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外砂

清代乾嘉期间,随着樟林港的复兴,以及远洋航运业的兴起,家住韩江边的东溪人,利用村落东头的码头,纷纭钉红头船越洋谋生。
嘉庆年间,村落民王广云(?—1823)与胞兄王广禄创办了“和顺”号洋船队,高峰期拥有远洋货轮数十艘。
起初作为清廷讨贡船,来回于暹罗、安南、缅甸、南掌等番属国,追讨贡品;后为暹罗国进贡船,充当暹邦贡使,朝贡清廷。
无论讨贡还是进贡,不但赚取高额佣金,还利用贡使的分外身份,从事贸易,获取厚利,很快发财。
道光元年(1821),新帝登基,王邦英得到按察司经历一职。
道光三年七月,王广云驾管的正贡、接贡二船,在广东新安县海面遇大风,发生海难,年轻的王广云和18名船员、客民溺亡。
事宜惊动朝廷,写进《清宣宗实录》。

汕头外砂海丝路上不能忽视的节点 汽车知识

▲东溪世德堂至今悬挂着王广云的封典诏书

东溪洋船队的崛起,带动了东溪乃至全体外砂的发展。
不少乡毗邻踵成为洋船船员,或通过洋船到新马泰等国劳工、营商,催生了一批大店铺、大家族。
随着新马泰等地店铺的日益壮大,外汇源源不断进入东溪。
清中后叶到民国期间,东溪成为远近有名的华侨之乡、富庶之乡,号称“金东溪”,自然而然也就催生了不雅观察第、大夫第、中议第、外翰第等一大批豪宅,建筑格局有“驷马拖车”“双佩剑”“单佩剑”“四点金”“下山虎”等。
这些传统潮汕民居,目前尚存140多座。

第二次鸦片战役、辛亥革命、“八二风灾”、潮汕沦陷至饥荒年发生后,外砂相继涌现数波出囯潮。
著名华侨正大家族的创始人谢易初、泰国前陆军总司令切塔•他那咋洛年夜将的祖父等一大批外砂先民,便是在上述韶光腰扎水布、带着甜粿,从外砂出发,登上红头船,流落过河下南洋,开启拓殖外洋的人生进程,外砂也因此成为著名侨乡。
马来西亚吉胆岛因世代聚居着大量外砂华侨,而被外界称为“外砂岛”。

▲著名侨领谢易初

蓬中人谢易初(1896-1983),1922年“八二风灾”发生后,被迫独身只身离开家乡,带着八个银元到泰国谋生。
几经艰辛在曼谷创办“正大庄菜籽行”,50年代成为泰国颇有名气的农业公司。
1953年,正式注册成立了“正大集团”。
如今正大集团是天下上最大的华人跨国公司之一,在中国以外称作卜蜂集团。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从海丝路上走出国门的外砂人,永久顾虑着故国家园。

▲内陇村落的八二风灾侨功碑

1922年8月2日,潮汕发生“八·二”特大风灾。
据《潮州志》载:“受灾尤烈者,如澄海之外砂(包括现在的新溪、坝头两地),竟有全村落人命财产子虚乌有”。
灾情发生后,旅居南洋的侨胞、京沪的潮籍同乡以及周边潮籍乡亲,闻讯之后纷纭捐款赈灾,抢修水毁堤防、修缮倒塌祠堂、建“风灾楼”作为庇护所、筑义冢收埋灾骸等等,内陇堤顶纪念亭碑记、大衙重修种玉堂碑记、新溪坝头的风灾楼,都是永久的“侨功碑”。

改革开放后,外砂旅外华侨纷纭还乡捐资建学校、修桥筑路、兴办公益福利奇迹。
下蔡蔡金辉小学成为全县第一所华侨独资捐建的学校。
正大家族先后捐资兴建澄海华侨医院、华侨中学、华侨小学、蓬中华侨学校、谢易初中学、正大体育馆等,资助潮汕星河奖基金,设立奖教奖学基金、扶贫基金等,累计捐资超过亿元公民币。
华侨在家乡又竖起一壁面“侨功碑”。

▲外砂新貌

外砂也因出身正大家族等华侨,而成为扬名海内外的“著名侨乡、正大故里”,蓬中村落先后被评为全国暖侨敬老行动联系示范社区、全国社区侨务事情明星社区。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随着国门垂垂打开,外砂这一海丝节点再次被境外的客商看上、看好,迅速成为投资热土。

1939年出生于曼谷的谢国民执掌正大集团后,便循着当年海上丝绸之路,走进中国大陆、走进外砂大地。
1979年,正大集团公司领取了深圳第一张三资企业业务执照,在深圳特区投资1500万美元,建成当时全国最大的年产8万吨的当代化饲料生产企业——正大康地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第一个外商独资企业。
随后,在汕头、在外砂各投资培植一家正大康地饲料厂,至今长盛不衰。
很难想象,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家在华投资的外商企业,正大集团决心进军中国市场须要若何的勇气。
从那之后,正大集团本着利国、利民、利公司的理念,陆续在中国大陆投资近50亿美元,先后建立了50多个子公司和210多家合伙或独资企业,员工人数超过8万人,年发卖额超过300亿公民币,成为在中国投资项目最多、投资额最大的外国公司之一。
多年来,正大集团一贯带头参与汕头这片热土的培植,先后投资了2家正大康地饲料厂、7家卜蜂莲花门店,1个物流配送中央等。
国务院赞许在汕头设立华侨经济文化互助试验区的喜讯传来,谢国民师长西席率先表示,要拿下华侨文化试验区投资“第一单”。
谢国民说:“我在泰国出生,祖籍是广东澄海,饮水思源,对中国我有一种分外的感情。

谢国民师长西席也先后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首肯,相继应邀作为国家主要客人,出席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015年天安门大阅兵、2017年北京“一带一起”峰会等大型活动,每次都是作为华侨团队的领衔人物。
显而易见,谢国民已是当今华侨的“一哥”。

大约是八十年代中期,喷鼻香港客商带着生产单进入外砂,与龙头村落陈遂芝等企业主互助,率先在全镇办起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专业从事毛衫加工出口,经济效益尤为显著。
随后,喷鼻香港“天星”、“德财”、“绰利时”、“浩陌”等商行,相继带着羊毛衫生产单进入外砂,搅热了外砂毛织业。
一件件潮味十足的羊毛衫,就像当年的丝绸,走出国门,走向中东、东北亚、东西欧、南北美,在中国与天下架起沟通桥梁。

▲当年热闹的手摇机织车间

1988年11月,台商李鸿铭首次与外砂教诲服装工艺厂签订来料加工两万打睡衣的生产条约。
外砂教诲服装工艺厂成为当时澄海第一家与台商合办的对外加工企业。

1994年,新加坡泰兴隆集团独资在外砂龙头村落投资“泰兴隆(澄海)食品有限公司”,紧张生产“幸运”牌方便面系列、“幸运一族”调味品系列、营养麦片系列等产品。
每年生产发卖“幸运”牌方便面达十几亿包,总量仅次于“康师傅”和“华丰”,名列全国第三位。
1998年5月,该公司荣获“全国外商投资双优企业”称号,同年6月30日正式通过ISO9002认证,成为澄海市首家国际质量认证的大型企业。

▲外国客商纷至沓来

如今,外砂仍旧是境外客商关注、神往的地方,街头巷尾随时可见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贩子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