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的兰考,无论在河南还是在全国,都是毫无疑问的明星县。
国家园林县城 、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县……但有没有人想过,凭什么是兰考,出身了焦裕禄这样的县委布告?又为什么是兰考,从黄河末了一道弯的苦难走向辉煌?或者说,兰考是若何变成兰考的?

同样的问题,放在任何一个人的家乡都有代价。
这须要有思考能力的人来完成这样的思考,从而改变自己的家乡。
好在,从兰考走出的景柱,正试图穿越时空,在故乡的历史坐标里勾勒古今兰考的“藕断丝连”。

兰考人景柱黄河最后一道弯有个你不知道的兰考 汽车知识

景柱是海马集团创办人,外界更多对他叱咤商界的故事有所耳闻。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豫商精彩代表还是北京大学的博士后,拥有教授、博士生导师的身份,他自言癖好“数理化地事情,文史哲地思考”,把问题放在时期背景、哲学本源、历史空间上去思考。

兰考人景柱,是若何思考兰考的?本文为豫记向景柱师长西席约稿的兰考不雅观察开篇。
——豫记按

撰文 | 景柱

黄河“九曲十八弯”,末了一道弯在河南兰考县的铜瓦厢。

在末了一道弯形成之前,黄河之水将拐弯处的兰考、东明、民权三县冲得分分合合,并冲走了历史名县考城。

本文将穿越时空,在那片地皮的历史的坐标系中,勾勒一些历史人文的“藕断丝连”。

01/

七百年弯出一个铜瓦厢

历史上,黄河决口1500多次、大改道26次。
但在金元之前,黄河总体上是从郑州西面流向东北天津方向的。

北宋之后,因战役扒开黄河大堤,最少有过四次。

第一次是1128年,北宋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挡金兵,在汲县和滑县之间扒开了黄河大堤。

第二次是金国行将灭亡时,蒙古军(此时元朝尚未建立)先后扒开了商丘附近和开封附近的黄河大堤,用水围剿金兵。

第三次是明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围攻开封,攻守双方都扒开黄河大堤,放水互淹,结果将开封城沉入水底。

第四次是1938年,蒋介石敕令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引水阻挡日军西进。

在北宋杜允扒堤之后,有七百多年韶光,黄河从豫东流向东南,夺淮河入大海,终极逼迫淮河借道长江入海。

这期间,黄河之水无情泛滥,摆尾分叉、或绝或塞、迁徙无定,给豫北、豫东、鲁西南、皖北、苏北等地带来无数灾害,冲走了无数城郭村落舍。

黄河的变迁,多次改写了中国的历史格局。
降住这条黄河龙,是新中国往后的事情了。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兰考铜瓦厢大决堤,造成黄河大改道,这也是离我们韶光最近的一次黄河大改道。

铜瓦厢在兰考县城西北12公里的东坝头乡内,古代曾是驻军的城池,后来成为兰考与封丘之间繁华的黄河渡口。

铜瓦厢大决堤意义重大,黄河从此终止了七百多年来由豫东流向东南“夺淮入海”的局势。
在铜瓦厢形成末了一道弯后,摆尾东北方向,侵蚀济水河道。

在漫天汪洋、泽国多年之后,终极夺山东大清河入海,逐渐形成了本日黄河下贱的流域格局。
因此,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曾提及“铜瓦厢”。

1952年,毛主席曾在此察看黄河,提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黄河水含沙量大,不断地抬高自己的河床,碰着中下贱地区天降大雨,很随意马虎引起决堤溃坝。
关于铜瓦厢黄河大改道,有很多历史缘故原由。

有学者剖析如下:一是黄河在江苏入海口沉沙太多太高,造成入海困难;二是江苏、安徽当年连续天降暴雨,雨水沿大运河北冲,同时逼黄河之水回流;三是大运河之水与济水交汇时,水多势猛,逼济水向西回冲。

两股大水终极在兰考铜瓦厢撕开黄河北岸大堤,冲向豫北和鲁西地区。
末了,黄河夺济水河道东流,逐步形成了目前的格局。

本日,所谓“大河东流”,是历史沉淀的大趋势,并冲刷形成了“九曲十八弯”。

黄河上游,弯弯绕绕,流过兰州,直奔东北方向的内蒙草原,而后掉头南北走向几百公里,穿越壶口到潼关。

潼关到兰考这一段,总算是“大河东流”了。
但过了铜瓦厢的末了一道弯,又摆尾东北,一泄千里,直奔大海。

02/

东明县起源于东昏老城

现在的河南省兰考县,是由金代往后的兰阳县、仪封县、考城县三个县,分分合合而成的。

1825年,仪封县并入兰阳县,开始时称为兰仪县。
1909年,为避溥仪帝讳,兰仪县改名为兰封县。
1954年,兰封县与考城县合并,成为了本日的兰考县。

就兰考县的起源而言,春秋战国期间属于户牖邑,也便是做窗户的地方。

秦统一天下后,始皇东巡时,途经此地,天遇大雾,车不能行,遂命此地为“东昏”,并筑“秦台”以厌之。
东昏在秦朝时归属阳武县。

由于西汉开国元勋陈平是阳武县户牖村落夫,我小时候,老祖传说陈平便是县城北边的陈砦村落人。

西汉时设东昏县,归属陈留郡。
公元9年,王莽改东昏县为东明县。
因此,东昏县便是现在山东省东明县的起源。

东汉时,又将东明县改叫东昏县。
三国期间,东昏县降格为东昏乡,县域为外黄、济阳两个县分割(外黄、济阳两县另文各表)。

北宋时,复建东明县,并在东昏老城原址上复建了东明县城。
《水经注》里记载,神秘的济水,就从东昏老城的北侧,弯弯而流。

据《东明县志》记载:金宣宗二年(1218年),从属于开封府的东明县,将县城先搬到了黄河北岸的东明集镇,后来才搬到了现址。
东明县城迁居的同时,将东昏老城废为东明县通安堡。

金朝期间的1232年,在今兰考境内同时新建了兰阳和仪封两县。

《兰考县志》中对兰阳县设立的记载比较清晰合理,大意是在1232年,以东明县南部六乡组建兰阳县,县城就在东昏老城。

1357年,东昏老城被黄河淹没,县城迁到了老韩陵村落,1368年再迁到现址马村落。

关于仪封县的设立,另文专题展开。

“兰阳”一词的由来,《兰考县志》中有一段记载:“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东封泰山,途经东明县杨岗。
杨岗背坡兰草繁盛,芳香非常,地方罕见,当地人献上瑞草,于是易杨岗为兰岗。
而当时乡民多居于岗南,故称其地为兰阳。

《东明县志》中记载,东明县原在兰考境内的县城故址,在兰考县城北十公里处。
但其所指的“兰考县城”,不是现址,应是原兰阳县第二次迁址的老韩陵村落。

实在,东明县的归属,一贯由于黄河变迁而颠沛流离。
仅就新中国七十年历史而言,1952年前从属于平原省,1952年~1955年从属于河南省郑州专区,1955年~1963年从属于河南省开封专区,1963年后划归山东省菏泽专区。

铜瓦厢决口后,黄河流经东明县的北部了。
我读初中期间,曾去探究过东明县境内的两个老县城,至今印象深刻,那个样子和电影《三进山城》的场景,惊人的同等!

03/

“葵丘会盟”于考城县

考城县的根子是戴国,地界以本日的民权县为主。

春秋初期,齐桓公、宋襄公、郑庄公等先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就宋、郑两国争霸期间而言,宋国先强,郑国后发。
宋国的首都在本日的商丘,郑国的首都在本日的新郑。

宋、郑两国之间夹了两个小国,南侧是陈国,首都在本日的淮阳县;北侧是戴国,首都就在后来的考城县境内。

实在,戴国灭亡之前,在戴国和陈国之间,还夹着一个更小的杞国,地盘也便是本日的杞县。
所谓“杞人忧天”,便是忧患意识。

杞国在戴国灭亡之前已经迁到现在山东境内了,之后一贯迁居,末了于公元前445年灭于楚国,这里就不多讲了。

关于夹在宋郑之间的陈国和戴国,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先说说陈国。

历史上,陈国大多数韶光和东边的宋国、北边的卫国、西南边的蔡国(今河南上蔡县)缔盟,联合对抗西边的郑国和南边的楚国。

但郑庄公在世时,对陈国的影响也很大。
郑庄公去世后,郑国开始衰退,陈国一度和郑国一比高低。

开封历史上后来影响巨大的一个地名叫陈留,东汉末代天子汉献帝就曾当过陈留王。
此地原是郑国的留地,后被陈国吞并,改名为陈留,名字沿用至今,但位置不在本日开封市祥符区陈留镇的位置。

不过,陈国南侧卧着一个“大老虎”楚国,虎口之下,陈国只能首鼠两端,终极于公元前478年被楚国所灭。

再说说戴国。

戴国的版图大约便是后来的考城县地盘,实在太小。
宋、郑两国争霸,戴国夹在中间多受欺凌,终极成了郑国的附庸国。

公元前713年,宋、卫、蔡三国联手攻打郑国,并趁机攻打戴国。
一向善谋的郑庄公,围歼三国之师后,又顺便将戴国据为己有,戴国就此灭亡。
这个故事,在《左转·隐公十年》中,有明确的记载。

后来,宋国又将戴地夺走,改戴地为“葵丘”。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保驾太子成功接任周王后,举行了著名的“葵丘会盟”,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国君,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

“葵丘会盟”预示着齐桓公成为首个中原霸主,并达成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国际法”兼“WTO”:一不得废除已立的太子;二不得立妾为妻;三要惩罚不孝的人;四不得专断屠戮大夫;五不得怠慢来宾和旅人;六不得筑堤拦水妨害下贱国家;七不得禁止邻国间粮食流利,等等。

因此,“葵丘会盟”在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

关于葵丘的地址,唐代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葵丘在考城县东南一百五十步”;清代王鎏编的《四书地理考》记载:“葵丘在今归德府考城县东一十里”;民国《考城县志》记载:“葵丘在旧城东南一百五十步郭内”。

由于元代之前,考城县城一贯在今民权县东北四十五里林七乡西南三里处,推测葵丘该当就在本日民权县城东部,也便是老考城县城附近,但原址早已被黄河冲走了。

到了战国期间,公元前286年,齐、楚、魏三国联手灭掉宋国,戴地归魏国所有,魏国改戴地为“谷”。

到秦朝实施“郡县制”后,在此设谷县,归属砀郡。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戴地多难,故改名为“甾(zāi)县”。
西汉时,甾县归梁国。

东汉汉章帝二年(公元77年),改甾县为考城县。
北魏时,改考城为考阳;北齐改为成安县;隋朝时复改为考城;五代时,更名为戴邑,但很快又改回考城。
宋朝之后,考城之名再未变过。

关于考城名字的由来,紧张有两种说法。
一是戴国最初是周文王宗子伯邑考的封地,因此叫考城。

另一种说法来自郦道元的《水经注》,也有一定的道理。
说是东汉时,刘秀的孙子汉章帝,东巡途经甾县。
甾县在刘秀的出生地附近,汉章帝觉得县名不吉利,乃取其光烈考武帝刘秀之义,下诏将戴地改名为考城县,属陈留郡,考城县从此得名。

金元两朝之前,考城县城因“葵丘会盟”而长期固定。
但在金元之后,黄河河道南滚,摆尾不定。

黄河末了一条南流主河道,是从兰考流向东南方,做生意丘北、砀山北、徐州南等入洪泽湖。

本日的河南舆图上仍标有这条“废黄河”,老考城县城正是“废黄河”的过水之地。
因此,考城县城命运多舛。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四月,县城被淹,迁于贺丘(现民权王桥镇附近);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县城又被淹没,迁于江墓店(民权原李堂乡内);明正统二年(1437年),县城再遭大水,迁于旧城(现民权北关镇)。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黄河水冲走了县城的东、西、南三关,仅存北关。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考城知县雷逊在堌阳(今兰考县堌阳镇)新建东、西、南三关,俗称“新三关”。
北关仍留在原址,俗称为“老北关”。

神奇的是,汉章帝命名的考城县城,在1700年之后,又搬回他爷爷刘秀的出发地——济阳县的原址了。

因此,金元之后的历史上,东明、济阳、仪封、考城四县的地域,有很多历史年轮的重叠。

04/

民权县的历史主体是考城县

民权县简介上讲,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考城知县雷逊将县城迁到了堌阳,实在则不然。

乾隆四十八年,考城归属卫辉府,仪封归属开封府,而堌阳当时归属仪封县。
清乾隆四十九年,朝廷敕令将堌阳划归考城县,才得以培植考城县城的“新三关”。

考城县边陲图

从此,考城一城四关,分居两地,相距几十公里,一度成为当地人耳熟能详的故事。
由于县城太偏远,成为了后来切割考城地盘,成立民权县的一个主要缘故原由。

1928年前后,冯玉祥主政河南时,为了表示追随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河南新成立了4个县,分别是民权县、博爱县、自由县和平等县。

民权县和博爱县面前都存在,平等县与自由县于1932年合并为伊川县。
当初新成立的民权县,以划割考城地盘为主体,另加杞县的一部分和睢县的一部分。
因此,民权的历史主体便是考城县。

有资料讲,1936年,考城县与兰仪县曾合并为东仁县,但仅一年旁边又分开了。

1949年,考城县城迁到了距“老北关”较近的张君墓镇。
1954年,兰封、考城两县合并为兰考县。

同时,将考城县南部的“老北关”、褚庙、程庄等村落庄,分两次划给了民权县。
从此,考城县城的四个关彻底分立。

现在,位于堌阳的“新三关”,成为了本日的兰考县堌阳镇;划给民权县的“老北关”,成为了本日的民权县的北关镇。

05/

四等小站内黄集

现在,兰考仪封乡南侧是陇海铁路线和郑徐高铁线。

我小时候,在老家的深夜,有时能听到蒸汽列车的鸣叫声。

1978年12月,在紧邻仪封乡的杨庄火车站,发生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列车事件之一,造成了324人伤亡。
当时全县的拖沓机,都被调去拉人了。

事件过去一年后,出于少年的好奇心,我和一个发小跑去查看现场。
由于路途太远,迷路了,结果跑到了民权县的内黄集火车站。

内黄集火车站,是陇海铁路线上的一个四等小站。
说来也巧,秦、汉、隋三朝,曾在本日民权县境内设立外黄县,当时外黄县城就在本日的内黄集一带。

外黄县当时统领过本日兰考县的大部分地域,包括东昏老城。
那次,我也算偶碰着一座老城。

须要解释的是,河南古代有外黄、内黄两个县。
先有外黄县,后有内黄县。

外黄县春秋期间为宋国黄邑,秦朝时就设立了外黄县,而内黄县是西汉初期设立的。

《左传·隐公元年》中记载:“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
”即鲁惠公二年(公元前767年),鲁国在外黄打败了宋国。
由此可见,春秋初期,现民权县内黄集一带,曾是鲁国与宋国争夺的地方。

至于外黄县城故地为啥现在叫内黄集,不得而知。
大概和修陇海铁路有关系,建一个四等小站,哪个环节错了,就会以讹传讹。

那时候,我正读着一本写民权县解放前游击队的小说,叫《流水疾风》。
书中多次提到一个叫“野鸡岗”的地名,以为很神秘。
因此,当天又从内黄集火车站找到当时的野岗村落,探究了一番,结果啥都没创造,饿着肚子,失落望而归。

06/

考城往事

解放前,考城县城在本日的兰考县堌阳镇。
我小的时候,管堌阳叫考城,管兰考县城叫兰封。
而在我奶奶心中,只有考城和兰阳,她不知道兰阳已经改名叫兰考了,更不知道兰阳还曾改名叫过兰封。

对付堌阳,我心中特殊亲切,由于离老家只有几公里,而且我的三个姨家都是堌阳的。
小的时候,我在堌阳一住便是几个月。

姥姥在世的时候,多次给我讲过1942年河南大饥荒的事情。
那年,姥姥带着母亲在考城县城躲灾荒,当时三个姨家在县城里都是“有头有脸”的门户,姥姥他们算是没饿着。

有一天,姥姥到街上给我四岁的母亲买了一个馒头,一转脸就被人抢跑了。
由于是“小脚女人”,她也没法追。
姥姥说,纵然追上了,馒头上已经被吐满了口水,你嫌脏不要了,人家就接着吃。
人饿疯了,就不要面子了,也不讲究了。

解放初,考城县城从堌阳镇搬到了张君墓镇。

我读高中的时候,兰考县城的医院叫一院,张君墓的医院叫二院,水平不相上下;兰考县城的高中叫一中,张君墓的高中叫二中,但是,兰考二中比兰考一中的名气大得多。
兰考二中当时是河南省重点高中,和开封一高、巩县二中齐名。

我是在兰考二中读完了高一和高二的,高三时“叛变”到了兰考一中。
这件事,我在《泡桐儿子》一文中已经“坦白”过。
当时,兰考二中的老师多是名牌大学毕业,生源除了兰考外,还有商丘市、开封市、民权县、杞县、东明县等地。
因此,当时考进兰考二中是非常困难的。

对我而言,无论是老家大李西村落,还是堌阳镇、张君墓镇,以前都在考城地界内。
因此,我对兰考有亲切感,对民权也有亲切感,但对考城更有亲切感。

2014年,兰考县张君墓镇改名为考城镇,这是件好事,总算把“考城”二字传下来了!
因此,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我也希望兰考县堌阳镇改名为“济阳镇”。

考城历史上出过很多名人,如西汉名臣韩安国,东晋宰相蔡谟,南朝政治家、文学家江淹,金元四大名医之首张从正,明朝名臣于谦、秘闻等,他们的老家都在张君墓镇附近。

特殊一提的是,“大跃进”期间的河南省委一把手吴芝圃师长西席,1930年曾任职考城县第一高等小学校长,他当时的地下身份是中共考城县委布告。
当然,1959年信阳饿去世人悲剧与吴芝圃师长西席等是是非非,自当后人评说。

现在,考城这些历史名人,都统计到《民权县志》上了。

嗯,历史便是这样,不断地分分合合,不知不觉地更迭着。

文化决定于历史,历史决定于地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正所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东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行者2020年5月14日于郑州)

/////////

景柱

男,1966年10月生,河南兰考人,

中共党员,北京大学博士后,

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八届海南省工商联主席,

海马集团创办人。

他自言癖好“数理化地事情,文史哲地思考”,

事情要“数理化”,

“层层剥笋”弄清楚背后根源;

而思考则要“文史哲”,

把问题放在时期背景、哲学本源、历史空间上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