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到多高多高的地方
儿的手
能摸到娘瞥见的玉轮
娘知道
这里不是杀敌的沙场
儿却说
这里是献身报国的利益所......
这首西部好儿郎,是曾经战斗在高原的每一个青藏兵站部战友耳熟能详的歌,不记得最早的版本是谁唱的,我能搜到的是兵站部业余演出队原副队长张勇(藏族名噶荣次仁)演唱的,歌词动听至深,曲调荡气回肠,间隔第一次听这首歌已有20载,那时还是肩扛学员牌的新兵蛋子,如今刚刚选择退役,光阴荏苒,军旅生涯20余载,如今再次聆听这首歌,仍令人唏嘘不已。
第一次听这首歌,是在襄樊军训的时候,学员队组织艰巨教诲,大屏幕放的是咱兵站部唐古拉兵站战士的特写,脸上明显的“高原红二团”,干裂的嘴唇,凹陷的指甲,讲授词描述的是为让高原反应的新兵战士吃下饭,领导说谁多吃一个馒头给谁个奖励,年轻的战士含着泪啃着馒头,背景配乐便是这首西部好儿郎。当时内地的学员们全都冲动得潸然泪下,用怜悯的目光转头看我们几个来自兵站部的学员......会后战友们纷纭来讯问我高原的情形,有些问题让人哭笑不得,诸如你们那儿是骑马的吗?有菜吃吗?你的红脸蛋呢?好几天我们都成了重点关注的工具,这首歌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军训回来,缠着司务长教会我这首歌。来自湖南的司务长当兵没几年,但对这首歌的感情极深,虽然唱得有些跑掉,但歌词记得一字不差,他用沙哑的声音动情的唱着这首歌,唱到末了竟有些哽咽。一向嘻嘻哈哈没个正经的他当时令我动容,我是本地兵,或许对离家千里思念家乡的感触不深,第一次见一个男孩子堕泪竟是由于一首歌,令我更加深了对这首歌的理解。
第二次被这首歌打动,是几年前在格尔木,两个四十好几的男人借着酒意清唱这首歌,他们是当月朔个车皮拉到高原的新兵,在高原奉献了20多年,回顾往昔,当年的青葱少年如今已头发稀疏,两鬓斑白。没有伴奏,没有掌声,两个老高原动情地唱着,一字一句,句句戳心,唱到后半段已泣不成声,他们搂着对方的头,老泪纵横.....多年来阔别家乡在这块贫瘠的高原无私奉献,对父母家人的思念和愧疚,对逝去青春的感怀让这首歌听来是那么震荡,我悄悄抹去眼角的泪水,随着他们唱:
儿当兵
当到多远多远的地方
儿的眼
望不清娘炕头的灯光
儿知道
娘在三月花中把儿想
娘可知道
儿在六月雪地里把娘想
3月的南方已花红柳绿,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仍寒意袭人,滴水成冰。西部军人的雕像前,一代代高原军人重温入党誓言,向长眠青藏线的780多名官兵致敬。伴随着这首歌的传唱,无数有志青年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青藏高原,在这里磨砺,在这里发展,在这里奉献自己的光和热,献了青春献子孙,让三个特殊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寄上一张西部的雕像
让娘记住
儿现在的样子容貌......
西部好儿郎,便是你,便是我,便是我们每一个高原军人,这是属于咱高原军人的歌,属于每一个把青春和热血抛洒在高原的战友,让我们唱起这首歌,回顾我们难忘的军旅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