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在《黄金时期》里写道:“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生平的黄金时期,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便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我以为自己会永久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人生不但有天上的云,还有地上的路,在风云千樯的三叉路口,很多选择意味着迥然不同的命运。迷茫是发展过程中所必经的阶段。她在伯克利深造,像初次感想熏染天下的孩子一样,把各种各样的元素加进自己的歌里,壮实炫酷的《离不开你》,低吟浅唱的《南浔》,转音惊艳的《巴黎23号》,彭湃澎湃的《绽放》,迷离绝望的《戏子》……音乐是她探索人生另一种可能的工具。她每天早上起来喝完茶就把自己关在屋里创作,可以一整天不出门,像个去世宅。须要外出事情的时候,她也在发力,那几年,只假如关注音乐的人,都有可能在随手打开的某个频道瞥见她,《偶滴神啊第二季》《年代秀》《梦想的声音》《高能少年团》《蒙面唱将猜猜猜第二季》……但是彷佛一贯差那么一点点。就像她在《亲爱的堆栈》中讲述的那样,现实中她做的音乐跟想象中差距太大,收入也不足养活自己,还要坚持吗?
在喜好的事情面前,所有人都是卑微的,以为自己做得永久不足好。所有人又都是贪心的,她想被更多人知道,想象不到数目的那么多。
坚持还是连续?焦虑像一张很轻却触感明显的蜘蛛网一样笼罩着她。
无望的感情像一种缠绵悱恻的毒,仿佛去世灰复燃,雪中送炭,然而每每让人在沉溺之后痛彻肺腑、昼夜难安。滚滚尘凡,最难求一场心甘情愿。
每个人从刚出生开始,就穷尽一辈子的韶光去探求自己,犹如杯子匹配杯盖,衣服匹配身体,鞋匹配脚。找到了自己,才能过得快乐和舒畅。但所有人在完成这个过程时,都须要很好很好的运气。有的人以为自己该当去做父母以为得当的自己,有的人以为自己该当去做更能挣钱、更有地位的自己,初衷是好的,过着过着却创造永久不是那么一回事儿——就像圆杯子配一只方盖,大个子穿小码衣服,小号的脚穿大号的鞋,磨合得非常痛楚。还有其余一些人呢,彷佛找到了得当的自己,却并不愿定,想坚持又害怕非议,也同样不那么幸福。
蒋瑶佳的哥哥和她自己各自面临过这两种“拧巴”,他们也各自用最酷的办法给出了答案。哥哥的答案是回到音乐,蒋瑶佳的答案是一棵树。
那是她在最焦虑的时候看到的一棵树,周遭是空旷的草原,只有它自己高枕而卧地站在那里,兀自开放,不问因果。那种境界打动了她,命利用自己的办法给了她一份可爱的礼物——与自己的和解。人生便是一个不断找寻自己的过程,什么坚持不坚持,成功不堪利,都抵不过“本心”的名贵。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只假如至心快乐的,就努力做下去。这便是生活最朴素的意义。
在那一刻,她彻底松弛了下来。
“失落败并不可怕,失落败就会变成回顾,但是遗憾会变成一个更大的遗憾。”
她实在做得很好,只是她自己不知道。而现在,她用自己的行动在不断地回答着在《亲爱的堆栈》中提出的那个问题——一定要。参加ted演讲的蒋瑶佳,已经少有最早的那种桀骜不驯。除了眼神中的诚恳和纯粹一如既往之外,还多了一份优柔。把焦虑从人生中去掉后,人生的质感明显更高了。她不再须要为谁去证明自己,她只须要好好做自己。如今的蒋瑶佳,和缓而不彷徨,温顺却有力量,眼珠里有武断的光芒。“余死活于你回顾一顾,爱恨都是旧时埋伏。”她唱道,碰着那棵树,是她人生的一个小小的迁移转变点,跨过它,她更靠近真实的自己。
当你不在乎一些东西的时候,才会得到另一些东西。
就像近千年前的朱敦儒写的那样:
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