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虚实之解
2太极办法
3太极初步
4学拳步骤
5太极养身
6祛病延年
虚实之解
董英杰凡人练董氏太极拳时,左腿实右腿变虚。如若右腿实,左腿变虚。固为虚实,再言弓腿为实,后腿为虚则错矣。不信者可以试验,譬如打人一拳,推人一掌,弓实前腿,后腿变虚,自己考虑,自己站立稳否与得力否。有推人之效力否。细思当自知之。近习拳同道,每视拳为运动而忽略为拳术。此固是运动,惟每办法皆根据用法而作,故习拳要学姿式精确,根据用法目标练习。方能得董氏太极拳真功矣。董氏太极拳虚实二字,按古人指示其意义,非如字面之大略。兹再简释之。如欲上右脚,则用意将身躯重心微移至左腿立实。右腿重力既移去后变为虚。即能轻便活动,提起迈步,步之大小随年夜家而定。如两脚站稳,则两脚皆为实。若左足想上步,右足尖向外转移,将身重心移至右腿。此时始分虚实。右腿立实,左足轻便。总而言之,如站定办法后,足不可虚,须分虚实时,多数前足可虚,后足为实。尽力从根起(即足后跟也)。如利用进步变步,两腿虚实变换,比穿梭更快。两足可虚可实。虚者为五分力,亦有二三分者,实者为八九分力。如丝毫不着力,足部即不听自己指挥。如实十分用力,则迁徙改变不灵矣。
太极办法
(一)董氏太极拳系内家拳,力出于骨,劲蓄于筋。不求皮坚肉厚,而求气沉骨坚。故无张筋错骨之苦。无跳跃奋力之劳,顺其自然,求先天之本能。为返本归原之功夫。(二)练董氏太极拳有三到,神到,意到,形到。如身法精确,神意俱到,则进步甚速。逐日有不同之觉得,学者宜细心体味之。(三)董氏太极拳如身法不合,神意不到。如火煮空铛,到老无成。有十年太极不如三年外家拳之谈。故第一须动,第二须悟。功夫如何,视聪慧如何,但勤能补拙,须自勉之。(四)练习时呼吸,要自然呼吸。勿勉强行深呼吸,功夫纯熟,气血调匀,否则有害无利。(五)董氏太极拳十三势,本为导引功夫。导引气血也。故功夫纯熟,气血调匀,百病肃清。千万不可自作聪明,如舌顶上腭,气沉丹田之类,功夫到后,自然气沉丹田而行百脉。此乃自然之理,不可以人力强求。(六)董氏太极拳松肩垂肘,乃言力不可聚于肩背,要将力移到臂部肘前一节,此乃融会而不能言传者。学者要细心体味,不可泥而行之,不得滞重力沉,致难于轻灵。(七)提顶吊裆,提顶要天柱头容正派,吊裆则气由尾闾向上提也。收劲时胸要稍稍含虚。发劲时要天柱微直。切不可含胸驼背。(八)练拳一次至少三趟,第一趟开展筋脉。第二趟较正姿势。第三趟再加意形。纯熟之后,一脱手便故意形,则进步更速。(九)如觉懂劲,要多推手。得意黏连粘随之妙。如无对手,勤练架子,及时时以两臂摸劲,假想仇敌进攻。我以何法制之,日久亦能懂劲。(十)董氏太极拳推手时要细心揣摩,不可将对方推出以为笑乐。务要使我之重心,对方不能捉摸,对方之重心,时时在我手中。(十一)董氏太极拳行住坐卧,皆可行功。其法以心行气而求知觉。譬如无意之间,取一茶杯,用力持之。如何觉得,不用力持之如何觉得?举步之轻重,立定之进,屈腿而立,直腿而立,一足头着力,均可体验之。(十二)初步董氏太极拳时,觉身躯疫痛,此乃换力,不必惊骇。亦不可灰心,半月之后,即觉腰腿轻快,神满气足。(十三)架子练熟,推手入门。乃讲功劲,太极拳有粘动劲、跟随劲、轻灵劲、沉劲、内劲、提劲、搓劲、揉劲、贴劲、扶劲、摸劲、按劲、入骨劲、摔动劲、挂劲、摇动劲、发劲、寸劲、脆劲、抖劲、去劲、冷不防劲、分寸劲、蓄劲、放箭劲、等劲。等等以上诸劲,仅述大概,领略各种劲。在知觉中运动中求之。一人求之较难,二人求之较易。因人是活物,发劲之外,尚有灵感浸染,务在人身上求之。如无工具,在空气中求之,如打沙包转钢球,俱无用也。
太极初步
董氏太极拳本系武当内功。欲磨炼身体者,无论老少皆可学习。小儿八岁以上,老者六十以外。于乎体弱者皆可学习。习之数月,即渐觉强壮矣。小孩正当发有期间。练拳宜开展。(即伸手蹬脚以伸展较长为善)惟二十岁以下青年,练拳不必涵胸,因二十岁前,骨格尚未长成,正当变体时候。以直身为宜。过二十岁往后,方可再加涵胸。董氏太极拳十三式架子,三个月可学会。一年习熟,三年练好。日后愈练愈精。但非真传不可,太极拳不得真传,也是身体略壮耳。练拳十年,终是糊涂。焉能知精微与奥妙及知觉利用。若得真传,如法练去,金刚罗汉体弗成贵矣。不但体壮,自卫防身之能力寓焉。早晚练拳最宜。饭后安歇半小时或一小时,方可运动。如体质弱者,量力练之。服食中西药品或注射后,皆不可即时运动。必须安歇。至复元方可连续练习。练拳逐日夕两次或三次均可。夏天练拳,正燥热之候千万不可以冷水沐浴。恐致闭热,稍息无妨。冬天练拳,速穿衣服,恐易受凉。练毕勿立即就坐。可步辇儿五分钟,使血脉调和。用功时须澄心息虑,心无所思。意无所感,专心练拳。太极对敌法甚妙,非不能用。只缘今之同道,大多单练皮毛,不肯穷究。不求高师访良朋。但说太极拳不能实用。如此岂能怪授者不授耶。此拳由道而生,初学逐日可学一两式,不可担率。初学略难,一月后拳式入门后则易学矣。同道常有于初学一两月,觉拳甚好。再学三四月后,反觉不如从前。遂感烦燥,须知此正是进步境象。尽如无进步,不能自知拳式好坏也。初学拳者必经此阶段,切勿因此懈志。
学拳步骤
初学董氏太极拳时,少理论。但听师长西席所教,首须不用力。全身放松软。逐日一两式,不可过多。三个月后,可以学完备套。再三个月,练习与校正姿势。姿势精确八九成时,可作为个人健身运动,如怀健身之实。如愿再进一步,再学三个月。学迁徙改变路线及太极之意义。再三个月,学太极拳之劲气。开始窥视董氏太极拳门径。期约一年,然非高明老师教授,不能达到目的。学拳六个月后就可学推手初步练习。第一个月亦是不用力,先学两人粘黏打圈。第二个月,学棚、履、挤、按四个方法。第三个月学化劲。先学肘化,次学腰化。再学两肩化,更要有优柔调皮。然后学随机应变全身化。后再三个月,学棚履挤按之用法。然后再学运化劲带打法。以上为期一年。往后有暇可并学太极剑。如肯用功,再加半年,共为期年半,拳剑推手三样皆熟,略有本领,身体康健矣。此算一小乘,再续用功一年半,在此期内,可学太极枪,学推手以外各种手腕,此期间内,加紧实地练习,为其约三年。拳剑枪各用法皆熟,健身妨身自卫皆可。本身有拳,兵刃短有剑,长有枪,其功夫足供生平练习矣。此可称为中乘。三年后,练拳法又不同,要聚精会神,苦心求高明老师传授,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坠入上乘门径。太极拳分三乘,推手大圈为初乘,学化小圈为中乘,连化带打无圈为上乘。无圈之中有圈,专打不化,打中又有化。便是大圈套小圈,小圈变无圈。此即无极生太极,阴阳八卦五行。千变万化而归一。得上乘之功,天下无敌矣。为期多少年,则不能预定,须视个人天分聪明与用功程度矣。本来学艺无止境,然肯下功夫者,无论如何,必一日技精一日。学者须耐心练拳。达到神化境界,非难事也。
太极养身
董氏太极拳曰:人为动物,必须运动。太极拳运动,顺自然、合生理,最宜于养身。太极拳架子之首,有预备式,此式垂手自然直立,全身放松,将思想丢开。将事情繁忙忘怀。如将千般重担放下。心中安静,脑部亦获安歇,其益为何如耶。及乎提手举足,开始练拳,则一动无有不动,全身骨节无有不惬意者,全身筋络无有连动不到者。首式揽雀尾,内包含棚、履、挤、按四法,转身上右步,伸右手至前方时,为揽雀尾。不离松肩坠肘,气沉丹田、尾闾中正、虚灵顶劲。上数句字面易懂,功夫实难。同道中不鲜能将字面讲授明白,惟其功夫未必能与字面符合。尤恐拘泥不化,致辞害意也。若言实在地功夫,譬如站定揽雀尾式,上步韶光,腿分虚实。步法为八步,松肩坠肘,松肩肩处不用力。附肘非向下用力坠。肘尖处略转下面已。气沉丹田,非小腹鼓劲呼吸。惟于腹脐下稍加把稳而已。又恐不明白涵胸拔背之真理,作成弯腰驼背之形。故又有尾闾中正原则以校正。本来涵胸即是胸部微微松劲,后背自然稍为拔起。胸中不但微松,更寓有闭合之意。练太极能医疗肺病者,办法在此而已。练拳本来须慢须匀,恐因此无精彩,故又有虚灵顶劲。提起精神以赞助之。使练太极拳者,样样完善、全无缺陷。张三丰祖师为人类身体康健谋幸福,可谓尽心竭力,蔑以复矣.
祛病延年
肥胖腹大之人,皆因欠缺运动,或纯靠服食补品,甚至脂肪积聚。肌肉内含水分过多,若逐日练三套太极拳,即能将身上脂肪水分,连带风湿,由毛管排浅而出,故肥者可以练瘦。瘦弱者或面色萎黄之人,虽食补品而不能肥者,亦因欠缺运动,滋养身体不能接管,随肠走出。故虽食补品而无效。若能逐日练三次太极拳,可使血脉流利。以心行气,无微不至,犹如树木将枯,逐日用水滋润津润之。即能渐复青葱。练拳能悦颜色,助精神。减少疾病,增寿数十载,如此幸福,千金难买也。人既运动,肌肉发展,血气和缓,能滋润津润身体。故瘦能变肥,肥瘦之功,运动可以旁边之。孟役夫云:苗子将枯(即如人枯瘦),天油然作云,沛然而雨。(即如气血润身)苗勃然而兴矣。(即如人瘦将变肥矣)人之思考多者,每易患血压高或失落眠症,(即中医谓之操劳过度)思想即是意,血随意行。时时刻刻,思想用脑,血壅塞意留在头上,即兴头痛头晕。犹如胶管装水过多。即生危险,血既偏聚头上而心血少。心即跳动不安,遂致晚上失落眠。患此症者,宜用轻松方法练习。气沉丹田,意注下行。将头上存留过多之血,布散于四肢,下行于心。心得血养,头上轻松。谓之轻清上浮为天,重浊低落为地。阴阳既分,全身无偏,各得其养,身体康泰矣。故逐日练三套太极拳,所有失落眠、血压高、肺弱、胃病、腰病、血虚等,一扫而空,驼背弯腰,伯仲不灵,腰腿不随诸般症候皆有殊效。大家皆可练太极拳,获不可思议之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