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兆麟将军罹难地的追寻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兆麟街,商铺林立,人群熙攘。
来到兆麟街88号,鼓噪远去,一段历史向我们走来。
这里是东北抗日联军紧张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李兆麟将军罹难地,如今改建为李兆麟将军纪念馆。李兆麟是少数历经抗战14年全过程的抗联领导人,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
纪念馆中,有个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1946年3月8日,遇害前一天,时任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的李兆麟在哈尔滨妇女节庆祝大会上揭橥了激情澎湃的讲话。他在讲话中说:“我们要努力学习,武装我们的头脑,勇往向前,使我们祖国的未来繁荣富强!
”
李兆麟像。新华社发
离去
“在家时我学会了治家,革命后学会了治国。”1945年12月,李兆麟托即将回老家的宗子李玉带回一封家书。李玉从未想到,这封家书竟成为父亲的绝笔。
在李兆麟夫人金伯文的回顾录《我与李兆麟共同生活的日子》中,1946年3月9日,注定是她生平难忘的一天。
这天早上,她正忙着给李兆麟熨衣服。李兆麟抱着1岁多的小女儿张卓亚,领着未满3岁的小儿子张立克,神态如常。
金伯文没有多问他当天的事情。她仅知道的是,李兆麟当天除了处理中苏友协的事情外,还要外出与人见面。起因是他收到的一封信:“下午3点请兆麟同道去水道街9号,商谈关于‘国大代表’的事情。”
大约9点,李兆麟穿好了衣服,坐上汽车离开家。
到了下午6时旁边,天暗了下来,李兆麟未归。有人拍门,金伯文赶忙打开门,看到的却是神采慌张的交通员宋兰韵和警卫员李桂林。
“李会长回来没有?”他们进门就问。
金伯文说:“没有。”又反问道,“出了什么事?”
宋兰韵和李桂林没有应答,赶紧告辞拜别。
金伯文看着他们拜别的背影,反复回忆着当天早上出门时的环境:衣服熨好之后,李兆麟就穿着出门了,像往常一样,他和家人挥手再见,并且承诺晚上回来用饭。
这天晚上,金伯文一夜没合眼。第二天一早,她再也坐不住了。把孩子请托给其他同道帮忙照看后,她一人摸到了市委机关所在的马家沟。一见到李兆麟的老战友冯仲云,金伯文便问他:“兆麟同道有没有?”
“没有,现在同道们都分头去找了。”冯仲云说。
金伯文再没有言语,只是边堕泪边往家走,连续发急地等待丈夫的。
金伯文与李兆麟相识于抗战岁月,两人是老战友。金伯文是朝鲜族人,一家都去世于日军之手,父兄更是为了抗日捐躯的,她因此立志——为了革命,可以捐躯统统。金伯文身上武断的革命意志和温顺、识大体的性情,深深打动了志同道合的李兆麟。
在还是伙伴关系的时候,一次离去前,李兆麟说要去松花江以南活动,把一条毛毯留给了她,并见告她:只要活着,总会再见的。
以是,只管金伯文一贯知道丈夫的事情危险重重,也常常忧心于他的安全,但她一贯理解、支持丈夫的事情。他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告别。
但就在这一次,金伯文并不知道,这一别意味着什么,直到3月10日下午6点旁边。
战斗
时钟拨回到1940年。在李兆麟支配下,抗联第三路军继1939年攻陷当时的讷河县城后,又连续攻袭了克山和肇源两座县城,并广泛开展松嫩平原游击战役,使日伪势力遭到沉重打击。
这年年初,日伪当局为彻底“讨伐”抗联,选定重点地区进行攻击。李兆麟所在的抗联第三路军集中活动的伪北安省,便是仇敌“治安肃正”的重点地区之一。
不仅如此,为防止抗联战士以庄稼地为掩护攻袭据点,日伪当局规定铁路两旁250米以内、公路两旁50米以内,禁止栽种高粱、玉米、向日葵等高秆作物。
抗联活动困难重重,李兆麟仍率领战士坚持战斗。
在深山密林里,金伯文背着一个不满周岁的孩子。此时,他们刚甩开日伪军的侵袭。
仇敌在暗处环伺,给养断绝。孩子由于没奶吃,哭闹一直。
金伯文在《我与李兆麟共同生活的日子》中写道:“这时部队仍旧没有粮食,在这种情形下,大人没有吃的还可以忍耐,可是孩子小不懂事,常常饿得哭闹……有一天,兆麟同道到火堆旁,含着眼泪抱起了饿得大声哭闹的孩子,把他扔到了离我们驻地几百米以外的树林。”
李兆麟为了部队同道的生命与安全,不惜舍弃自己的骨肉,这让在场的战士热泪盈眶。后来,随部队活动的一位陈姓老大爷实在不忍,便偷偷地把孩子抱了回来。
也是在这一年,在苏联伯力召开的东北党组织和抗联领导干部会议结束后,李兆麟按照上级哀求,于3月末率领10余人组成的小部队动身返回东北战地。
虽已立春,但大地仍被冰雪覆盖。在蹚过汤旺河后,干粮所剩无几,除了省着吃以外,大家饿了就吃几把雪或咬小树枝的嫩皮充饥。一天路遇狍子,大家大喜过望,将其击毙后分食狍子肉。随后,大家同等说把狍子皮分给首长李兆麟当褥子用。李兆麟没有推辞。
在离抗联密营地还有好几天路程时,部队彻底断了粮。一天,到了一个小山沟,李兆麟溘然对大家说:“本日我宴客!
”说着,他把大家给他当褥子用的狍子皮拿出来,生火烧掉毛,用刀子割成小块,然后放在水里煮。狍子皮熬好往后,每人都分到了一碗,年夜肠告小肠的战士们吃得很喷鼻香。他们眼里闪动着泪花,原来,当时李兆麟没有推辞,是想留狍子皮到危难时给大家充饥。
李兆麟的战友张祥在《李兆麟同道和我们同甘共苦》一文中,回顾这段经历时说:“李兆麟的模范带头浸染深深地鼓舞着每一个人,他的一言一行,大家看在眼睛里,铭记在心田上。”
东北大地上,抗联战士与敌军的周旋有着凡人弗成思议的艰巨:白天不能拢火,怕引来仇敌,就用炒面和雪生果腹;到了晚上,在雪地里宿营,一觉醒来,胸前被火烤得很暖,而后背上却结满了冰霜。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李兆麟和战友们作词的《露营之歌》,正是东北抗联艰巨岁月的写照。而李兆麟身上舍己为公的高尚品质,也联络和勉励着战士们在一次次艰巨卓绝的战斗中“突封锁、破重围”,与日伪军对抗到底。
1934年,为打击日本侵略者,在哈尔滨以东珠河道北地区活动的珠河反日游击队领导人赵尚志、李兆麟,决定组织游击队、义勇军、山林队联合开展一次大规模行动,他们将目标瞄准宾县县城所在地宾州镇。
宾州镇是位于哈尔滨以东60公里处的一座重镇,也这天伪当局在哈尔滨地区设立的主要据点之一,城防举动步伐坚固,易守难攻。
1934年5月,珠河反日游击队和各路抗日义勇军、山林队1500余人杀向宾县县城,进攻军队蜿蜒十余里,沿途仇敌闻风远扬。部队三路进军,将宾县县城团团包围。
傍晚掌灯时分,部队向守城之敌发动进攻。由于反日联合军人多势众、进攻剧烈,城内守敌非常惊骇,一个小时内竟七次向哈尔滨致电,要求日伪当局迅速增援。
越日上午,仇敌声援部队赶到。在此情形下,为避免遭受更大丢失,大部队停滞进攻,撤离阵地。攻打宾州之战,杀去世杀伤仇敌七八十人。党领导的反日游击队深受当地群众推戴,许多农人来给部队送饭,并送来日伪走狗名单。
这次战斗中,反日联合军用木制大炮轰城,“木炮打宾州,阵容震敌胆”被传为嘉话。
1934年6月28日,珠河反日游击队改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赵尚志任支队司令,李兆麟任代理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这年8月,为打击仇敌气焰,赵尚志与李兆麟将攻打目标锁定为五常堡。五常堡为当时五常县的大镇,距县城仅15公里。该镇四周筑有土墙,土墙四角和主要路口设有炮台、堡垒,土墙外还有城壕。五常堡城内共有敌伪武装300余人,要攻破此镇并非易事。
赵尚志、李兆麟研究决定,采纳声东击西、以实击虚的战术,声称要攻打五常县城,以转移仇敌把稳力。
趁着夜色,哈东支队300余人行进到距五常堡10公里处的二道河子。支队把部分兵力支配在通往五常县城的道路上,以堵截仇敌的声援部队,大部队则包围了五常堡。
四处游击作战,战士们早憋着一股狠劲儿。战斗打响后,哈东支队向守敌发起剧烈攻击,接连攻占了仇敌的几处炮台。经由约两个小时的激战,哈东支队攻入城内,与仇敌展开格斗,敌军无力抵抗,狼狈逃往城外。
哈东支队入城,将日伪机关和防守举动步伐尽行焚毁,并缴获是非枪40余支、子弹1000余发,以及布匹、衣服、胶鞋和面粉等物资。
“木炮打宾州”“占领五常堡”等几场战斗威震哈东,与李兆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哈东支队这一期间的斗争成绩,为巩固和扩大游击区、建立公民政府等中央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根本。
捐躯
“全民族、各阶级,联络起,夺回我河山!
”
1945年,东北抗日军民经由14年艰巨卓绝的斗争迎来胜利,东北公民得到解放。
抗降服利后,中共中心立即派出大批干部和军队进入东北,与我党原在东北的抗日力量汇合,消灭日寇和伪满残余,建立各级地方政权。
1945年10月1日,滨江省政府在哈尔滨成立,李兆麟被任命为滨江省副省长兼哈尔滨卫戍司令部副司令。利用这一合法身份,他积极在当地规复、发展党组织,并抓紧机遇开展建党、建军、建政事情。
1946年1月,国民党正式从苏军手中吸收松江省(原滨江省)和哈尔滨市及所属各级政权后,李兆麟辞去他职,专任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会长。
作为我党在哈尔滨唯一的公开代表,李兆麟通过电台、报纸、群众集会等多种形式和媒介,戳穿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使曾长期被日伪统治的哈尔滨公民受到了革命思想的教诲,更勉励着青年一代为民主、和平、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
在为光明而奔忙的这段日子里,李兆麟特殊重视舆论工具的主要浸染,哈尔滨广播电台成为舆论斗争重地。当时的电台卖力人赵乃禾回顾说,李兆麟安排电台按规定韶光口播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篇目。那段韶光,赵乃禾接到了几封威吓信,个中有一封装着一颗子弹,信里写道:“如不停壁勒马,幡然悔悟,莫道重办不贷,悔之晚矣!
”
赵乃禾将情形报告给李兆麟后,李兆麟严明而沉着地鼓励道:“被仇敌反对是好事!
他们骂得越狠,越解释我们的事情做得很有些成绩!
”
李兆麟利用中苏友协会长身份,多次代表中共党组织与国民党当局会谈,并多次在讲演中宣扬党的方针政策。而在国民党吸收哈尔滨市后,中苏友协事实上已成为中共北满分局和哈尔滨市委在哈尔滨开展各项事情的秘密指挥部。李兆麟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同国民党反动分子进行武断斗争,在当地产生很大影响。
李兆麟的战友、时任哈尔滨市委布告的钟子云(王友)回顾说:“(李兆麟)为党的奇迹勤奋事情、勇于坚持原则、同国民党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精神,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也使李兆麟的处境更为危险,他也收到了仇敌的威吓信——同样装有子弹。
“最近,常有你的黑信,说要杀你,你可要当心啊!
”冯仲云知道情形后提醒他。
李兆麟若无其事地说:“杀我干什么?我值几个钱?”他又说,“抗战这么多年,鬼子的枪子儿在我的背包和棉大衣上打了八九个眼,也没碰到我的肉。今后假如再碰上事的话,我看就够我呛的。”
殊不知,国民党特务组织已经把李兆麟的名字列入“黑名单”中。
哈尔滨冬季漫长,素有冰城之称。1946年的3月,冰城凛冬未尽,国民党军统特务滨江组早就策划好的一个操持,在此时付诸履行。
为谋害李兆麟,滨江组特务挖空心思,秘密策划了多种行刺方案。1945年12月8日,在中苏友协附近的路上,特务开枪把体态特色酷似李兆麟的哈尔滨日报社职员、中共党员李钧杀害,误以为大功告成,结果后来创造并不是李兆麟。
敌特暗杀未果,又炮制出新方案,利用真实身份为军统特务的哈尔滨市政府人事室办事员孙格龄靠近李兆麟。
3月10日下午6点旁边,发急难耐的金伯文终于等到了那个——3月9日,在哈尔滨市水道街9号,李兆麟被诱骗喝下毒药后,连中七刀,被国民党特务残酷杀害。
“如果我的鲜血能擦亮人们的眼睛,唤起人们的觉醒,我的去世也是值得的。”
对付自己的生命,李兆麟早有定义。
追寻
在哈尔滨市南岗区一曼街241号,一座象牙白色的古典主义建筑巍然矗立,六根立柱雄伟壮不雅观,“东北义士纪念馆”几个金色大字十分能干。这是新中国成立前,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全国首家规模较大的革命义士纪念馆。
馆内一楼,一件厚厚的砖青色棉外套、一双布满横纹的旧皮鞋,在玻璃展柜里展示。不少参不雅观者在这里凝神容身——这便是李兆麟捐躯时穿着的血衣和血鞋。
70多年过去,曾经现场的惨状、滚烫的热血早已斑驳,可这血衣却是坚实的证言,诉说着那段波谲云诡的岁月。
“十四年艰巨奋斗,挺起民族脊梁,东北抗联精神是用义士的生命和鲜血熔铸而成的。”东北义士纪念馆馆长刘强敏说,脚下这片黑地皮上,呈现出以李兆麟为代表的一大批抗联英雄,他们的业绩既是宝贵的赤色资源,更成为引领后来人的崇奉之源。
沿着老照片中的城迹,连续追寻。
哈尔滨市道里区柳树街13号院1号楼,是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旧址。这座始建于20世纪初的折衷主义风格复古建筑,古典端庄,简洁大方,在2020年10月作为纪念馆对外开放。数百件老物件、老照片,揭开一段段尘封的影象。
从正门入馆,上台阶右转,途经秘书室、总务部、副会长办公室,就到了会长办公室——77年前,李兆麟曾在这里批阅文件,创办杂志,兴办培训班。
据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旧址纪念馆馆长曲艳丽先容,中苏友好协会作为教诲和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的主要阵地,曾掩护我党我军干部数百人,成为向各地运送干部的中转站,1945年至1949年期间发展协会会员3万余人,成为党的事情队、宣扬队、播种机。
后来者的追寻不断穿越时空,抵达历史的深处,延续着往昔的赤色影象。
2022年“五一”前夕,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旧址纪念馆迎来一位分外的参不雅观者——李兆麟的女儿张卓亚。
“老人家当时已经76岁,身体壮实,精神矍铄。”当时陪同张卓亚参不雅观的曲艳丽回顾说,老人家听说哈尔滨建成这座纪念馆,慕名而来。
“张卓亚老人说,哈尔滨是父亲末了事情、战斗和捐躯的地方,她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父亲捐躯时,她才1岁多,但父亲心怀家国天下、末了献出自己生命的精神,影响了她生平。”曲艳丽说。
“我父亲是英雄,是时期造就的英雄。”此前接管媒体采访时,张卓亚这样说。在她心中,在生与去世、血与火的磨砺中熔铸的赤色气质,是超乎统统个体的伟大存在,是值得永久追寻的精神内核。
这些年,张卓亚在全国寻访抗联老兵后代,打捞属于抗联的历史碎片,用笔墨整理、记录,努力将其复原。她常常参与各种有关抗联的报告、讲座、吊唁活动,让更多年轻人理解、铭记那段历史。
“参不雅观时老人眼中始终饱含着泪水。”曲艳丽说,“此情此景令我深受震荡,加倍强了我的义务感。这里是革命先驱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革命的火种就蕴藏在这里,我们有任务让这火种生生不息,播洒进每一位参不雅观者的心里,不断赤色血脉,传承赤色基因。”
历史并非尘封在一隅,而是跃然于城市的肌理。李兆麟当年的罹难地——原水道街9号,如今已是一座为他而建的纪念馆,门牌号更新为“兆麟街88号”。
纪念馆门口刻有李兆麟的浮雕,再现将军当年的戎马生涯。值得一提的是,这座纪念馆于2011年4月28日开馆,那一天正是哈尔滨解放65周年纪念日。
“李兆麟将军在黎明之前捐躯,却始终向抗日的光明处奔驰,为崇奉奋斗终生,正是这份许党许国的大爱赢得了无数人的尊敬。”李兆麟将军纪念馆馆长孙盛文先容,从少年立志到武装抗日,从转战北满到率部西征,从野营整训到血沃北疆……这个占地仅300余平方米的展馆,再现了李兆麟短暂却辉煌的生平。
墙吊颈挂着一张拓印的木板引人瞩目。“运思出奇,横扫千军”,字迹端正,清秀硬挺。孙盛文说,少年时的李兆麟在学堂读书,这是他在自己的书箱上刻下的座右铭。每当有人来参不雅观,尤其是有孩子到来,她都会负责讲解这个故事,借此勉励更多新时期青年奋发图强。
在浩瀚参不雅观者里,有一位令孙盛文难以忘怀。那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步履蹒跚,在女儿搀扶下,仔细端详每块展板、每张图片,全程下来足足参不雅观了40多分钟。其间,孙盛文举起手机,将这个佝偻的背影定格,并发布在朋友圈里,写下一句:“负责的态度让我们所有人冲动!
”
“每一件文物、藏品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把故事讲解好、宣扬好,是我们博物馆人的职责。”孙盛文说,人来人散,繁盛热闹繁荣在一时;多数时候,博物馆人做的,便是默默守护。
“须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始终都在,这大概便是我们博物馆人最澄澈的思念和纪念。”她说。
哈尔滨市兆麟公园内的李兆麟将军雕像及纪念墓碑。新华逐日电讯 王鹤 摄
尾声:红星永不陨落,战歌始终洪亮
在东北许多地方,有很多以“兆麟”命名的公园、广场、学校——
哈尔滨市兆麟公园里,直立着李兆麟将军的雕像。刻有“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之墓”的墓碑前时常摆满鲜花。一束束鲜花,仿佛见告来往行人,永久不要忘却一腔热血向光明的这位抗日将领,也永久不要忘却他身后这支英雄抗联部队。
在哈尔滨市兆麟小学校,《露营之歌》是每个学生都会唱的赤色歌曲。每当悲壮冲动大方的旋律在操场上空回荡,仿佛在为那些抗联英烈奏响通往光明的乐章……孩子们从战歌里感想熏染昔日将士们救亡图存的壮志年夜志。
如今,哈尔滨市在着力打造“英雄城国防教诲景不雅观线”,由“一曼街——靖宇街——尚志大街——兆麟街”环形赤色主题街道,以及这条线路周边的数十个革命旧址、遗迹和纪念馆组成。
山河为证。英雄的墓碑上,书写不尽抗联英烈的光辉业绩,义士们用鲜血灌溉的抗联精神之花迎风怒放。
英魂不朽。赤色地标所蕴藏的生命力,将澎湃城市的血脉,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注入磅礴力量。
白山黑水间,历史在风声中容身。追寻的人都会懂得:红星永不陨落,战歌始终洪亮。(陈聪 杨思琪 王鹤)
来源:新华逐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