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在纽约:1961-1964》
作者:[美]特德·罗素 摄
[美]克里斯·默里 协力
译者:李皖 郑汝可 校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3月
迪伦在纽约公寓,1964年。
纽约,
一座将要造就我命运的城市。
——鲍勃·迪伦
《答案在风中飘》
Blowing in the Wind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还有几天,便是美国音乐人鲍勃·迪伦77岁的生日。两年前的十月,爆冷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迪伦让人们再一次在他身上聚拢视线——“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他是歌手,更是墨客。诗与歌在他这里产生了奇妙的领悟,他不但是背叛的摇滚贵族,还曾是专注吟唱的民谣教父。迪伦曾在自传《编年史》中写道:“民谣是我探索天下的办法,它们是图画,是比我能说出的任何东西都更有代价的图画。”
而这统统的出发点都在上世纪60年代的纽约,那时的迪伦还是个崭露锋芒的民谣歌手。在格林威治村落的公寓里,一身旧牛仔、戴着有趣帽子的他,用打字机敲出歌词,心不在焉地皮弄着吉他,在爱人和朋侪的陪伴下唱出自己写的歌。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这些迪伦从前宝贵影像记录,全都出自美籍拍照师特德·罗素之手。按罗素的话说,这组照片得益于“机缘巧合的时候”,之后命运也颇为坎坷,沉眠三十年未曾曝光,直到三十年后才终极收入成书,带我们重返天才崭露的高光时候。
那时镜头前的迪伦坦率、自然,除了演出现场口琴配吉他的经典造型外,罗素更捕捉到了迪伦那些真实迷人、绝不造作的青春瞬间。“一个人要走多远的路,才能被称为一个男子汉”,那时的民谣少年脑中大概还未曾涌现这首歌的旋律,但或许已经知道,一贯在路上不断追寻音乐梦的他,终有一天会理解那些在风中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