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青年联欢节因此前苏联为首的国家举办的大型国际活动,主题是反对侵略和战役,歌颂和平与友情。这首歌的意大利原文标题是“Bella, ciao”(《美人,再见吧!
》),但中文译名译成了《朋友,再见吧!
》。在这首歌的意大利文原文中“bella”一词贯穿始终。但在中文版中译配者将“bella”都译作了“朋友”,将歌词中的紧张主人翁译错位了。侵略者入侵了,将要出征的战士(游击队员)要告别的是他所心爱的妻子或未婚妻或女友,而不是朋友。便是说这首歌曲是唱给贰心爱的女人的,译成了“朋友”,这就大大降落了这首歌的深刻意义,缺少了力量和传染力,也不符合意大利人那种浪漫情怀和性情,也违背了这首改编于意大利的民间歌曲的历史渊源。这首歌曲表达了游击队员离开故乡,告别爱人,去与侵略者决斗的心情,赞颂了革命游击队员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了革命游击队员对亲人和家乡的热爱和舍身殉难的精神。像我们抗战时的那些“妻子送郎上沙场”一样的歌曲。我认为,无论如何这首歌的中文译配得还是很精彩的。那部前南斯拉夫电影是1977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译制的,大概译配者理解这首歌的主人翁是谁,但由于当时的形势,将“女人”译成了“朋友”。这首歌曲在意大利历来被认为是左翼的革命歌曲,纵然现在常常也被左翼人士和学生以及工人演唱,或者左翼党派以及工会组织的集会和游行示威中唱响。2012年法国社会党候选人奥兰德在结束总统选举讲演后在掌声中播放这首歌曲。这首歌曲被认为是意大利抵抗运动和反法西斯的一首经典歌曲。
《一个游击队员的回顾录》,作者:李维亚诺·布洛亚(封面左为Liviano Proia,1923—2012)
照片摄于1993年春天(Norcia):左一为李维亚诺·布洛亚的战友,左二为李维亚诺·布洛亚,左三为在意华侨,以及谢玲莺(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原外交官,武官夫人,中)与本文作者一家。李维亚诺·布洛亚曾受全国政协约请作为意大利反法西斯老战士代表团成员访问中国,与师弟叶锋(中国驻意大利使馆原三军武官)成为忘年交,嗣后布洛亚一家也成为本文作者一家的忘年交。2012年8月李维亚诺·布洛亚逝世,叶锋与作者专程赴李维亚诺·布洛亚的葬礼。李维亚诺·布洛亚(Liviano Proia,摄于1946年)这首歌曲的渊源《美人,再见吧!》,这首歌属民歌文体,是改编于意大利北部地区的一些民间传统歌曲,包括它的歌词和曲调都接管这些民歌的身分。比如,有一首波河平原地区传唱的描述稻田里做工的男工和女工的歌曲这样写道:
这首民歌流传于波河平原地区。波河平原地区是意大利唯一种稻子的地区。那个时期每当插秧和收割的时令,就会雇佣许多外来的男女时令工。直到现在意大利北部地区到了水果(苹果、葡萄等)和橄榄收成时令都要雇佣许多外来(乃至外国的)时令工。这首《稻田女工歌》的歌词有几个版本,但歌中的主人翁是女工,描写的是黎明即起去下地劳作的女人。这首描述稻田里做工的男工和女工的民歌表达的是对青年男女在终年(乃至一辈子)费力的劳作中,在日晒雨淋中青春和仙颜失落之殆尽的感叹。还有一首流传的民歌为《墓上的花》,歌词大意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清晨比太阳起得还早,推窗而望,看到自己的初恋情人与另一个姑娘调情。于是她就去找他,让他后悔。歌词表达她甘心去世去也不愿意与初恋之人分离,甘心与她的恋人相拥躺在一个宅兆中。《美人,再见吧!
》(《游击队之歌》)的歌词显然是借鉴了上述两首民歌的歌词,并加以改编;然而曲调是借鉴了流传于意大利北部的一首童谣《我的奶奶即将老去》以及皮埃蒙特山区的一首山歌的曲调。《美人,再见吧!
》(《游击队之歌》)到底由谁改编和谱写的,现无从考证,众说不一。有人认为是著名恩佐·毕亚契改编。二战期间,毕亚契曾加入游击队,参加过抵抗运动,做过战地。在他2007年葬礼上人们唱着《美人,再见吧!
》(《游击队之歌》)将他的棺柩送到墓地。
》(《游击队之歌》),教友们会激情亲切飞腾地唱起这首歌曲。他领唱这首歌曲的录像曾在网络广泛传播,点击人数达到20多万人。 安德烈·卡罗神甫(1928—2013)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神甫,著作颇丰。他信奉天主教,又有共产主义思想。他年轻时曾是反法西斯的游击队战士。他喜好的歌曲之一便是这首《美人,再见吧!
》(《游击队之歌》)。
卡罗神甫于2013年5月22日逝世,享年85岁。在他的葬礼上,信徒和老百姓唱起了他生前喜好的这首歌曲,洪亮的歌声打断了枢机主教巴尼亚思科的讲话。摘自《白石小院》公众年夜众微旗子暗记。
接待旅游团队的罗马景园大酒楼有售以上两书
散文随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