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张斌、陈晨
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汩汩而出,李天鹏掬上一捧爽利地洗把脸。搬进新居半年之后,56岁的脱贫户才逐渐回过神,曾经“苦水”般的穷光景,已经被扔在回顾之中。
李天鹏的家乡在延安市安塞区坪桥镇八里湾村落。在白于山区这个挂在山顶的村落庄里,十年九旱,村落民所有的穷苦影象都与水有关。靠天用饭、广种薄收。老天不下雨,一亩地就只能打下三四百斤粮食。
喊渴的不但有庄稼。从前间,全村落人吃水都要靠村落头的一口井,说是“井”,实在是石头缝里渗出些泉水,形成的一个小水潭。木桶用绳子拴着,颤颤巍巍吊下去,“剐”一点水上来,桶再放下去,一桶水接满就要用上半天。
年轻时,像村落里的乡亲们一样,李天鹏每隔几天就要套上架子车、载几个大桶去“剐”水。水太过宝贵,遇上天旱,村落民乃至要卷着铺盖守在井边。还不敢睡着,一觉睡过去,水就被别人“剐”走了,一些村落民为此还常常动手。
“一桶水半桶泥,拉回来的水要在瓮里沉淀几天才能喝。”李天鹏从小就懂得“一水多用”:洗完脸的要洗碗,末了再喂给牲口喝,沐浴更是奢望。
世纪之交,水终于通到村落里,可一到冬天管道上冻,水就上不来。后来村落里集资修了水窖,水压又时常不足。干部到八里湾下乡,洗把脸之后,都知道端着脸盆问一句,“这水往哪里倒?”
恶劣的自然条件,让村落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李天鹏也早早丁宁儿子去城里学厨。每次儿子回家,临行时,他都忍不住叮嘱,交往返回却总是那一句,“儿啊,在表面好好干,挣了钱,早点离开这个苦衷所。”
一每天,一年年。斩不断的穷根,泡在“苦水”里的日子,李天鹏曾经一眼望不到头。
精准扶贫,让庄稼人认了命的日子走到尽头。2016年,州里干部找到他,“干部说要搞易地扶贫迁居,村落里的8户人要一起搬去城里住。只掏1万元,就能住两室一厅的楼房!
”李天鹏清晰记得那天的情景,“老以为自己听错了,干部都出门了,我还拉着人家又问了一遍。”
蹲在传了3代人的窑洞前,李天鹏想了又想,“激动、紧张。想搬,又不知搬下去该咋生活……啥心情都有。”
日升月落间,新家的楼房拔地而起。
终于盼来了!
去年尾月十五,搬家前夜,平日倒头就睡的李天鹏躺在炕上翻来覆去,过往的一幕幕浮现在面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家人靠着国家返销粮度日,日子恓惶得没法说;八十年代自己结婚时,棉裤破得直跑棉絮,只得找人借一身衣裳……
搬家那天,锁上老窑洞的大门,李天鹏头也没回。
他的新家在安塞城区的惠泽园移民安置小区。两室一厅的新居内,冰箱、彩电一应俱全。儿子最懂父亲的心思,早早在卫生间里装好热水器。
“我不会用,还是儿子教的。”燕徙当晚,李天鹏痛高兴快洗了个澡,“把身子都搓红了”,好似要一股脑将多年的苦闷统统洗去。
告别地皮,迎来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在当地政府安排下,李天鹏在小区里的公益性岗位上岗,成了穿制服的保安。“活儿不重,一个月能拿1800元人为,这顶过去一整年打粮食的收入哩!
”扛了半辈子的锄头把子,他正在逐步适应住上楼房、按时放工的生活。
在惠泽园移民安置小区,8栋高楼里住进了637户迁居户。新邻居大多和他一样,是从全区11个州里迁居而来的穷苦户。
截至2018年底,安塞共有2524户人通过易地扶贫迁居住上新居。2018年,当地还履行屯子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233处,办理了3.8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挪穷窝还要换穷业,让老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延安市安塞区委布告任高飞说,安塞为1337户迁居户发展了农业长效家当,1118人在社区工厂就业或外出务工,641名欠缺致富能力的穷苦户在公益性岗位上班,穷苦群众住有所居、居有所业。
如今,李天鹏多了一个习气。每早上班前,他会用水把头发打湿,今后梳得整整洁齐。“这样看起来精神。好光景来得不随意马虎,咱更要努力事情,可劲儿往前跑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