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者,情实,情绪也。

1、情实,便是实情,即:实事求是

子真本能理性深情四情本体之量力而行 休闲娱乐

2、情绪则表示了人性的温度。

1、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这词最早出于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

便是让人要“求真务实”,

便是研究任何事物都从事实出发,推开任何威信,不依个人好恶,全凭理性,探究事物的真实面貌,

对任何事物都是详细问题,详细剖析,深入研究它的实质。

中国文化历来非常重视实事求是,

孔子的因材施教,便是实事求是,理解事物的真实面貌,然后对症下药。

他的弟子里面问仁、问孝、问为政,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他的学生樊迟三次问仁,三次回答都不一样,如下:

一、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二、樊迟问仁。
子曰:“住所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戎狄,不可弃也。
”(《论语·子路》)

三、

樊迟…问仁。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

这便是孔子与时俱进,因材施教的聪慧,这种例子很多。

便是根据当时的详细情形,给出最好的辅导办法。

再如孔子所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听其言,不雅观其行。

这些都是“实事求是”的精神。

孟子也继续了孔子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

如其所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心下》)

“旁边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
旁边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
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旁边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
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梁惠王·下》)

这些都是要人“不雅观言察实”,用自己的理性去探寻原形,别人的见地只是参考。

纵然是道家的庄子,也有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如其所言:

“名者,实之宾也。
”(《庄子·逍遥游》)

“名止于实,义设于适。
”(《庄子·至乐》)

古人说要“循名责实”,名是表象,实是实质。
便是让人透过表象,直探背后的实质。

庄子的思想便是要人求真,求实。

亦如其在(《庄子·盗跖》)所言:

“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行之美恶。

意即:

权势大到天子之位,未必崇高;贫乏有如一介平民,未必卑下。
贵贱的分别,在于行为的好坏。

你是什么地位、什么出生、什么标签,并不一定代表你就精彩,主要的是你的言行是善,还是恶,这才代表了一个人的实质。

如果一个人地位崇高,却恶事做尽,这更加让人悲愤和痛恨。

“实事求是”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是我们找失事物原形的钥匙,

邓小平同道曾说:“我读的书并不多,便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

……

“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毛泽东同道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有言:

“实事”便是客不雅观存在着的统统事物,“是”便是客不雅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便是我们去研究。

这是让我们不唯心、不唯物、只唯实,实事求是,遵照理性去寻求事物的原形,其它的任何杂念都要退后,这才是追求真理应有的态度和勇气。

敢于“实事求是”的去面对原形,大概不那么随意马虎,有些时候原形并不可爱,乃至有些残酷,很多人不愿意面对,不敢去面对,但只有诚挚的面对自己,面对现实,才能真正的发展。

考验一个人的心灵有多强大,就看其能承受多少原形。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原形的残酷,然后更加奋勇的向前,这一步不会随意马虎,但每提高一步,就有一步的收成。

他不是凌空玄想,在云端舞蹈,而是紧贴大地前行,脚踏实地,一砖一瓦打造自己的大厦。

把成绩建立在磐石上,坚不可摧,而不是在沙滩上建楼,随风而倒。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