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中心党校二〇〇九年春季学期开学仪式上的讲话,2009年3月1日

2012年3月1日,中共中心政治局常委、中心布告处布告、中心党校校长习近平出席中心党校2012年春季学期开学仪式并讲话。

领袖用典丨泾水清清渭水浑 休闲娱乐

原文

泾水清清渭水浑。

——俚语

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经陕西而入黄河;泾水又是渭河的支流,发源于宁夏。
泾渭二水在西安市高陵县船张村落相汇。
关于泾水和渭水谁浊谁清,在历史中险些成了公案,很多文籍都有不同的说法。

《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止。
宴尔新婚,不我屑以。
”妻子感慨说,丈夫弃旧而新婚后,对她不屑,与以前比较,是多么的泾渭分明。
“湜”字音“十”,意思是清。

汉代毛亨阐明的《传》:“泾渭相入而清浊异。
”泾水流入渭水就比拟出两水清浊的差异。
但这仍旧像平凉人所说的,是一句“转珠子话”。
可以阐明成泾水清,渭水浊。
也可以阐明成泾水浊,渭水清。

东汉郑玄的《笺》:“泾水以有渭,故见渭浊。
”便是说泾水清渭水浊。
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泾,音经,浊水也。
渭,音谓,净水也。
”唐代孔颖达《疏》:“以泾浊喻旧,以渭清喻新婚。
” 《辞源》:“泾渭”条引《经典释文》而言:“按泾清渭浊,合于实际。
其两水交汇之处,泾因渭入而浊,《诗》意甚明,《经典释文》说误。

《汉语大词典》:“泾渭分明:泾渭二水清浊异流,汇而不混。
”“泾渭:古人谓泾浊渭清(实为泾清渭浊),因常用‘泾渭’喻人品的利害清浊,事物的真伪是非。

《当代汉语词典》:“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
”即共有三种阐明,一种是泾水入渭水后,比拟出清浊的差异。
没有说何者清何者浊。
一种是渭水清浊水浊,泾水入渭水后,渭水变浊了。
一种是泾水清渭水浊,泾水入渭水后,各保持自己的清或浊。
这“汇而不混”的阐明显然是缺点的。
而单就泾、渭来说,便是都有清与浊两种不同的说法。

无论何种说法,都表明泾渭分明,但是究竟孰清孰浊不是大略一句话就可以说清的。
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是非问题并不是“泾水清清渭水浑”,紧张是告诫领导干部对付是非问题的判断不能大略粗暴,要长于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透过征象认识事物的实质。

当前我们的国家正处在一个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办法的关键期间,海内国外形式变幻莫测,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
而这样的问题,有很多都不是一眼或者大略就能够看出来的,它隐蔽于许许多多的表象之下,这些表象足以以假乱真,一欠妥心就会上当受骗。
以是,领导干部要透过征象看实质,负责剖析,实地调查研究,要科学思维,找准症结。
尤其是对付是非问题,不能大略武断地下结论,一定要多方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妥善办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