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字谜发展过程中,利用谐声和仿照声音手腕扣合,很早就涌现了。我们童年时期猜过的谜语,常采取谐音来与猜者“捉迷藏”。记得小时候听过这么一条口口相传的谜语:“和尚头,尼姑脚”(猜一种建筑物),答案:“桥”。乍闻此谜,一定以为一头雾水。桥梁与僧尼的头颅与双脚风马牛不干系。原来这里巧用沪语谐音打马虎眼,按谐声之音,谜面该当这样理解:“河上头,泥裹脚”。由于上海话中,“和尚”与“河上”声同,“尼姑”与“泥裹”音似。一种建在河浜上头(上面),由烂泥裹着脚的东西,不是桥又是什么?
大概受上述谜语启示,后来的字谜作者也在笔墨的声音上作“别解”,创制“拟声”字谜。上海已故谜家金寅曾以吴方言谐音制过一条随处颂扬的字谜。谜面为“看看像娘,听听像爷”,打4笔字一,答案为“毋”。由于“毋”的字形像“母”字,读音在吴方言中与“父”附近,故而相扣。
不过,倘若考虑到受众面的话,还是用普通话的谐音制谜为好。近见一条“拟声”趣谜,谜面为“听说,她老公有些含羞”,哀求打国名二。谜面上的“听说”二字,分明是作者在暗示猜者:谜中隐蔽着“谐声”机关。不但要根据题面猜度,还要循着笔墨谐声进而探出答案的所在。从面句的“她老公有些含羞”里,我们可悟出“伊的郎君有些腼腆”,换言之则为“伊郎腼腆”(注:伊郎,作“她老公”解),不正是“伊朗、缅甸”四字听上去的声音吗,以是它便是答案。
除了谐声,笔墨的音韵也被撷来作为“拟声”元素。例如春申谜家戴英獒有一条佳构:谜面为“听取各党派之声”(打经济名词一),答案为“GDP”。作者慧眼独具地拈出“各党派”三字的声母,组成经济指标缩写字母,且用“听取”二字交代猜者应循字声方可探得答案的关键。笔者跃跃欲动,效颦制得一条“拟声”糗谜:“‘咕咕,咕咕’系鸽声”(打二字科技新词一),答案:“5G”。谜面上“咕咕咕咕鸽”五个字的声母皆是“G”;“系”在此别解为动词“缚”,作“抱合字”用。
然而,“拟声字谜”中用得最多确当推动物的声响与人们活动的声音了。前者如沪间谜坛前辈陈以鸿丈的妙作:“凌晨初闻马蹄声”(打三字俚语一),答案:“天晓得”(注:天晓,清晨;得,拟马蹄声,因初闻,故只有一个“得”);又如以“犬吠已止”打已故当代墨客“汪静之”(注:汪,拟狗叫声);再如以“蟋蟀低唱”打《木兰辞》诗句“唧唧复唧唧”(注:唧唧,拟蟋蟀鸣叫声)及“母鸡生蛋四处叫”打三字吴方言俚语“显咯咯”(注:显,显摆;咯咯,拟母鸡叫声)等。后者如“鼓声响起,胡琴声歇”打民族乐器“冬不拉”(注:冬,拟鼓声;拉,拉琴)、“笑声在外”打四字针言“扞格难入”(注:格格,拟笑声)等。由于这类字谜所拟之声,惟妙惟肖,因此深受猜者欢迎。(江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