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是合肥人。旁人轻而易举就能判断出来——当用普通话和他说话时,他也用普通话作答,不过只能坚持两三分钟,有效期一过,他便切换回合肥话模式,顺畅到本人都未察觉。合肥已经成长在他身体里。
刘涛手绘过一张图,是他的合肥街拍路线:从乐普生阛阓,经含山路、义仓巷……六安路、城隍庙,返回六安路,再到三孝口。全程近20公里。以前的合肥城很小,从小东门到三孝口,他拍照的区域,险些覆盖了老合肥城的核心。刘涛每天下午2点出门,一贯到晚上10点回家。
合肥成为明星城市被人津津乐道,是这两年才有的事。2020年,合肥经济总量过万亿元,跻身“新一线城市”,由于在新能源汽车等家当上的异军突起,不少人开始说合肥是“赌城”,比较有名的故事是:中国最牛的风险投资机构实在是合肥市政府——2007年,合肥拿出全市1/3的财政收入“赌”面板,投了京东方,末了赚了100多亿元;2011年,合肥又拿出100多亿元“赌”半导体,投了长鑫/兆易创新,赢了,上市估计浮赢超过1000亿元;2019年,又拿出100亿元“赌”新能源,投蔚来,结果大众汽车新能源板块落地合肥。
刘涛的照片里,看不到这些。他拍从小区玄色闸门鱼贯而出的房产中介,深夜时分脱掉上衣走过斑马线的少年,被一块悬挂的肉遮住脸的肉店老板,总拿着放大镜看《合肥》的便利店店主,乃至跟同一只野生狐狸打过几次照面……不过神奇的是,很多出走合肥的游子喜好看刘涛的照片,能抚慰他们的思乡之情;合肥以外的人也喜好看,说照片里的城市太野了,和大县城一个样。
到合肥,找到刘涛,跟他“扫街”到凌晨,重新看一遍合肥。
省会像个小县城
和刘涛的合肥街头拍照作品一样有名的,是他的抄表工身份。
刘涛1982年出生。他影象里,小时候坐三四站公交车,就到了城市的尽头。全体合肥只有一座百货大楼,商品价格不菲,但大楼本身并不高高在上。夏天,刘涛和小伙伴常常赤裸上身,穿着短裤跑到百货大楼里捉迷藏。玩累了,下午抱着竹席到桥上乘凉,一家一张,大人一边给孩子打扇,一边谈天。
刘涛在合肥念到中专,从军当兵。服役地是上海,在提篮桥监狱当职。退伍后,分配事情,第一个岗位是电工,每天被大客车拉着去郊区巢湖的水源口,晚上跟班终年夜眼瞪小眼,检讨电路,取点水样化验一下水质,第二天早上再被大客车拉回城里,跟在监狱站岗的生活也差不多。
他自小喜好画画,也懂些电脑设计,想搏一搏,曾帮厂里画了七八十张宣扬画,想着能不能以此换个坐办公室的岗位,末了创造国企里不须要一个画画的,4年后他终于被调回了城里,这次是变成了一个抄表工。
抄表大略。他骑着摩托车,到各个单位楼顶,用铁棍把井盖钩开,拿水一泼,冲掉仪器表盘上厚厚的灰尘,读数,记录。有时候他在街边弯着腰抄表,小孩跑来看热闹,过会儿家长就把孩子抱走了,“你假如不好好上学,往后就干这个。”
实在,这种生活于刘涛而言,已经来之不易。家里托关系把他送到了自来水厂,事情稳定,每年收入5万元高下,每个月还有住房公积金补贴。父母都是买断工龄的国企下岗职工,自己又是个随大溜的城里小孩。在当时的合肥,这样的选择顺理成章。
那是2000年的合肥,地区生产总值325亿元,在全国所有城市排名中,在80名开外。新中国成立时,安徽的城市中,芜湖人口25万,安庆人口12万,蚌埠人口10万,而合肥只有7万。作为省会城市,与地扼京沪干线的珠城蚌埠、占位长江黄金水道的江城芜湖比较,合肥一度被称为“孤岛”。
大约从2000年开始,合肥开始大搞培植,大搞拆违,大搞招商。街头巷尾都在议论:“合肥迟早塌台,地产兴市能有什么出息,一辈子小县城的命!
”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次合肥决策很精确。违建拆除、道路拓宽、高架桥搭起之后,合肥的钱虽然花掉了,但经脉也被打通了。再加上极具吸引力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来了海尔、美的、格力、TCL、三洋等十几家企业落户,本地的家电企业美菱、荣事达、小天鹅的产品也都能发卖出去。从此开始有了“北青岛、中合肥、南顺德”的说法,合肥成为全国三大家电制造业基地之一。
大城市的样子
从2010年起,刘涛开始上街拍照。除了城市情貌,合肥人的生活也开始变了。
比如,刘涛家里在各种家电厂上班的亲戚越来越多,电视机也越来越便宜,早几年3000多元只能买30英寸彩电,那时候能买到75英寸的了。2006年,由于受限于屏幕的技能和产能,合肥家电行业发展滞缓。环球超过四分之一的显示屏都来自京东方。为了让京东方项目落地,合肥拿出了最大的诚意,承诺以财政兜底为项目筹集资金90亿元,相称于合肥2008年近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
这样的投融资履历被总结为“合肥模式”,从京东方项目开始,这之后的10年,合肥俨然成了中国的“硅谷”。以京东方为龙头的新型显示家当集群,以晶合、长鑫、通富微电、联发科技等为代表的集成电路家当集群,以晶澳、通威、阳光电源等为龙头的光伏新能源家当集群,以安科生物、美亚光电、丰乐种业等为龙头的生物家当集群,以欣奕华、巨一自动化等为代表的智能制造家当集群……这些家当集群全都落户到了曾经一穷二白的合肥。
合肥飞速发展,刘涛都看在眼里,并用镜头记录下来。老的住宅楼拆了,建阛阓;老合肥站搬了;万达广场之前是木材加工厂和美菱冰箱厂;再过了万达广场,原来都是农田,现在老合肥人都到二环外买房了,那里都是高楼。不过有几年,正在建筑的合肥地铁停了,还一度传出“公务员发不出人为”的。起初,刘涛常在当地论坛上发照片,合肥被各路舆论嘲讽得体无完肤。
合肥有家老牌面包店,叫巴黎甜甜,开得各处都是;后来刘涛去到上海才创造,这名字是假冒的,正主叫巴黎贝甜。2014年,他刚出名,接管媒体采访时说:“我们这儿书店少、咖啡馆少,饭店和打牌的地方多。我去北京瞥见街头那么多报刊亭,真是倾慕去世了。”当初,刘涛在合肥想买本设计杂志,老板说他也想进,但这个杂志只在一线城市卖。不过现在,单说刘涛常走的一条小巷子里,就开了很多咖啡店。
后来,合肥房价上涨。那些房产中介晚上8点多门店还灯火通明,中介们坐在电脑后面,噼里啪啦敲键盘。街上他拍下一张照片,一排人,男的女的都有,穿着黑洋装,估计是刚参加完公司年会出来,有个人背动手,一个大奖杯在后面竖着,亮闪闪的。街头巷尾的人们都在评论辩论房价。
城市把人落下了
合肥在变,刘涛也在变。2014年10月,一家媒体的官方微博推举了他的作品,24小时内,转发数打破4万。“野生街头拍照大师”等夸奖如潮水般涌来。
刘涛被溘然的走红搞蒙了。他经历了几个月的媒体电话轰炸,办公室和常去的小吃店挤满,安徽当地的电视、广播、报纸轮番上门,为了接待中心电视台拍摄,他事情的自来水公司乃至拉起欢迎横幅。
之后,他依旧在合肥街头拍照,依旧守着自己的稳定事情。不过环境不一样了。有人说他大起后大落——要不是在单位里被挤对,没跟领导处好关系,怎么会在上了电视之后,还是个抄表工呢?
刘涛走红后,出版了影集《走来走去》,到天下各地开影展。再回到合肥,他以为自己扞格难入,跟原来的朋友聊不来了。他之前在单位是篮球队的,平时拍照也是穿笠衫和篮球鞋,10年没变过,穿皮鞋不会走路,衬衫出汗后盐块结在衣服上,不舒畅。后来,篮球队的朋友升职做了主任,每次谈天总问他拍照能挣多少钱。
回到单位,刘涛创造之前放在桌上、登载有自己照片的全英文《中国日报》被同事卖给了收废品的,刘涛忍着气说上面有自己的照片,同事反问:有照片怎么了?还有同事翻了翻,创造是英语报纸,拿回家让小孩练习英语阅读。
成名后,刘涛受重视,本地策展人给他做过一次展览。开幕那天,刘涛坐在台上,两边都是不认识的人,又是策展人,又是艺术家,被主持人约请,轮流谈一下感想熏染,到刘涛时跳过去了。大家从下午4点多谈到7点多,继而蜂拥着去用饭,刘涛连说欢迎的机会都没有。
他回顾起在上海的展览,觉得很被尊重。展出了3位艺术家作品,其余两位分别来自美国和法国。主持人逐一先容后,台上台下自由对话。他出去总能碰着聊得来的人。回来也常和完成学业还乡的合肥年轻人谈天,大家都抱怨,这地方待不下去了啊。
在合肥,不加微信就不能谈天。有一段韶光,他被频繁拉去各种饭局。人们最热衷加微信。有人向刘涛索要他拍的照片;有同学得知他还在抄水表,就不再联系了;还有同学找到他,拉他合资开拍照培训班……
2020年11月,刘涛所在的部门整体撤销,他和一百多个同事一起被分配到新的岗位,新岗位放工晚,他和扫街拍照的状态渐行渐远。上了一周的班,刘涛就以为弗成了。他到人事部门辞职,领导“提点”他,媒体紧张看中他抄表工的身份,照片拍得怎么样是其次,反复问他:是不是想好了?
“合肥人还是乐图安稳。”刘涛这样说。城市的发展太快,有点把人落下了。
快车道的每个人
原来住得很近的亲朋,被城市的迅速膨胀分散,中间隔着迢遥的间隔、弯曲的交通和层层叠叠的门禁。刘涛逐渐觉出些城市折叠的意味。合肥人口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80万人,变成本日的近1000万人。
合肥像个大工地,年轻的打工者机会各处。阛阓搬货、盖楼、修地铁的,都是外地来的人。他们住在离市中央阛阓不远的地方,早上4点起来等活,刘涛见过那场面,拎早餐的白色塑料袋,和烟头冒出的白色烟雾,弥漫开来,似云似雾。刘涛几次举起相机,人们一下子围过来,以为他是来招工的。
旁人看不到的地方,刘涛也瞥见了。晚上11点,公园和路边的公共卫生间里,有人打算席地而眠;凌晨,医院门口有人还在忙,一遍遍问着路人要不要住宿,刘涛若想拍照,一定会被误会成曝光他们的人;凌晨1点,在大学周边的十字路口摆摊的小贩,卖水果和小吃,用合肥话录音,用喇叭重复喊着:“红心火龙果,好甜好甜。”凌晨2点,临街的酒吧灯红酒绿,有发卖职员在门口转悠,打电话叫朋友过来……
中学和阛阓隔一条马路,每天晚上9点,中学生下晚自习,打工者探求夜生活,他们在斑马线上交错,年纪相仿,又截然不同;花园的拐角有一片草坪,每天晚上10点,清闲的养狗人撒开绳子,让宠物撒欢,自己找朋友,在饭店打工的做事员刚放工,穿着事情服,骑着电动车从阁下经由。
采访的那天晚上,和他坐在便利店门口喝啤酒,刘涛被两个年轻人认出来了,有一个在当地开了家酒店,另一个是用合肥话说唱的音乐人。他们感慨,合肥已经变得不认识了。刘涛很愉快,带他们去看酒吧,去看深夜商场,去看凌晨的打工者聚拢地。他们聊得天南地北,直到天亮。
在刘涛这儿,合肥并非“霸都”,也不是“赌城”,更无关“风投”,而是一个个人,在城市发展驶入快车道后,跌跌撞撞、起起伏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