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奶菇丰收了!
”3月份的一天,一片槟榔林下,张秋林正拿着一把锄头,在地里一边挖一边捡,不一会儿,看似“土疙瘩”的虎奶菇就堆了一地……
俯瞰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母山镇握岱村落委会双华村落一隅。 李昊 摄
张秋林今年59岁,是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母山镇握岱村落委会双华村落一名普通的村落民。2023年4月,他利用自家4.5亩槟榔地栽种首批虎奶菇,收成不错。如今正在收成的,是他去年下半年栽种的第二批虎奶菇。
比起第一次虎奶菇丰收时既高兴又发愁的心情,这次丰收时节,张秋林显得格外轻松。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俯瞰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母山镇握岱村落委会双华村落。 李昊 摄
张秋林指着地上放置的一个“大家伙”先容道:“便是由于它,去年我自己做的这台电动洗菇机。自从有了这个机器,以前一家人闷头洗3天虎奶菇,现在两个小时就能洗干净,再不用为洗菇发愁了。”
一名普通的农人,年近花甲之年,只有小学文化,是怎么想到发明这台机器?又是如何一步步做成的?近日,采访了张秋林,理解他在庄稼地里搞发明的故事。
“大家伙”登场
5分钟洗净一滚筒虎奶菇
“大家伙”电动洗菇机究竟长啥样?
张秋林正在利用低廉甜头的电动洗菇机洗濯虎奶菇。 李昊 摄
“全部是铁制的,有1米多宽,高的这部分也差不多1米多高。”张秋林开始先容:“这个横放在较高位置的滚筒,便是放虎奶菇的地方,是我用一个铁皮桶改造的,把桶皮纵向切割成条,相邻的两条,一条保留,一条去掉,再切割出一个门,装上开关,全体滚筒就成了一个镂空的大笼子。”
在滚筒的内侧笼壁,固定装满日常用的刷子,盛放虎奶菇的滚筒部分基本就制作完成了。
张秋林正在利用低廉甜头的电动洗菇机洗濯虎奶菇。 李昊 摄
张秋林将滚筒置于横向,在原铁桶高下两个底盖焊接上支架,把它架在一个四四方方的蓝色铁槽上。他说:“这个铁槽是个水槽,水槽装满水,水面刚好没过滚筒部分区域。”
说着,张秋林和爱人李梅凤一起动手,开始清洁前一天挖的虎奶菇。李梅凤将水槽注满水,张秋林把灰头土脸的“土疙瘩”虎奶菇倒进滚筒内。
准备就绪,张秋林拿起开关,启动电源,滚筒瞬时迁徙改变起来。筒内的虎奶菇、刷子和水槽的水充分打仗,翻转之间,带走附着在虎奶菇表面的泥土。
正转、反转,5分钟旁边,虎奶菇逐渐露出了白白的皮肤。“之后,再把褶皱里的泥着重刷几下就可以了。”说着,张秋林将洗濯好的虎奶菇倒出来,又往滚筒内倒了一筒“土疙瘩”,开始新一轮洗濯。
不到两个小时,放在地上的15袋虎奶菇全部洗濯完成。张秋林说:“同样是这么多,以前靠两个人完备人工手刷,至少3天才能洗完。”
虎奶菇丰产却难洗
从洗衣机得到灵感发明洗菇机
提及电动洗菇机的“本领”,就不得不说说,张秋林为什么会研发这台机器。
2022年,驻握岱村落村落庄振兴事情队、村落委会采纳“公司+互助社+庄家”的发展模式,在槟榔树下和橡胶林下栽种虎奶菇,由海南省科学技能协会引进的菌菇家当公司供应菌包,并卖力菌菇回收以及技能支持。
张秋林将洗濯好的虎奶菇倒出来。 李昊 摄
虎奶菇是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一种珍稀食用和药用真菌,市场前景良好。首批大棚试种热带菌种虎奶菇1万个菌包,产值达73600元。作为“致富带头人”,张秋林看到了虎奶菇利润可不雅观,于2023年4月开始利用自家4.5亩槟榔地栽种虎奶菇。
2023年10月,这批虎奶菇丰产。然而,按照收购企业的互助模式,采收后的虎奶菇,须要村落民自己洗濯、切割、烘干、打包后,再交给企业。而全体过程中,洗濯环节最难。
张秋林正在利用低廉甜头的电动洗菇机洗濯虎奶菇。 李昊 摄
“成熟的虎奶菇外皮薄且多粗糙,挖出来后,沾满了厚厚泥土。我们一家三口弓着腰,拿刷子蘸水,没日没夜地刷,刷到腰酸背痛。”张秋林说,挖一天菇,要洗濯3天,实在吃不消。
正在为洗濯虎奶菇有些发愁的张秋林,有一天看到家里正在迁徙改变的滚筒洗衣机,忽然来了灵感——把衣服装进滚筒,泡在水里迁徙改变,就能清洁污渍。那么,把虎奶菇装进滚筒,不就能洗刷污泥了吗?
他急速拿出纸笔,勾勒出自己的想法,电动洗菇机的样子就呈现出来。很快,他开始购买铁桶、铁板等材料。
张秋林将洗濯好的虎奶菇倒出来。 李昊 摄
“滚筒内装满15厘米是非的刷子,差不多须要150个。”张秋林说,村落庄里的小卖部数量没那么多,他就骑上摩托车去附近的村落庄以及黎母山镇区去买,险些跑遍附近所有小卖部,终于买够了数量。
经由几天专心的制作,一台电动洗菇机就“问世”了。
多年手艺积累
发明创造的想法层出不穷
“老张哥,我们就要个千篇一律的,用来洗虎奶菇。你做的机器,我们信得过。”看到张秋林发明的电动洗菇机事情效率这么高,同村落的虎奶菇栽种户黄华龙、杨强也动了心,分别定制了一台。他们口中对张秋林的信赖,源于他过往多年的经历。
张秋林的父亲曾是一名木工,年轻时带着张秋林从广东茂名出发,一起奔波,辗转来到海南。受父亲的影响,他也从小喜好动手做东西。
张秋林展示自己挖出来的虎奶菇。 李昊 摄
20岁出头,张秋林离开海南去珠海打工,开农用拖沓机拉土。“那时,拖沓机坏了,我就买工具自己修。”打工三年,他学了不少电机修理的知识和技能。凭借这些履历,他回到海南,在村落委会开起维修店,为村落民修理农用车、摩托车。此后,他还到新进农场开维修店。
维修店不干了,张秋林返回握岱村落一边务农,一边打零工,多年来,维修、电焊的手艺一贯都没丢。
“我的第一个低廉甜头机器是一台拌浆机。”张秋林说:“2000年,家里盖房,人工搅拌水泥特殊费力,我就琢磨着研究做了一台拌浆机。”
张秋林正在研究的低廉甜头虎奶菇烘干机。 李昊 摄
此后多年,面对生产和生活上碰着的不顺手、未便利,张秋林都会动脑筋,想办理的办法。有了思路,就一头扎到事情区,打孔焊接、敲敲打打、粘粘合合……一件“小发明”就有了。
而第一台拌浆机上的电机,也在他的多项发明中,发挥着重要的浸染。如今,20多年后,这台电机又被用在新研发的电动洗菇机上。
“栽种虎奶菇不仅能增收,还让我有了一个发挥平台。”张秋林说,最近,他发明的节能型虎奶菇烘干机也即将投入利用。同时,他还打算为电动洗菇机安装一个排水开关,让排水更自若……
一个又一个的想法,像种子一样落在张秋林的心间。生于村落庄,长于村落庄,他也把发明的梦想筑在村落庄,让更多的发明成果走进田间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