纪功碑。
史万岁是个读书人,当然知道面前这个东东是个古迹,不禁停下脚步欣赏起来。
此碑并没有什么稀奇的,只是在碑的背面刻有铭文,由于南方潮热加之韶光久远,碑文有些模糊,勉强能够看出上面写着:“万岁之后,胜我者过此!
”史万岁对着碑琢摩半天,也不得要领。
他想到自己就叫史万岁,难道是诸葛亮当年预知自己会由此经由,那岂不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吗?不过,他总以为后半句有些不吉利,什么叫“胜我者”,老子单挑天下第一,谁人能胜我?想到这儿,他立即命人把碑推倒,然后拍一拍灰尘,扬长而去。

隋军在史万岁的指挥下,连续向西攻击提高,一起转战千里,兵锋直指渠滥川(在今云南下关东北),沿途击破大小夷落数十家,俘虏达到二万余人,西南夷这下彻底慌了,再也不愿随着爨大哥以卵击石了。
爨翫知道虽然自己名字中有个“玩”(与“翫”同)字,但自己是真的玩不过面前的史大哥。
于是他只好暂时收起野心,乖乖献上明珠瑰宝劳军,表示乐意屈服大隋号令。
为了表示自己的孝心,他还让人撰文刻石勒铭,用以赞颂大隋圣德。
不得不说,爨家还真是有汉族血统,知道汉人喜好这个调调,即便是史万岁这个汉化的粟特人,也不例外。

果真,爨翫的一套组合拳打下来,让隋文帝得名,史万岁得利,君臣尽欢之余,爨翫眼看就可逃过一劫。
只是爨翫究竟是有前科的,杨坚不太放心,就让人传话史万岁,请爨翫到京城小住。

爨翫做贼心虚,哪里敢去长安找去世,纵然天子不杀他,把他软禁起来当寓公,还有个屁乐趣啊?于是他又打起了史万岁的主张,再次拿出押箱底的定物重贿史万岁。
史万岁究竟是个粟特人,逐利之心瞬间盖过朝廷大义,就找了个借口放还了爨翫。
他认为,对爨翫这样的小角色,如果不整事的话,杨坚又怎会放在心上?

史万岁以为自己这事做的天衣无缝,正在暗自光彩之际,不想蜀王杨秀的线人却探听到了史爨二人的交易。
杨坚是靠篡位上台的,对手下大将自然不会不防,他派自己的儿子们出镇四方,都会交待他们暗中监视众将。
史万岁的作战区域正在杨秀的监视范围之内,以是杨秀很快便知道了史万岁卖放叛臣之事。
杨秀并不想把此事搞大,由于在贰心中,爨翫也不是什么牛叉人物,放了也就放了吧。
杨秀只是听说爨翫献出的瑰宝大有成色,一时心动,想来个见面分一半。

哪知道史万岁并不能精确理解领导的意思,还以为事机败露,有过到敦煌吃沙子的教训,他可不想东窗事发后被打成现行犯,索性就把爨翫贿赂自己的瑰宝全部沉入江底,来个去世无对证。
杨秀派出的青鸟使里里外外翻了一遍,也没找到,只好做罢。

史万岁暂时躲过一劫,还因功进位上柱国。
此时已经生出夺嫡之心的晋王杨广,见史万岁风头正劲,又听说他与弟弟搞得不欢而散,急速划着友情的小舟向他驶来,满脸诚挚地用朋友之礼待他。
杨坚见史万岁受到杨广如此厚待,索性就将他留在晋王府监管军事。

如果史万岁的故事按照这个剧本演下去,那么或许他会由于是杨广夺嫡的元从之臣,多活些时日,为杨广布武天下建立更多功绩。
可惜老天爷在此时又跟他开了个玩笑。
这次玩笑的主角正好便是此前刚刚臣服一年的爨翫,这货造反成瘾,刚刚消停两天就又反了。

这样一来,杨秀可抓到实锤了,急速上书弹劾史万岁受贿纵贼,致令边患不息,毫无人臣之节。
杨坚贞不住不信,便命人召来史万岁对质。
杨坚生气地责问史万岁:“你为了一点贿赂便私放贼寇,让大隋将士疲于奔命,也让朕为之操劳,难道这是一位朝廷大将该做的事吗?”史万岁知道承认了便是去世罪,可他还不想去世,就大声辩白道:“臣放爨翫一马,是想效仿诸葛亮与孟获的故事,利用爨家安抚当地。
至于说为什么没有将他押送入京,是由于臣当时已撤军泸水,接到诏书时爨翫早不在军中。
臣实在没有接管贿赂啊!
”见史万岁去世不认账,杨坚也气往上涌道:“朕本以为你是社稷良臣,没想到你如今官大禄重,反而自甘堕落成为国贼了!
”说完,他也不待史万岁多言,就对有司发令道:“明朝典刑!
”这下史万岁可麻爪了,忙向天子请罪。

杨坚的两大宠臣左仆射高颎和左卫大将军元旻见状,忙出班求请道:“史万岁固然有罪,但其每战先登且爱惜士卒,纵然古之名将亦不过如此,如今因此事而斩大将,实在不值,请陛下三思。
”杨牢固然生气,但也并不想杀去世这位勇武过人的大将,见亲信求请,恰好就坡下驴,不过对付史万岁的欺瞒之罪也不可轻易放过,就下旨将他削职为民,回家闭门思过,吃一年迈米再说。

勇追突厥无罪被杀

逃过此劫后,史万岁只得暂时搁下统统,回家待罪。
可是像他这种天生神勇之人,又如何能够永劫光安心待在家里发霉呢?果真,一年后,杨坚准备给最近有些不安分的突厥人点颜色看看,一道诏书就规复了史万岁的官爵,命他出任河州(在今甘肃临夏东北)刺史,兼领行军总管,严防胡人南下。

公元599年,突厥人再次发生内乱,一番大杀特杀后,步迦可汗胜出。
第二年四月,步迦可汗为了掩护游牧民族一以贯之的政治精确,主动率兵反攻袭击大隋边界。
隋突战役一触即发,杨坚急速命令杨广和杨素出兵灵州(在今宁夏灵武西南),汉王杨谅与史万岁出兵朔州,合击步迦可汗的南犯之兵。

此时的史万岁刚过定命之年,已然是一起隋军实际上的主帅,麾下大将有柱国张定和、大将军李端和后来的平叛小好手杨义臣等。
史万岁仿佛天生自带导航一样,不论是在地形繁芜的南国还是一望无垠的北地,从不迷航。
这次,在他的率领下,隋军顺利进至大斤山(在今内蒙古大青山),与步迦可汗的大军撞到一起。

步迦可汗见对面的隋军军容整洁、全无深入大漠后的怠倦之态,当下也不敢开战,反而找来侦骑首领问道:“对面隋军主帅为谁?”侦骑首领恭敬地回答:“是史万岁!
”步迦可汗是见过世面的主,当然知道史万岁的大名,忙追问道:“莫非是当年的敦煌守卒史万岁?”侦骑首领再答:“是!
”这下步迦可汗不说话了,一脸惊愕地看着远处正缓缓提高的隋军,在内心反复权衡后,他不想在自己刚上台时就去碰对面的硬钉子,万一战事不顺,伤亡惨重,突厥内部立时就会中兴一拨权力斗争。
与其这样,还不如跑先,保住自己的实力要紧,于是英明伟大的突厥大可汗居然未战先退了。

史万岁起初有些蒙圈,好不容易在大漠中逮着这么一大坨突厥战功,怎么连个呼唤都不打就跑了,太不隧道了吧?你敢跑,老子就敢追,好歹留下些战功给儿郎们下酒。
于是,他令旗一挥,隋军急速改变阵型,骑兵当先,步兵随后,向着突厥人退去的方向狂追。
隋军这一追便是百余里,期间撵上多股突厥部队,斩首数千级。
稍事休整后,史万岁连续不迷航地追杀数百里,期间又突突了不少突厥小部落,史万岁这才带着丰硕的战利品奏凯而还。

可是,史万岁这次的立功却没有得到应得的赏赐。
由于他的大斤山之战有些抢眼,让杨素眼红了。
杨素忙活半天,连个突厥毛都没捞到,一向自大的他如何受得了?于是,杨素抢先在杨坚面前编排史万岁:“突厥已降,这次只是来边疆放羊,怎么会有大战发生呢?”此时的老杨坚已经没有了此前的圣明,开始患得患失落,对付杨素的谎话反而信之不疑,对史万岁的战功则不予采信。

对此,史万岁颇为不服。
史万岁虽然有不少缺陷,但他向来爱惜士卒,认为天子可以不赏自己,但不能苛待跟随自己的有功将士。
这也是史万岁能够多次在险恶环境下带好军队的关键。
因此他屡次上表杨坚陈述前情,可惜正在闹家务的杨坚丝毫未曾憬悟,或者说根本顾不上。

史万岁的屡屡上表也让杨素颇为头疼,看在以前两人曾经一个马勺用饭的份上,他本不想置史万岁于去世地。
如果史万岁能够主动拿出战功分润给他的话,大概还能一团和气。
可惜史万岁偏偏对自己不理不睬,还非要告御状。
一旦天子明白过来,自己岂不是里外不是人。
既然史万岁如此不省事,那就别怪自己心太硬了。

当时,隋廷最大的事便是东宫废立之事。
原来的太子杨勇已经失落宠,长于伪装的杨广即将取哥哥而代之。
杨素站在杨广身后,对付不肯去世心塌地追随杨广的史万岁自然也不会部下留情。

杨坚刚从养老的仁寿宫回到长安,就调集重臣议定废立之事。
此时是朝堂的敏感期,杨坚自然非常敏感,恐怕杨勇结党搞事。
那天,杨坚看了看身旁的重臣,随口问了句,史万岁在哪儿呢?此时的史万岁正在朝堂上候驾,他只是高等武将,没资格参与如此规格的议事。
哪知道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年夜大好人,杨素借机接过天子的话头,小声回道:“听说史万岁去拜见东宫了!
”杨坚闻言神色大变,急速敕令传召史万岁。

这会的史万岁还在安抚自己部下那群领不到赏赐的大斤山元勋,史万岁对大家许诺:“我一定会把大家的功劳跟天子讲清楚,我相信圣明的天子一定会办理此事的!
”正在此时,内监传召,史万岁不及细想,便匆匆来见杨坚,不等天子问话,他就往事重提道:“将士有功,奈何被廷臣压制!
”他的话声贝明显超标,这让杨坚更加不爽,又想到他刚从杨勇处归来,竟敢不顾礼法与自己争辩,实在让人气恼,上回就想杀他,这回恰好二罪并罚,索性杀个干净。
面对天子溘然迸出的滔天杀意,此时的高颎不再得宠,自然没法出面劝解。
其他的重臣要么是杨素一党,要么与史万岁不熟,自然不会在天子年夜怒时替人出面挡枪。

越想越怒的杨坚也不等史万岁再说什么,厉声喝斥殿中武士将史万岁击杀于朝堂之上,以儆效尤。
可怜一代单挑王、战功赫赫的史大将军居然莫名其妙地去世在了一代明君之手,白瞎了老爹给他起的万岁之名,连一个甲子都没活到。

史万岁去世后不久,杨坚就醒过味来,不禁追悔莫及。
可是,此时的他就如误杀蔡瑁张允的曹操一样,去世活不肯认错,反而罗列了不少史万岁的罪名,以掩护自己的肃静。
大隋百姓,听说那个劲爆无比的单挑王有功不赏、无罪被杀,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为之叹惜。

杨坚知道自己干了一件亲者痛仇者快的傻事,以是并没有诛杀史万岁的族人。
史万岁的弟弟史万寿曾做过隋朝左领军大将军,算得上是一卫大将。
另一个弟弟史万宝自小游侠,后来与唐宗室李神通一道追随平阳公主起兵,并与盛彦师同谋计除李密,因功担当过民部(户部)尚书、爵封原国公。
只是由于后来在平定刘黑闼之乱中,史万宝失落陷了宗室后起之秀李道玄,此后便没了记载。

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