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得笔者首次听到“情深深雨濛濛,多少楼台烟雨中,记得当初你侬我侬,车如流水马如龙……”的那种惊艳,当时还在想写这歌词的人太牛了,这里面的一些歌词比我当时知道的为数不多的古诗词还经典,这也太有才了吧。

后来随着年事逐步增长,我才知道这首歌中很多歌词实在便是照抄的古诗词,像“车如流水马如龙”便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美人如玉剑如虹”则是出自清代墨客龚自珍的《夜坐二首》。
而笔者本期要说的“多少楼台烟雨中”则是出自唐代大墨客杜牧的《江南春》。

南朝四百八十寺若干楼台烟雨中到底何意古代文人们有争议 休闲娱乐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落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描写江南春景的小诗,虽然仅仅只有28字,但是千百年来却素负盛誉。
《历代诗法》中更是评价这首诗“包罗万象,真天地间惊人语也。
”不过便是这样一首佳作,却一贯以来颇受争议,尤其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两句更是让古今诗词专家辩论不休。
那这两句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又会引起专家的辩论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和一样平常的写景诗具有很大的不同,一样平常的写景诗都是着眼于目之所见之景,或是聚焦于庭院之间,或是纵目了望,但这首诗更多是依托于墨客的想象,由面前之景遐想到全体江南的风景。

起首两句便犹如电影中的俯瞰镜头一样平常,从江南大地的上空疾掠而过。
辽阔千里的江南大地上,处处花草丰茂相互映衬,活泼的莺雀叽叽喳喳叫个一直。
临水的村落落,依山的城郭,在风中飘扬的酒旗,都映入眼中。
这两句的描写可以说将千里江南的繁丽写尽。

可便是这么经典的两句诗,明代三才子之一的杨慎却对首句提出了质疑,这是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呢?我们看看他说了些什么:

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落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个中矣。

这样的质疑实在笔者是很不理解的,杜牧这首诗本来就不是实写,而是通过面前所见推及全体江南大地的景象,是有想象成分在个中的。
这只是文学创作和艺术表现手腕而已,并没有什么值得质疑的。
按照这个逻辑,难道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飞流直下三千尺”也要改成“几十尺”?以是个人以为,这个质疑没有任何道理。

后两句则描写了烟雨之中的寺庙楼台。
南朝遗留下来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在烟雨濛濛中若隐若现。
当然这里的“四百八十寺”并不是实写,而是强调寺庙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景象是范例的晴日特色,但是现在后两句却是烟雨之景。

可能有读者会以为前、后两句杜牧写的是不是不同韶光的江熏风景?实在并不是,这整首诗是一个完全的江熏风景风景画。
至于涌现“烟雨”实在也很随意马虎理解,毕竟江南大地广袤,有些地方天晴有些地方烟雨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杜牧这首诗虽然只有28字,却写尽江南春景,如同一幅山水画,令人读之不由感叹于他的笔力。
不过这首诗中后两句到底是什么意思,一贯以来却引起了古今诗词专家的争议。
部分人认为这首诗便是纯挚描写江南的美景,以此表达墨客对付江南的赞颂和神往。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是一首“讽刺诗”,认为杜牧所处的年代朝廷大兴土木建筑寺庙,导致国力衰弱民生凋敝,加重了当时的社会危急,而杜牧本人又有反佛思想,以是这首诗后两句当是借古讽今,而前两句对付江南美景的描写是为了加深讽刺效果。

那么这样的争议到底谁对谁错呢?实在文学解读便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当我们找不到史料依据,只能通过作品本身来理解墨客所表达思想的时候,实在各种解读都是没有问题的,没有对错之分。
由于每种不雅观点的持有者都能找到自己的论据,但是这论据却没办法说服持其他不雅观点的人,以是这种争议不可避免,也很难统一。

不过对付笔者来说,更支持“借古讽今”的这种不雅观点,毕竟杜牧生平的诗作以咏史抒怀为主。
那么大家更支持哪种不雅观点呢?欢迎在评论区阐述你的不雅观点和情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