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景区。
影像中国

沙家浜芦苇荡
资料图片

今日沙家浜 处处好风光 汽车知识

江南的雨细周详密,随着船娘摇动的木橹滑落,又汇入弯弯碧水中。
烟雨丝帘间,“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婉转唱腔将光阴牵引至那战火纷飞、斗智斗勇的年代。

这里是江苏常熟沙家浜,芦荡火种积蓄力量的地方。
80多年前,这个阳澄湖畔的小渔村落风起云涌,当地村落民为保护受伤的新四军战士,与日伪军斗争周旋。
当代京剧《沙家浜》虽然定格的是那个年代,但新时期的沙家浜仍在演绎一段段军民鱼水情深的赞歌。
今日沙家浜,处处好风光。

当代京剧演绎烽火岁月

坐着船驶进密密的芦苇荡,听着风吹过芦苇苗条叶子的声音,仿佛又回到了那段烽火岁月。

1939年9月,生动在江苏阳澄湖周边地区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为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撤出东路地区,奔赴新的抗日沙场。
“江抗”撤出后,在阳澄湖畔留下了一所后方医院和36名行动不便的伤病员。
他们在沙家浜依赖当地党组织和公民群众的支持和掩护,一边医治伤病,一边与日伪军奥妙周旋。
这便是当代京剧《沙家浜》发生的背景。

金耀良,阿庆嫂原型之一范惠琴的外孙,如今是常熟市新四军研究会的秘书长,他一贯在搜集材料,尽可能地还原这段历史。
金耀良说,当时后方医院没有固定的地址,日伪军一来,群众和医护职员就得带着伤病员一起转移,田舍的客堂、厨房、牛棚、猪圈、堆柴草的小屋以及湖中的小船等都成了伤病员的藏身之处,门板一架便是医疗床,蚊帐一挂便是手术房。
每逢仇敌“扫荡”,群众和医护职员就将伤病员抬上船,转移到密密的芦苇荡中。
待仇敌走了,再将伤病员接进村落庄。
那片莽莽苍苍的芦苇荡不仅是天然的庇护所,也是伏击日寇的好沙场。

就这样,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在芦苇荡中不断上演,阳澄湖畔成了抗日战役中催生“芦荡火种”的革命摇篮。
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在这片芦苇荡受村落民保护养伤的战士,把这段经历记述了下来。
1960年,上海沪剧团根据这段历史,创作了沪剧《芦荡火种》,一经演出,便大受欢迎。
1964年,北京京剧团将《芦荡火种》改编成当代京剧,并定名为《沙家浜》进行公演,广为传唱,剧中阿庆嫂、郭建光等角色深入民气。

《沙家浜》唱遍神州大地,经久不衰,不仅唱出了军民鱼水情,也让沙家浜名闻天下。

赤色旅游寻访革命足迹

芦荡村落是《沙家浜》故事的主要发生地之一,也是新四军提高袭敌、后移休整的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
村落庄位于沙家浜风景区的最南端,是曾经沙家浜芦苇荡的中央地区,绿化面积约4000平方米。
村落落中间,一道瀑布从假山中流泻而出,村落外河道纵横,流水潺潺,尽显水乡风貌。
近年来,当地政府在推进“千村落美居”过程中创造,芦荡村落有一处老宅是抗战期间新四军养伤旧址。
当地将旧址翻修,并网络了大量宝贵历史资料,生动还原出当时的场景。
这里如今不仅成了群众家门口赤色革命教诲的打卡地,也是村落民议事的好去处。

沙家浜镇文保单位江抗东路司令部预备会议旧址,是原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的所在地,也是新四军伤病员病愈后重返抗日沙场的出发地。
走进旧址,讲述江南抗日义勇军在沙家浜这片热土上的发展史、斗争史和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垂垂展开:1939年11月5日,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预备会在常熟唐市东地皮堂召开;11月6日,“新江抗”在唐市宗戈村落正式成立。
伤病员身体规复后,全部参与到江抗东路抗日军队中,成为“新江抗”的骨干力量,唐市成了“新江抗”发展壮大的一个出发点。

“沙家浜是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诲的主要地点。
”常熟市委常委、宣扬部部长吴晓红说。
丰富的赤色资源,让当地串联起“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江抗东路司令部预备会议旧址”“千村落美居”等赤色元素,推出“薪火”“影象”“文韵”“小康”等多条党史学习教诲的“赤色定制”路线和特色做事,为基层党组织、党员群体供应个性化的学习项目。
常熟沙家浜培训中央讲师朱晓婷先容,现在不仅仅要把赤色故事讲给游客听,更要让他们走进芦苇荡,沉浸式体验。

绿色发展建起生态家园

在沙家浜旅游度假区,乘坐摇橹船在水面上荡漾,不雅观赏两边的芦苇荡、空中的飞鸟,让人感到和安然详。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喷鼻香,岸柳成行……”唱本里的景致跃然面前,今日的沙家浜也是一座俏丽的绿色生态公园。

常熟沙家浜旅游度假区党工委副布告、管委会主任瞿晓峰说:“我们对赤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结合绿色生态资源开展赤色教诲和生态旅游。
”如今,作为全国赤色旅游佳构线路之一,沙家浜延伸赤色家当链,走出了赤色旅游绿色发展之路。

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起初生态环境较为单一,以林木和芦竹为主。
近年来,公园重视鸟类栖息地的保护和营造,公园保留了浮叶植物生境,同时通过水生植物栽种、浅滩构建、系缚芦竹浮岛制作等办法,丰富鸟类栖息地类型,完善了湿地生境。
曾经面积只有150亩的芦苇荡,如今已扩大到6000亩。
泛舟个中,菱荷相间,水鸟时现,在体味抗日烽火的同时,也在感想熏染心灵的安谧与平和。

瞿晓峰先容,沙家浜把保护湿地生态、丰富生物多样性、推进旅游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目标,面积达6000亩的湿地公园内湿地面积超过75%。
据专家测定,目前沙家浜湿地中禽鸟超过140种。
洁白如雪的羽、苍劲华美的翅,成千上万栖息于此的白鹭成了芦荡深处的一道风景。
在芦苇荡里,时有一两只站着捕鱼,悠然自得,整片芦苇荡便成了一幅如诗般的画。

芦荡村落村落民朱春冬经营了一家田舍乐,支配成上个世纪的农居风格,墙上贴着京剧《沙家浜》的海报。
如今,沙家浜景区内外的住宿、餐饮、零售等业态间接带动本地农人1.3万人就业,农人年均收益增长15%以上。
“我们是沾了赤色旅游的光,享了绿色发展的福。
”朱春冬感叹。

“绿波不尽尘难染,芦苇深处浮人家”。
50多年前,一部当代京剧《沙家浜》,让阳澄湖畔的这个江南小镇沙家浜有名全国;如今,这里依旧河港纵横,绿波摇荡,芦苇荡间沙鸥翔集,一幅人与自然融洽相处的水乡风光。

版式设计:张芳曼

《 公民日报 》( 2021年10月06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