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春天的一次点验,齐达成了西部战区某汽车运输团的名人。

这位一级军士长的携行包里有30多本日记,记录着他从军生涯的点点滴滴。
这些日记,更像是一封封没有寄出的“信”,每一篇举头都有相应的称呼,接下来便是思念与倾诉。
征得齐达赞许,辅导员陆发鹏在连队组织了一次展示,战友们纷纭为之冲动。

沙漠公路上的汽车老兵和他那些从未寄出的信  第1张

光阴飞逝,这些未曾寄出的“信”守护着这位老兵和他的边防线。

在人们早已习惯用影像通报信息的时期,齐达和他从未寄出的“信”,像戈壁植物深扎地下数米的根系,维系着一名老兵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坚守的军旅岁月,也记录着一群战友纯粹朴拙的戍边人生。

——编 者

边防线上那些从未寄出的“信”

邓世宁 肖 瑛 胡勇华

齐达和他的“信”。

齐达珍藏的书信。

这条走了20多年的沙漠公路,齐达一眼就能辨别行车地域。

这位老兵熟习这条路,就像熟习他驾驶的运输车。

塔克拉玛兵戈壁深处,车队穿行在沙漠公路上,汽车发动机的马达声,冲破这片天下的沉寂。

齐达稳稳当当驾驶着头车,全体车队呈“一”字形排列开。
每一年,他都要在这个天下第二大流动沙漠里来回几十趟,他的脑海填满天路的影象。

风会把思念带给亲人

时针拨回到27年前,先于齐达从军的兄长齐鹏,因表现精良提干,成了一名军官。

追随哥哥参军从军的齐达,结束新兵营演习,下连来到黄海海疆某孤岛,成了一名海岛雷达兵。

那是个名副实在的孤岛,没有淡水、没有电话,用油机供电,与陆地仅有的联系是半月一次的供给小艇和定时收发的电台。
遇上坏景象,几个月都收不到一点外界。

若是收到信件,在这个天涯小岛,那是“仅次于休假的快乐”。

恰在此时,一封封厚厚的书信,像大雁一样从南疆不远万里“飞”到岛上,诉说着兄弟情意。

哥哥齐鹏对弟弟齐达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多干活,少说话;多读书,少闲聊;尊重领导,联络同道,遵纪遵法,统统行动听指挥。

这些书信,如东风化雨般滋养着齐达的心,成为他坚守海岛的正能量。
从军第一年,小伙子就得了奖励。
那天连长宣告喜讯,听到“踏实肯干,聪明好学”几个字,齐达心里暖得就像中午的阳光。

阳光照进心里,齐达表现越来越好。
第二年,他被评为精良士兵。

他把这个好见告齐鹏,同信捎去的还有一些日常噜苏的事。

恰好那天,辅导员给他们上了一堂保密教诲课,尤其提醒战友们在写信时要有保密意识。

这是齐达第一次意识到军人身份的分外性。
他第一韶光追回了那封信,在心中默念:“听说,涨潮的时候对着祖国大陆读信,风会把思念带给亲人的……”

27年前的海岛条件艰巨,岛上流传着很多“听说”。
比如集齐18种螺壳会带来好运,对着大礁洞唱歌第二天就会有船来……这是岛上官兵给新兵做思想事情的“小窍门”,用有趣的琐事替代“胡思乱想”,帮助新兵们度过适应期。

齐达乐意相信这些“听说”。
从此,涨潮的海边多了一个大声朗读的身影。
也是从那个时候起,齐达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气。

噜苏的生活,隐匿的感情……早期的日记,实在更像是齐达写给兄长齐鹏的“信”。

“哥,前几天为了改进炊事,跟老兵去附近礁盘捕鱼,回来时碰着了坏景象,有点惊险,也体会到英雄真不是天生的。

“本日由于点小事挨训了。
一个兵要经由精益求精才能发展为真正的战士。

只有那天的大海知道,突遇狂风雨的这只小船差点葬身海底,船上的战士也做好了捐躯的准备。

大海也听到了一个20岁新兵的后怕、惶恐、懊恼,乃至想打退堂鼓的各类负面感情。

多年往后,齐达仍感谢那次经历:“人只有在面对死活的时候,才能看清自己到底是若何的,也只有彻底把自己的懦弱晾晒出来,才能长成一种倔强。

任务途中,齐达和妻子视频通话

我知道你能明白我

从海岛到高原,齐达以为自己迈出了一大步。
他在日记里对齐鹏说,“我跨过了山和大海。

1995年12月,齐达调入汽车团,成为一名汽车兵,开启了长达25年的边陲生涯。

川藏线、青藏线、新藏线……西部广袤的地皮上,国道、省道、村落庄公路和专有道路如血管交织。

天路上,汽车运输兵们像血液里的红细胞一样,为高原一线的点位运送着物资和给养。

人有时候很奇怪,有些事情一旦形成习气便再也丢不掉。

齐达写日记的习气一贯持续下来,除了重大任务“实在顾不过来”,或长或短从未间断,30多本日记连接起他的军旅人生。

在齐达的日记中,我们读到了这样一封信,这是2006年他在川藏线海拔4390米的邦达兵站写给妻子的。

“头痛得睡不着,索性起来写信。
中秋要到了,今晚的玉轮格外通亮,就像贴在兵站表面一样,这么多年一贯想要陪你好好过一个中秋节,却未能如愿,你总说我电话打得少,写信像‘官方公告’。
实在我给你写的信很长,等到我退休了,等到我经历过的任务都不是秘密了,我会把我的故事给你看……”

那一年,齐达和妻子刚结婚。

那时候通信办法掉队,他没有办法随时随地和妻子分享他的经历、他的心情。
对军营的生活,对实行的重大任务,妻子知之甚少,只知道他又上山了、又失落联了。

那大哥婆生日,齐达即将上山。
前一天晚上,他给妻子写信:“我们来日诰日就要上山,这次去的韶光只有一周,回来我们再通电话。
祝好!

这样的“生日贺信”,有好几封。
每一封都是寥寥数笔,但每一封如今都是“百看不厌”。

齐达一贯记得哥哥对他说的话:“你这个岗位任务重,部队有部队的纪律,一定要遵守好。
”那些年有了苦处,他要么憋在心里,要么就等到出任务时说给雪山、旷野……

多年过去,齐达始终相信当年岛上连长给他说的那句:“风会把思念带给亲人。

那年探亲回来不久,妻子有身了。
得知的齐达高兴地震身了。
那条熟习的路,怎么看和以往都不一样了,齐达以为全体天下都“变可爱了”。

不幸却悄然而至。
齐达出发后没多久,妻子便被诊断为宫外孕,须要接管手术。
她出院后,写信见告齐达:“怕影响你的事情,怕你担心,就没跟你说……”收到这封信已是完成任务归队时,齐达一字一句读着信,心里满是酸楚。
他的脑海反复浮现每次探亲归队时,妻子站在家门口送别时的身影;想起逢年过节,妻子给自己寄来的礼物,每一件都是费尽心思……

每一种坚守的背后,都有来自远方的守护。
2年后,他们的儿子出生了。
这一次,齐达早早休假回家陪伴妻子。
把儿子抱在怀里,二心坎百感交集,肩上多了一份对小家的任务。

今年初,儿子因肺炎住院,须要做双侧扁桃体摘除手术,在外实行任务的齐达压根儿不知道家里的事……直到儿子出院后,妻子才写信见告他。

那年中秋前夕,齐达和妻儿视频通话后,悄悄给妻子发了几条微信。

“中秋将至,甚念你及孩子。

“有些心情有些事,想说的时候都说给风了。
该说的时候,却不知从哪一句提及。
想说一句感谢,以为庸俗又见外。
想说一句惦记,又以为造作又矫情。
那还能说点啥呢?算了,我知道你能明白我……”

此时,行驶在边防线上的汽车里播放着那首《又见炊烟》,这是齐达在天路上最爱听的歌。

“生活总是一成不变的时候,你会特殊珍惜每一次意想不到的风景。
心里顾虑着远方的妻儿,心机动有了安顿的地方。
”齐达在日记中写到。

去年,齐达和妻子结婚20周年。

休假在家的他,陪妻子看了一场电影。
深夜,他坐在书桌前写日记:“今夕双节他乡过,思绪万千何人知,闻声宽慰一键通,屈指可数把家还。

这些年,由于孩子上学的问题,妻子带着儿子搬了好几次家。
家里的琐事、难事,妻子都是自己扛。

齐达明白这份难得的心意——这,是妻子对自己的最大支持和理解。

齐达给女儿写信。

敬畏这条天路,才能走好这条路

许多经历,齐达从来没有见告家人,只记在日记里。

川藏线上的许多地段是“冻土带”,每年冰冻期达280天。
在天路上奔波,危险相伴,民气难安。

落石砸坏玻璃、塌方阻断道路、连续拐弯烧坏刹车片……这些危险,汽车兵每次出任务都要面对。

搪塞危险,须要敏锐的判断力、果断的实行力,做到“该停则停、该冲则冲”。

天路奔波10多年,齐达遭遇过山路的塌方、肆虐的沙暴和无人区的故障。
“什么也不说”,有他对义务的担当,也有他对亲人的疼惜。

那些满溢胸膛的繁芜感情,齐达都一字一句写给了高高的喀喇昆仑、神圣的冈底斯山;写给了狮泉河的云、阿里无人区的夜。
在一次次的倾诉、阐发、和自我勉励中,这些写在日记中的笔墨支撑着一个男人走向成熟。

一次任务,齐达驾驶车辆在海拔4000多米垭口遇上险情。
死活一线间,齐达紧握方向盘,旁边掌握、轻点制动,车辆在险些掉了个头后终于擦着峭壁缓慢停下。

第一次走新藏线的“徒弟”李阳吓坏了,坐在副驾驶座位半天说不出话。

齐达拍着他的肩膀语气和缓地说:“咋了,怕了?咱汽车兵的胆子是吓大的!

那晚,齐达在日记中向哥哥齐鹏倾诉,在死活一瞬间,他想起了在海岛遇险的经历,那个时候的他也是被老班长扛下船的,“如果没迈过那个坎儿,我的军旅生涯可能就结束了。

“敬畏这条天路,才能走好这条路。
”第二天动身,阳光照进车窗,那是一个晴好的景象。
齐达见告李阳:“汽车兵要苦练本领,积累履历提高技能,才能游刃有余地行走天路。
险情来临的瞬间,我们根本没韶光思考。
每一次准确的判断,靠的是无数次演习积累。

那天到达兵站,齐达带着徒弟去了附近的山顶。
望着远处的雪线和山脉,齐达像当年哥哥叮嘱自己时一样,苦口婆心地说:“小伙子,如果有话就喊出来。

“我很怕,我要好好练!

“我当年也和你一样怕,现在险情‘怕’我……”

“班长,我会记住每个点位、每种方法,我会和你一样强大!

当年的“徒弟”如今自己也带“徒弟”了。
齐达带的许多年轻人,如今都养成了“倾诉”的习气。
把繁芜的感情宣泄给无人旷野。

今年齐达还是坚持写日记。
随着年事的增长,他变得越来越沉默。

每次任务途中在兵站歇脚,他喜好一个人坐在长长的夕阳余晖里,或是在极大极亮的玉轮下吸烟。
“一根一根地抽完烟,苦处都消化了,心结也解开了。

如今每次出发前、抵达后,齐达会给妻子打一个电话。
在每一次实行任务的奔赴中,他知道妻子一贯在等待着他的电话,顾虑着他的安危。
每次想到这些,齐达就会以为,那些任务中的紧张、焦虑、孤寂都已不再主要……

昔日的那些风中的“倾诉”,已经变成一通通电话。
但那些不能对妻子说出口的话,齐达还是选择写下来、收藏好。

25年边陲光阴,齐达所有感情充足的措辞都写给了山河大地:“这次行动,营里把收容维修的任务交给了我,这是对我能力切实其实定,也是莫大的信赖,人常说当兵后悔几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我想,我这辈子不会后悔……”

齐达抚摸驾驶室内的百口福。

从军初期的齐达。

作者:邓世宁 肖 瑛 胡勇华

来源: 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