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店老街(1998年)
三里店名称看似普通,但是在信阳,在历史上它声名显赫。它曾是淮河上游主要支流浉河上的著名码头,是二里头文化遗址。人们对信阳城有个形象的比喻,说城墙一周像一个问号,三里店便是问号下面的点,是信阳古城南面的一个坚固卫城。1852年,太平军从湖北小林一起杀来,攻陷三里店,再无力攻陷信阳城,不得不绕东南而去。
三里店北靠浉河,西部和南部2公里处为俊秀的贤山与马鞍山。据调查,这些大小土丘,都是古代人们居住生活产生的灰土堆积的古文化遗址,根据鲍家山和北丘两个土丘遗址的地层叠压关系和出土的多种器物,证明屈家岭文化已达到淮河上游,也是二里头文化遗址在豫南的首次创造,为研究二里头文化类型向南发展供应了实物资料。
三里店清代纲领桥
在没修平汉铁路(现京广线)以前,信阳货色流利紧张靠水上运输,运送当地货、日杂、食盐这些生活用品。三里店是浉河上有名的码头,当时有三座码头,俗称三道摆,经淮河通达沿海。当时去往鸡公山是从东码头(客运)乘船经两河口、东双河、到达李家寨的老李湾码头上岸,可谓非常繁忙。三里店也是当时信阳的货运集散地。为防匪盗,三里店修有寨墙和南北寨门。寨墙用薄片石垒砌,十分坚固,内有一条街道,两边都是柜房、仓库,是水路物流换乘中央,商贸物流十分繁荣。
三里店的北头为大三里店,南头为小三里店。其老寨南门外的清代古桥——纲领桥,该桥为平梁式石拱桥,单孔,采取纵联砌筑法而成。
三里店的徐家大院(徐家老屋)特殊值得浓墨重彩记载。徐家大院为前后庭院布局,三间正屋坐北朝南,上有阁楼,院内有东西厢房。它是中共党员徐延曾的徐家祖屋,徐家有十二人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庭院竹林茂密,暗藏性较好,又处浉河与贤山节点上,既可以不雅观察浉河对岸敌方动态,又便于碰着敌情向贤山转移。1924——1927年间,中共信阳县委、豫南特委曾设在这里。1928年,杨靖宇将军曾在三里店指挥豫南对敌斗争,也是居住在这里。当时出入徐家大院的中共早期精良干部有吕文远、刘子厚、王国华、刘名榜、贾子玉、徐延曾等。
1938年日军盘踞信阳后,三里店这个拥有天然樊篱的城寨立即成为日本军队的堡垒,并在这里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屠杀平民的惨案。
蜀汉时的南郑候、征西大将军魏延率大军驻扎三里店,建有魏延府,从前曾出土大量秦砖汉瓦。这里未拆迁时,三里店路口还遗存有魏延井。
这里过去还曾有一座紫堂院,有人考证为三里店指南禅院,是一座佛教寺院。
如今三里店正在大量拆迁重修
平汉铁路通车后,三里店逐渐走向衰落。南湾水库修睦往后,大坝以下河道变成了时令河,除了夏季,整年大部分韶光河里再无法行船。没有了水路车船的繁盛热闹繁荣,三里店彻底失落去了昔日繁华景象。解放后,这里曾是工业小区。有豆制品厂、日用化工厂、食品厂等企业。上世纪八十年代企业改革,实行国企破产和民营化,这里又经历二次衰落。
进入新的世纪,城镇化带来三里店的发展机遇。如今的三里店改为新型城市社区,已经是今是昨非,俨然与中央城区融为一体,街道宽阔,经济繁荣,一派活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