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部对港澳文化互换品牌项目“根与魂——忆江南•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在喷鼻香港中央图书馆正式开幕。泰顺廊桥与瑞安木活字印刷、瓯绣、瓯塑、乐清黄杨木雕等非遗项目精彩亮相。三座国宝廊桥的重修事情一贯牵动人心,间隔3月25日开工重修,已过去两个多月,重修事情进展到哪一步,进展顺利与否?
姊妹桥参展喷鼻香港,令人骄傲
据理解,今年的“根与魂”文化展示活动,由省文化厅、喷鼻香港特殊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承办。展览韶光将一贯持续到6月19日。“根与魂”文化展示活动是文化部对港澳文化互换的主要品牌项目,旨在加强内地与港澳地区非遗领域的互换互助、促进当地非遗保护与传承。
泰顺非遗中央季海波主任先容,泰顺廊桥各有特色,但这次进港参展的模型是有“天下最美姊妹桥”美誉的北涧桥和溪东桥。姊妹桥作为廊桥代表出境争光、弘扬非遗文化是件可喜的事,但是在另一片沙场,廊桥却是在“重生”的过程当中。泰顺三座在修廊桥工程进展紧凑,“有多少只眼睛在盯着这三座桥”,丝毫不能懈怠。
文重桥
文重桥中间的巨石桥墩已有过好几次推倒重来
今年3月25日,被冲毁的薛宅桥、文兴桥、文重桥三座桥同时启动重修开工仪式,时至今日,开工培植已有两个多月。泰顺文物局局长周咸俊先容,这几个月来,重修工程算起来比较顺利,但也少不了磕磕绊绊。就目前进展而言,文重桥难度较大。
差异于文兴桥和薛宅桥,文重桥下多了一个巨大的石墩,这也是重修此桥棘手的地方。大型石构件也是文重桥主要组成部分。受大水冲击,石构件未能全部找回。事情职员曾多次开着挖机沿桥下贱征采两公里多,但是部分石构件仍不知所踪。为了补齐丢失的石构件,须要打造出极其附近的巨石。石构件大多是三四百斤,在厚度、重量、形状上有严格哀求,虽然机器切割既快又省力,但是与原有石构件不符合,以是每块重做的石构件都要靠师傅一点点手工打造。
赖永斌是带队重修文重桥的传承人。他说,文重桥虽是平桥,看似工艺大略,但它是三桥中修复难度最大的。最难的地方在于原桥墩的修复。这些散落的巨石都要一块块按原来的位置叠回去,重叠过程中要一直地测试演习训练(石头有尖角,不是盖屋子一样,一块块码上去,而是穿插起来)。很难想象,百年前,手艺人是怎么把这些重石靠人工垒成桥墩,要达到严丝合缝的标准。
石墩有19层,周长达15米。目前已垒好九层,但是险些每层都推倒重来过好几次。“省里的专家对这一块把关特殊严格”,驻扎在现场的监理会将修桥进展时时向专家申报请示,一旦创造个中有一块石构件与原来的位置不同,那么那层石墩就要重新垒放。几百斤的巨石小心翼翼起起落落,是个不小的工程。而且每层都须要经考验完备精确后,才能垒更高的一层,不然查出有错,将半途而废。
薛宅桥有民间“护桥队”,是廊桥版的“朝阳群众”
泰顺公民对廊桥情有独钟。为了重复俏丽的廊桥遗梦,泰顺人充分地发挥民间聪慧。薛宅桥地处三魁镇,周边村落民自发组织成立了一支“护桥队”。廊桥修复须要专人进行,这点他们帮不上忙,但是,他们会时常到现场帮着“搭把手”,比如帮师傅一起抬大型木构件,为修桥事情职员端茶送水,为廊桥重修着力,他们乐在个中。木构件集中堆放,在防火上要特殊引起重视。担心村落民吸烟等缘故原由带入火星,“护桥队”的村落民常在现场巡视,做“朝阳群众”,监督、检讨,确保安全。其余,个中不少是老人,看着薛宅桥看了一辈子,对桥的影象非常深刻,也懂些木匠手艺,常常也会献言献策。
文兴桥施工现场
薛宅桥与文兴桥钢架已搭好
泰顺文物局局长周咸俊先容,目前,薛宅桥和文兴桥的两岸桥墩已造好,并且两桥的钢架也已搭好,文重桥比较分外,虽已完成两岸桥墩,但是中间的桥墩还在重修中,因此,尚未搭钢架。钢架起过渡浸染,等桥身造好后,便可卸下。
眼下已进入六月,雨水充足、汛期到来,这也是修桥事情中不得不防的景象成分。周咸俊说,桥墩的稳定程度事关全体桥身。这次桥墩的重做过程中,虽然外不雅观与原来保持一样,但是在内部构造,新桥墩采取钢筋混凝土办法,强度比以前高了许多。如果大水过猛,钢架还可以灵巧拆卸,不会对重修事情带来太大阻碍。
(原标题《薛宅桥和文兴桥两岸桥墩已造好》。编辑 戚祥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