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阑珊,繁花落满地。幽幽三里巷,樟木风姿绰约,清雅芬芳。灰褐色的树皮有细致的深沟纵裂纹,枝叶茂密,冠大荫浓,树姿雄伟。
简约的书房里,爷爷微埋着头,发髻间夹杂着根根灰白的发丝。躬着的背,恰好让落下的阳光流泻到地板上,安静不躁,只听得见笔尖扫过宣纸的声音。樟木映着斜阳,投下一片绿影。从未发现,原来沉浸于作画的爷爷竟是如此雅致的风景。
缓缓走近,脚步轻轻,却还是使得爷爷转身回望:“丫头,过来看我作画。”语气里尽是满足与自豪。
想起当初没有上过学的爷爷,一辈子面朝土地背朝天。年逾古稀,尽想学画。他说:“人老了,不能什么也不干。”于是,备齐了笔墨纸砚,认真学起画来。
窗外的香樟树上盈盈轻绽着几粒独特的小花骨朵,含蓄却似乎努力生长着。温和的风送来一丝樟木清香,掀起爷爷整洁的衣角。这时,爷爷已执起毛笔轻轻蘸取,缓缓落笔,一套动作如行云流水,令人赏心悦目。
时过半晌,爷爷的画作已近完工。
布满裂痕却依旧遒劲的树干,翠绿的叶相互紧挨,隐隐约约可见几粒绿豆大的花苞,这正是窗前的樟木。春末,曾争艳一时的桃儿,杏儿,李儿,此时皆化作成泥,随风扬去,不复昔日盛景。唯有那年近百岁的樟树,不华丽,不妖艳,历过寒来暑往,依旧挺立,芳香淡雅。
我再次凝视着爷爷:年逾古稀,却不沧桑。年轻时看过的春花秋月,听过的大江东去,感受过寒夜里暖人的红泥小红炉,弹指一挥间,皆远去。此刻的爷爷,生态是长者固有的云淡风轻,可这墨迹里却分明透出少年人挥斥方遒的气概啊!
一幅画虽无名家的精雕细琢,却有蓬勃不息的生命力,给我震撼与安慰。
我将这副画挂在了书房最显眼的地方,爷爷看着我,微笑着点了头。又站在窗前,深情地凝视那樟树。我明白,那是和爷爷一起老去,却同样不向日落认输的象征。
秋的季节,香樟不惧狂风扫叶的强势,不受五彩缤纷的诱惑,始终如一淡定自若。它不因季度而改变自我,迷了方向、乱了阵脚。香樟的每一天,是那么热爱生命、勤劳朴实。吐故纳新是它每日的功课,纵然是落叶知秋的时节,它也像往常一样不断长出新叶,更新随时掉落的老叶。
或许,爷爷就是那棵香樟,人生暮年,纵使余年不多,却依旧淡定自如,每一天向着生命的高度攀升,展露出坚强的生命底色!
篇二:凸显在生命底色上的母爱
不知从何时起,我与母亲之间渐渐形成了一种默契——每当离家时,都要紧紧相拥。拥抱时,有许多感情流露在两人之间,那种感觉特别美好。
相比于父亲,我与母亲呆在一起的时间更多一些,父亲由于工作的原因,总是一连几天不在家,好不容易回到家,我也住在学校难以相见,所以与父亲聚少离多。再加上女孩子渐渐长大,有些事也羞于和父亲沟通,几年下来,与母亲便亲热了许多。
高中以后搬了新家,比原来的家更大了一些,我与父亲离家后,母亲一个人更加孤独。每次回家,她总会说:“你回来了才有家的感觉呀!”似是向我倾诉,又似是喃喃自语。我们一起说话的时间愈少了,她进了作协,比平日更加忙碌了,她常会出门采风,笔下也生出了很多优秀的文章,而我们的交集却少了。
我离家,临走时她叫住我:“就这么走了吗?都不抱妈妈一下吗?”不知道是否是散文写多了的缘故,她也变得有些“江南女子”的样子。听到这话,我回头与她拥抱,长大后从未如此亲热过,拥抱时竟还有些尴尬。
大概是从那时起,每周离家我俩都有了“例行”拥抱,气氛不再尴尬,拥抱愈来愈近,也多了几分感动在心间,我感觉得到,我与母亲的距离愈近了。
母亲爱看书,我阅读的书籍都是母亲推荐给我的,她看书有个习惯,那就是喜欢用笔在文章旁做标记和随笔,遇见好的画出来,遇见不懂的标个问号,遇见喜欢的标个三角,随时找空白的地方就批注、写随笔。从前家里条件不好,但印象中母亲埋头阅读的身影从未消失:从狭小房间的床头前,借着昏暗的灯光提笔阅读,到宽大卧室阳台边,晒着太阳品着茶,她的阅读习惯从未改变,顾城,朴槿惠,杜拉斯,龙应台,李叔同……这些都是母亲带我认识,带我感受他们的人生,品味人生百态。母亲的温文尔雅,在我心中无人能敌。
她对我的爱温柔而强烈,不是一下子灌输,而是轻柔的,浪漫的,但时刻都能让我感受到的;她对我的爱不是口头说教而是以身作则。如若她不让我沉迷于手机,她不会严厉斥责或是直接没收,而是自己戒掉微信戒掉朋友圈;如若她要让我调整作息,她不会疯狂地叫我起床,而是自己早早休息,早晨早早起床;如若她要让我合理规划零花钱,她不会苛刻零花钱,而是带我买菜购物精打细算。
有时她也非常幽默。父亲比母亲大四岁,母亲常唤作父亲“先生”,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叫,她反问那该怎么叫,我说应该叫‘老公’吧,她笑了笑说:“因为他比我‘先生’啊!”我被她逗乐了,笑得前仰后合,在厨房的父亲也笑得合不拢嘴。
她给了我世界上最伟大的爱,给了我倾尽其生的温柔,她的美,只有我感受得到,她的爱,是凸显在生命底色上的,最特别的爱。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生命底色作文的内容,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想了解到更多的高三作文,请多多关注美德网。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您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