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1
“起来”是聂取信的昵称,也有人叫他“耳朵师长西席”,他还有个大家更熟习的名字:聂耳。
图为聂耳(资料图片)
我们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他,会唱他的歌,还常常单曲循环。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末了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
聂耳《义勇军进行曲》手稿
创作这首歌曲的时候,聂耳也总一直地唱着“起来”。
这首歌曲第一个版本的录音师和演唱者之一司徒慧敏的女儿司徒恩湄,曾回顾聂耳在她家作曲时的场景,说他总是一边打着拍子一边唱。这种全身心创作出的旋律,让司徒恩湄的奶奶感同身受,总随着聂耳一起唱,还激动地说:“我也是个不愿意做奴隶的人啊!
”
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终稿完成,中国人最主要的46秒出身。那一年,聂耳23岁。也是在那一年,聂耳的生命画上了休止符。
但那一声声“起来”,伴随着电影《风云儿女》的公映,历经“一二·九”运动、抗日战役的烽火、解放战役的硝烟,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唱出了时期的叫嚣,唱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2
国庆节去天安门广场看一次升国旗、奏国歌,大概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情结。大家通过这样的浪漫办法,表达着对祖国最诚挚、最朴实的爱。
10月1日清晨,隆重的升国旗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中华公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新华社 陈钟昊 摄
伴随着第一缕阳光,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天安门广场上的人们齐声高唱国歌……
自1949年10月1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在开国大典上奏响,这一幕已经成为几代中国人的共同影象。
国歌也成为中国传唱最广的歌。随着广播电视每天早上的开播、天安门广场的升国旗仪式、中外国家元首互访时的演奏、主要会议开始时的演唱、国际体育比赛中国夺冠升国旗等场景,这段熟习的旋律欢迎着每一个黎明、见证着每一个光彩时候,也鼓舞着每一个中国人不断提高。
但在实际生活中,曾涌现过奏唱国歌不规范、不严明等问题,还有人提出换国歌、改歌词,情由是国歌中“我们的血肉”“仇敌的炮火”等词句战斗性太强。
改歌词的情由,其实在1949年国歌评比谈论时就有人提出过。当时有人认为中华公民共和国是欣欣向荣的,怎么会有“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判断?终极歌词没有改动,由于四个字:居安思危。
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国歌的歌词永久不过时。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公民共和国宪法改动案》,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写入宪法。
2017年10月1日,《中华公民共和国国歌法》正式施行。
3
什么样的文艺作品是好作品?合格的文艺事情者该当是什么样?这是近几年人们一贯在思考的问题,尤其在今年娱乐圈明星一次次翻车事宜后,这样的谈论更多。
聂耳曾在日记中提出过一个类似的问题:“什么是中国的新兴音乐?”随后自己又做出回答:“它是代替着大众在叫嚣。”
从1933年至1935年,除了《义勇军进行曲》,聂耳还创作出很多传世歌曲:《卖报歌》《大路歌》《码头工人》《新女性》《毕业歌》《飞花歌》《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等,无一不是为国而歌,为民而歌。
1933年,聂耳为图片中的女报童“小毛头”写了《卖报歌》
“啦啦啦!
啦啦啦!
我是卖报的小里手,不等天明去等派报,一壁走,一壁叫,本日的新闻真恰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
当年卖报女孩唱着聂耳写的《卖报歌》卖报,报纸卖得更快了。这首歌曲轻快的曲调、苦中作乐的精神打动人心,至今广为传唱。
聂耳用作品回答了他当年提出的问题。我们也从中找到了我们要的答案:
真正的艺术家是时期风气的预言家者、先行者、先倡者;
文艺作品该当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
4
2021年7月31日,东京奥运会上卢云秀得到帆船女子帆板RS:X级金牌。
7月31日,中国选手卢云秀(左)在夺冠后庆祝。
卢云秀参加的帆船比赛所在地——日本神奈川藤泽市的演习基地江之岛,便是聂耳的溺亡之地,比赛的海岸边有聂耳的纪念碑。
当《义勇军进行曲》在江之岛响起时,那一刻许多人热泪盈眶:
聂耳他一定听到了!
这是对他最好的告慰!
监 制:朱永磊 安传喷鼻香
文 案:李洁琼
视频制作:冯文雅
审 校:翟子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