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一台老推土机的维修事情引发了一场接力行动。
来自四面八方的500余个零部件,在短韶光内汇聚到鞍山,汇聚到一个维修团队的手中。

团队卖力人王恩学修了几十年车,他说,这样的情形自己还是第一次碰着,“险些每个零件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这些故事由于一个人而发生,他便是雷锋

500多个老零件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只为了要修这台推土机  第1张

视频加载中...

揭秘“雷锋号”内部布局。
王恩学讲述“雷锋号”修缮的经由。

年久失落修

鞍钢雷锋纪念馆,坐落在原鞍钢化工总厂北配煤车间,雷锋从军前曾在此事情。

始建于1971年的鞍钢雷锋纪念馆有三件镇馆之宝,分别是一本书、一尊塑像和一台推土机。
馆长尤娜说,一本书是雷锋从家乡带到鞍钢的《钢铁是若何炼成的》,一尊塑像是1990年全厂职工集资2万2千元建筑的雷锋塑像,一台推土机是雷锋在鞍钢开过的推土机。

提及这台推土机,背后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洗煤车间有两种型号的推土机,斯大林80号是重型推土机,震撼大,操作难;另一种是德特54号推土机,比较小,开起来省力。
但雷锋坚持要开大车,说开大车能多干活儿。
但雷锋个子矮,坐着开看不着铲子,站着开又直不起腰,以是他就一天到晚猫着腰开。

凭借着干一行爱一行的负责劲头,1959年3月28日,雷锋入厂不到5个月就提前完成了原来签订一年的“师徒条约”,得到“安全操作许可证”。

雷锋得到的“安全操作许可证”。

雷锋捐躯后,他驾驶过的斯大林80号推土机,一台捐赠给抚顺雷锋纪念馆供参不雅观者瞻仰,另一台被命名为“雷锋号”直到1995年才正式退役。
退役后的“雷锋号”保存在鞍钢雷锋纪念馆。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雷锋号”被列入中国工业遗产名录,并向社会公开展出。

重新修缮

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洗礼,“雷锋号”不但表面钢材袒露在外,而且零部件破坏严重,已经无法启动。
为此,今年年初,鞍钢决定修缮“雷锋号”。

修缮前的“雷锋号”。

3月7日,尤娜带领前往鞍山红旗拖沓机厂旧址,历经2个月的“雷锋号”维修事情在当天正式结束。

在维修现场看到,随着辽宁鞍山天利工程机器公司总经理王恩学,将末了一颗螺丝钉牢牢拧在“雷锋号”的发动机护板上,这台高2.4米、重达13吨的斯大林80号推土机已经焕然一新。

经由维修的“雷锋号”焕然一新。

王恩学说:“我是听雷锋故事终年夜的,可以说雷锋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
”王恩学和他的团队以前都是红旗拖沓机厂职工,企业破产后他们独立重生创办了机器维修企业,机缘巧合下承担起维修“雷锋号”的分外义务。

“现在看到的推土机已经焕然一新,但刚拉到我们这里时可不是这样。
履带间满是污泥,车身油漆也基本脱落了。

为防止造成“雷锋号”的损伤,王恩学和团队用4台规格为50吨的千斤顶架起车身,把履带一节节卸下来进行细致清理。
由于须要整车喷漆,他们还在清洁车体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打磨,这些活儿足足忙了半个月。
更大的难题是,由于“雷锋号”产自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是,零部件很难找到。

全省接力

王恩学见告,就连“雷锋号”上的挡风玻璃,起初都找不到供货的企业。
原来,“雷锋号”利用的挡风玻璃是平面方形,现在的挡风玻璃要么是梯形要么是扇形。
虽然直不雅观觉得平面方形的玻璃生产难度小,但由于需求量小以是大部分企业都不愿开模生产。

有人向王恩学建议,干脆按照现今推土机的形态来设计维修方案,省事!
王恩学没有赞许。

王恩学认为,“雷锋号”是见证雷锋在辽宁事情尤其是雷锋精神出身的主要文物,必须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来维修。
于是,王恩学一方面耐心与有关厂家沟通协商,一方面利用互联网探求帮手。

体验驾驶“雷锋号”。

“让我没想到的是,那么多人乐意帮忙。
”王恩学说,第一个打来电话的是西丰一家修理厂,当地不少企业还在利用老式农用机器,恰好有斯大林80号推土机的发动机护板。
“最让我冲动的是他们不计得失落,连夜就发快递把东西寄了过来。

鞍山当地生产挡风玻璃的企业,一听说王恩学是要维修“雷锋号”,赶忙组织工人单独开模生产。
“由于大家的爱心接力,维修事情才及时完成了。
”王恩学见告,不止是发动机护板和挡风玻璃这样的零件,维修所需的500多个零件源源不断搜集到他手中,“险些每个零件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这些故事都由于一个人而发生,他便是雷锋。
”(文/摄 田勇)

(右一)与“雷锋号”修缮团队合影。

如需转载,请与辽宁日报联系。
未经辽宁日报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