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梅艳芳》的豆瓣评分截图。

有人泪洒影院,也有人认为偶像被消费了。

拍梅艳芳的传记注定吃力不谄媚 休闲娱乐

有人嫌它事无年夜小报流水账,也有人怪它语焉不详。

有人说,扮演梅艳芳的王丹妮可能很努力,但没有一点刚毅和侠气,像个马首是瞻的小学生。
也有人说,梅姐那些经典的舞台行头,电影没有如实重现造型,材质还透着一种廉价感。

拍梅艳芳的传记,很可能注定吃力不谄媚。
要重现巨星风华本已很难,更何况这位巨星身后,有一座城、一个时期为她背书。

背叛:

“驯服不到的黑夜豹妹”

电影《梅艳芳》(2021)剧照。

八十年代喷鼻香港,梅艳芳横空出世。
众所周知,她的形象参考了麦当娜的部分元素。
盛行文化学者吴俊雄指出,“这种女性形象向旧时期说再见。
跟陈宝珠、萧芳芳不同,梅艳芳较主动接管一些西方的想法,并融入本地。

“他将身体牢牢贴我/还从眉心开始轻轻亲我/耳边的呼吸熨热我的统统/令人忘却理智放了在何”。
年轻女孩自述性欲的文本涌如今彼时喷鼻香港,足够离经叛道。
《坏女孩》一出街,"大众年夜众惊喜地创造,原来粤语盛行歌的天下里,女歌手除了端庄娴静大气,除了郎情妾意伤春悲秋国仇家恨,竟也能以如此颠覆的面孔涌现。
这个由梅艳芳代言的“坏女孩”,她对身体自主,对爱情自主,对希望自主。
她坦诚面对希望的过程,即是探寻女性主体性的一小步。

《坏女孩》(1985)唱片封面。

民族音乐学家J. Lawrence Witzleben的见地带来了更深层的启迪。
他提到《坏女孩》歌词中那句“Why, why, tell me why”包含了奥妙的双关,由于Why的发音听起来很像粤语的“坏”。
高明的粤语歌词作者总是长于通过笔墨游戏,授予歌词隐蔽的意见意义和含义。
林振强笔下这个原来被视为“乖乖”的女孩,虽然也对自己不再自持而感到懊恼,乃至照搬世俗标准骂自己变得太“坏”。
但旁人忽略她内心的纠缠,只因她直面希望就直接冠以“坏”的判词。
她当然不甘,不服。
于是原来单向度的歌词,便可解读出复调的叙事:旁人每批评这女孩一句“坏”,她就铿锵地还击一句“Why”!

电影《梅艳芳》里林家栋所饰的华星总经理说,“快歌不是要唱愉快,而是要唱背叛”,《坏女孩》即是这样的背叛者。
只管它仍具几分生涩、犹疑和自嘲,不过由此带来的正面反响令黎小田、林振强这些幕后操盘手决定,连续剑走偏锋,将梅艳芳打造成一个寻衅传统性别不雅观的女性形象。

梅艳芳《In Brasil》(1989)唱片封面。

一年后的《妖女》较《坏女孩》更进一步:“众称你做 bad boy/但命运令你随夜幕遇着这妖女/今晚的你当心/你心窝给我弄醉”,成为在情爱关系中牢据主动地位,连坏男孩都可轻松收服的“妖女”。

1989年的《淑女》招致后世一些批评,如“面对男性肉欲的挑逗和领导,淑女搬出一大堆男权社会加诸女性身上以压制女性的道德枷锁来说服自己紧守贞操。
女性的地位至此陷入最低点。
”但细味歌词,实在不难读出反讽意味,“淑女岂会贪新鲜/淑女寻梦都要脸”是戏谑地照读社会规范,“撕我忧郁的盖掩/想要撕去这晚象要/将我心里所有阴郁燃点”才是这淑女的真实心态。

电影《梅艳芳》中特殊提到的“玄色铆钉战衣”。

同专辑的《黑夜的豹》自傲地高唱“驯服不到的黑夜豹妹/唇上载满着狂野暧昧/擒住你/然后使身心崩溃/遗留一串追悔”,将男性视作玩物,是对《妖女》的承续;1991年《梦姬》“区区匹夫/怎可挡这梦姬/无谓孤单/屈膝降服佩服吧俊男”亦是如此。

在奇迹全盛期,梅艳芳还有《冰山大火》(“跳跳跳跳热到要舞蹈/我被他的眼力擦到著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叫火烛车火速的到步”)、《Crazy Love》(“Hold me再来吧/Baby做我爱奴吧”)、《征服他》(“征服他/汗滴中造梦乡”)等快歌,大胆歌唱女脾气欲及主体性。
这些歌词也细致刻画女主的外表、装扮、动作与神色,如“那玄色紧窄裤/压紧你思绪和血管”、“黑衣黑如黑寡妇”、“叉腰侧望”、“披起午夜孤身上路/穿梭夜店磋商”、“红唇/炎火/极待抚慰”,令此一系列的女性形象更为鲜活。

梅艳芳唱片造型。

暧昧:

“如果我是男人”

除了展现冷艳、妖冶、神秘,梅艳芳有时亦是中性的,雌雄同体的。
《川岛芳子》中,她出演喜好扮男装的女主角,到了《钟无艳》则索性诠释男性角色齐威王——不过这位齐威王又时时扮女装,由此令梅艳芳所代表的性别身份更加扑朔迷离。

她的男装扮相极受欢迎,合营性情中自带的义气、侠气、霸气,足令众生颠倒。
与此恰成映照的是,她的粉丝(中文词“粉丝”用来表示fans彷佛最早涌现于2003年,即梅艳芳去世那年,此处为便于行文而借用)中男性相对较少。

梅艳芳中性化的唱片造型。

对梅艳芳做过深入研究的学者李展鹏指出,“虽然她大唱情欲歌曲,有过性感造型,但却从不是男性的性抱负工具”。
高颧,厚唇,三白眼,梅艳芳的外表与东方父权文化对女性的审美标准相去甚远。
她的性感深具侵略性,绝不将身体当作屈服、媚谄父权文化的工具,反而翻身举头,高居上位。
这统统,当然令普通直男深感不安,敬谢不敏。

不但直男不买账,听说她粉丝中男同道的比例也明显少于其他成为gay icon的华语diva们。
此事当然未经科学论证,不过有一点可以从歌迷见面会、演唱会等旧日影像中确定,即她的粉丝绝大多数是女性。
许多女粉丝以她为榜样,愿望成为她这样的大女人,愿在挤迫的父权社会中,变得如这位偶像般刁悍、武断、洒脱。

同时,亦不能忽略一些女粉丝实在是将梅艳芳视为爱与欲的投射工具。
李展鹏也创造“梅艳芳很早就把女同道意识带进演出中。
1991年的《梦姬》MV中,她一身玄色性感神秘打扮坐在大床上,面前是一个背对着镜头的长发半裸女郎,她一边唱歌,一边轻拥着这裸女。
”事实上直到2002年的极梦幻演唱会,演唱《如果我是男人》时,女装的梅艳芳仍临时约请一名女性不雅观众上台,将惊异且羞涩的对方拥入怀内,耳鬓厮磨,眉目传情。

《如果我是男人》同样为林振强填词,虽然只是借假设来诠释“男人该当谅解疼爱女人”的旧调重弹,毕竟也比千禧一代了无新意的模拟作《如果我是男生》(丁小芹演唱)领先了许多年。
而梅艳芳的现场演绎又打破了词作框架,授予歌曲更深刻的文化与性别意涵。

八十年代的许多喷鼻香港明星都曾在拓宽传统性别不雅观念之路上披荆斩棘。
2017年西九龙办“暧昧:喷鼻香港盛行文化中的性别演绎”展,馆外独以梅艳芳和张国荣的形象做成巨幅招贴,便是对二人在此事上主要贡献的分外褒赞。

电影《逃学威龙3》剧照。

守旧:

“女人如花花似梦”

出位的梅艳芳在八十年代大受欢迎,是因她迎合了社会和文化需求。
那时统统较少限定,破旧立新是大势所趋。
李展鹏对此的剖析十分精到:“在当时喷鼻香港,女性走进职场开始独立,社会上亦有不少为女性争取各种权柄的声音,同时,歌影视作品中较传统的女性形象——例如忍气吞声的贤妻良母或是斯文大方的女歌星——的受欢迎程度低落,不雅观众转而探求他们更能认同、更能反响社会趋势的女星去追捧……梅艳芳是绝佳的器皿及晴雨表,由于她的形象正反响了喷鼻香港当时的社会文化。

不过,与资深歌迷的认知相对的是,如今普罗大众印象中的梅艳芳代表作,绝非什么《坏女孩》或者《妖女》,而是《胭脂扣》之类。
在内地,乃至是国语歌《女人花》、《生平爱你千百回》。

电影《胭脂扣》剧照。

这些K歌金曲某种程度上接续了徐小凤、张德兰等歌后的传统,乃至从粤剧、诗词中提取元素,或者古典优雅,或者幽怨自怜,或者甜蜜柔媚。
总之无论词或曲,都显露出音乐和性别不雅观上相对的守旧主义方向。

喷鼻香港作家Christopher Lai(黎伟麟)指出,“在性和经济上独立自主的港女,虽然身处华人间界中最西化的喷鼻香港社会,但仍旧必须面对守旧的父权性别意识。
”上述那些作品大概便反响涌当代港女在父权社会下的婚恋焦虑。

纵然梅艳芳本人有时也无法摆脱无形的桎梏。
她倾慕山口百惠相夫教子,为了往后能生儿育女、当一个“完全的女人”,明知患病仍谢绝摘除子宫。

电影《梅艳芳》深知主流市场的口味,于是在程式化地重现她星途的主要节点之外,落力渲染了她情史中的两段。
一个强势又风光的女人,恨嫁却嫁不掉——有什么比这更能吸引普通不雅观众的目光和泪水?

百变:

“颠倒众生 吹灰不费”

《梅艳芳》以那段众人熟知的故事作结尾:第一男配角、古天乐所饰的造型师刘培基应梅艳芳之请,特殊设计一款绝美婚纱,令她得以在离世前四十多天的演唱会上,向万众流传宣传“嫁给舞台”,并留下绝唱《夕阳之歌》。
一声“拜拜”,洒脱落幕(现实中还返场唱了一首安可曲《珍惜再见时》)。

梅艳芳在告别演唱会上演唱《夕阳之歌》。

不过,《夕阳之歌》侧重于自道出生,苍凉、悲壮。
虽亦关涉情爱,却无忸怩的儿女态。
舞台造型与歌曲间呈现如此错位与张力,也是梅艳芳百变的文化形象之一斑。

华星唱片为她打造的坏女孩、tomboy、恨嫁女,都不敷以概括她的风格。
刘培基等造型师为她设计的形象光怪陆离,至今也走在时尚尖端。
梅艳芳是第一个被冠以“百变”称号的女明星。
反过来,很可能正是她的涌现,才令汉语词汇“百变”从此成为常用词。

“喷鼻香港的盛行音乐就像它所处的社会一样,”Witzleben评价道,“是一种独特的、每每令人迷惑的中国元素、其他亚洲元素和西方元素的稠浊。
”八十年代的粤语盛行音乐很多都翻唱自外洋作品,梅艳芳就有不少作品是麦当娜、山口百惠、中森明菜等人的金曲重新填词编曲后,以自身风格重新演绎的翻版。
这种多元、杂糅、重构的盛行文化,正是过去的喷鼻香港如此迷人的魅力所在。
在此种文化滋养的社会中,梅艳芳那辈港星方能以“百变”行世。

发型师Kim Robinson回顾第一次见到梅艳芳时,惊异于她的瘦小,与舞台上那种华美高大的印象截然不同。
乐评人黄志华早已指出,百变梅艳芳舞台上的举手投足从根本上来说都不是她自己的,而是公司与团队成员精心呵护和投入的结果。
这话很可能没错,毕竟粉丝善变,艺人也要有应对策略,你善变不如我善变,最好莫过于百变。

但也应看到,“梅艳芳”作为一个文化形象,与她本人的脾气、经历之间,呈现出一定的互文。
那一辈港星中不少人都是如此,这即是过去媒体常说的人戏不分、人戏合一。

2002年,Kim Robinson为梅艳芳设计了犹如冠冕的莫西干发型,合营Dior的高等定制服装。

侠义:

“用我身作贡献 大炮冲锋车不再现”

“百变”的面纱后,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的梅艳芳?

九十年代往后,梅艳芳独领风骚的天后地位逐渐失落落。
当盛行渐成经典,经典渐行渐远,仍有些芳踪侠影,长留在更广阔的空间:

她正派刚勇,面对不公义总是挺身发声。
她乐善好施,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她对好友与粉丝的真情相待,令人们从未对她停滞怀想,粉丝团体乃至还低廉甜头了一部电影《梅艳芳菲》,并且拍得不错。

她的遗风遗泽,至今也鼓舞许多喷鼻香港人在面对困境时坚持不放弃。

电影《东方三侠》中的女侠造型。

时日翻飞,世事大都如梦。
2002年张国荣在梅艳芳演唱会上当高朋时曾经感叹,离她出道、他们结缘,已经二十年。
如今,很快又要一个二十年了。
”俯仰流年二十春”——欧阳修讲得最好,“城郭公民,触目皆新”。
如果梅艳芳没有早逝,以她的脾气与地位,多活二十年将会有何境遇?

多情人好开脑洞,于是兵棋推演、生理剖析、星座塔罗八字样样用上。
实在这个假设,电影《梅艳芳》里已借张国荣之口回答了。
大意是说,有些人活得久;有些人在最好的年华离开,倒也不算坏事。
我想借用Christopher Lai的一句话,来作为本文的结尾:

“早逝令梅艳芳变成不但是icon,更是一个legend,她的音乐、形象,永久给予我们力量。

紧张参考资料:

《梦伴此城:梅艳芳与喷鼻香港文化》,李展鹏,三联书店(喷鼻香港)有限公司,2019

《粤语盛行曲四十年》,黄志华,三联书店(喷鼻香港)有限公司,1990

《末了的蔓珠莎华:梅艳芳的演艺人生》,李展鹏、卓男编,三联书店(喷鼻香港)有限公司,2014

《梅艳芳:至今仍旧影响喷鼻香港的Fashion Icon》,Christopher Lai,《Vogue》喷鼻香港版,2019

《专访Kim Robinson:直至离开天下那天,我都会记住梅艳芳》,Christopher Lai,《Vogue》喷鼻香港版,2020

J. Lawrence Witzleben. 1999. Cantopop and Mandapop in Pre-Postcolonial Hong Kong: Identity Negotiation in the Performances of Anita Mui Yim-Fong

《情欲化不开——粤语盛行曲的女性形象》,原作者不明,https://bbs.tianya.cn/post-music-89212-1.shtml

撰文 | 张哲

编辑 | 李永博 李夏恩 青青子

校正 |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