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票房大卖的同时,评论界对付《波西米亚狂想曲》却不以为然,在影评网站“烂番茄”上,它的好评率仅仅勉强过及格线(61%)。影片由乐队的两位成员布莱恩·梅(Brian May)、罗杰·泰勒(Roger Taylor)担当联合监制,虽然在内容的真实性上有所担保,也能省去后续的打官司之类的麻烦,但也不免限定多多,束手束脚。英国《不雅观察家报》的影评人希姆兰·汉斯(Simran Hans)就批评安东尼·马克卡腾(Anthony McCarten,《至暗时候》、《万物理论》)写的剧本太过平淡。
事实上,拍摄摇滚音乐人的传记片从来都是吃力不谄媚的考试测验,两极分解的评论稀疏平常。虽然摇滚音乐人的人生经历每每激情澎湃、波澜壮阔,本身便是电影的绝佳素材;但鉴于他们的大众有名度高,自认对偶像管窥蠡测的去世忠粉也不在少数,因此难免众口难调,莫衷一是。不过,能得到多数歌迷认可的摇滚传记片也并非绝无仅有,比如以下的这十部,个中的前九部出自《滚石》杂志2016年评比的“史上最佳音乐传记片Top30”,还有一部《1988年的妮可》则是在笔者个人看来,近年出身的摇滚传记片中的佼佼者。值得一提的是,影射詹妮斯·乔普林(Janis Joplin)平生的《歌声泪痕》(The Rose),以及影射大卫·鲍伊(David Bowie)与米克·蓝森(Mick Ronson)、伊基·波普(Iggy Pop)、娄·里德(Lou Reed)交往经历的《天鹅绒金矿》(Velvet Goldmine)等虚构成分较多的影片,即便本身质素颇高,也大彰摇滚精神,但无法归入传记片来考量。
《巴迪·霍利传》(The Buddy Holly Story) 1978
在斯蒂夫·拉什(Steve Rash)执导的这一部关于已故的得州伟大摇滚音乐人巴迪·霍利的电影中,主演加里·布塞(Gary Busey)亲自上阵演唱了霍利的那些名作,得到奥斯卡提名也是实至名归。布塞在片中注入的摇滚精神相称纯洁,是好莱坞同类作品中很少能见到的。从根本上来说,这部电影最为深远的影响,还在于它成功地将霍利的音乐重新先容给美国听众;就在迪斯科最热的年代,这部电影引发的话题却将《Buddy Holly Lives》这张精选唱片推到了Billboard第55名的位置上。
《猫王艾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1979
自从“猫王”在1977年过早地离世之后,影视界已推出过多部“猫王”的传记作品,但时至今日,由约翰·卡朋特(John Carpenter)执导的这部电视电影,仍不失落为个中的佼佼者。主演库尔特·拉塞尔(Kurt Russell)在此之前,紧张仍以出演诸如《电脑神童》(The Computer Wore Tennis Shoes)之类的迪士尼真人电影而为不雅观众所识,但却凭借这一次饰演“猫王”的精彩演出,而得到了艾美奖的提名。他以一种与戏仿完备不沾边的办法,完美捉住了这位天王巨星的深邃。他并没有在这部电影里真正演唱——只卖力对口型,声音部分由村落庄音乐歌手罗尼·麦克道尔(Ronnie McDowell)卖力,但他的舞台演出确实高度再现了“猫王”在台上时所表现出的力量与震荡。对付“猫王”个性中更为阴郁的那一壁,影片也没有轻描淡写地弱化处理;拉塞尔开枪射烂宾馆电视机的那一场戏,堪称所有“猫王”电影里最让人难忘的一幕。
《席德与南茜》(Sid and Nancy) 1986
影片记录了英国摇滚乐队“性手枪”(Sex Pistol)乐队成员席德·维舍斯(Sid Vicious)如何一步步滑落毒品深渊,直至终极杀去世自己女友,自己也吸毒过量而亡的过程。这部电影跟音乐的关系实在并没有那么密切,现今看来,席德·维舍斯的音乐乃至已经不太像朋克乐了,反而更像前卫摇滚:看看影片中他和南希在垃圾桶阁下顶着垃圾雨接吻的那一组慢镜头就能明白,比较从喉咙深处直接喷出来的咆哮声,他的音乐具有类似于管弦乐的伟大气势。
撇开音乐不谈,加里·奥德曼(Gary Oldman)表现出的席德身上的那种自暴自弃的个人魅力,实在是太有魔力了,乃至就连“性手枪”的主唱林顿(John Lydon)在看完电影之后,一边朝气地谩骂导演亚力克斯·考克斯(Alex Cox)可以去去世了,但也还是被奥德曼的演出所打动,给予他高度赞赏。
《青春传奇》(La Bamba) 1987
凭借饰演墨西哥裔的摇滚明星瑞奇·瓦伦斯(Richie Valens)的卢·戴蒙德·菲利普斯(Lou Diamond Phillips)以及饰演哥哥鲍勃的埃塞·莫拉雷斯(Esai Morales)的博识演技,影片《青春传奇》细致入微地重现了17岁的瓦伦斯生命中末了八个月的跌宕起伏光阴:原来通俗俗通的高中生,传奇般地一夜成名,很快又成为悲剧空难的受害者。
本片不只记录他早逝的人生,也触及了1950年代晚期遍布全体洛杉矶的种族抵牾以及拉美裔美国人的生活艰辛。不过,影片的核心还在于重申瓦伦斯对付盛行音乐耐久不衰的影响力:结果,影片也确实让Los Lobos乐队重新演绎的瓦伦斯经典名曲,登上了唱片排行榜第一的位置。
《大门》(The Doors) 1991
这部电影上映时,已故有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Roger Ebert)曾抱怨说:“不雅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就像是一个不饮酒的人,被迫陪着一个讨人厌的醉鬼,在酒吧里坐着。”或许的确如此,但是导演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对付“大门”乐队主唱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的这一次纪念,有着一种动感十足又荒诞不经的雄壮华美感,影片将摇滚表现到了极致,即便是因此而毁灭,也毁灭得十分壮不雅观。
方·基默(Val Kilmer)扮演的莫里森,堪称其演绎生涯中最精彩的一次演出。他没有去神话这位27岁便早逝的歌手,反而用塑造荷尔蒙、酒精和毒品麻醉之后的他,来代表全体1960年代洛杉矶的享乐主义。他诠释的莫里森既像个英雄又行事荒诞,既满嘴胡话也满嘴诗意。
关于莫里森其人,导演斯通没有去做评判,只是营造出迷幻的声音与忘情狂欢的画面,不过,借着影片中经历了一次猖獗之旅的不雅观众,该当不太会想要去模拟莫里森的自毁行为。
《燃情岁月》(Backbeat) 1994
《燃情岁月》的电影配乐虽然不能说是货真价实的原声重现——那些歌曲都是由包括Thurston Moore、Dave Grohl、Mike Mills和Greg Dulli在内的一支超级组合重新演绎,但他们爆发出的无政府主义的能量,足以填补这方面的缺憾。影片聚焦的是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从前在德国汉堡驻唱的经历。彼时他们还都在翻唱其他人的作品,这一点同样也让没有用到原声显得不那么可惜。
这部电影着力表现的是偶像人物尚未成为偶像之前的故事,重点在于探求他们身上那些不久之后就将让他们变得不朽的个性特点。伊恩·哈特(Ian Hart)继克里斯托弗·芒奇(Christopher Münch)执导的《小时与韶光》(The Hours and Times)之后,第二度饰演披头士主唱约翰·列侬(John Lennon)他身上那种觉得有些怪异的似真度,已不仅仅只是大略的模拟,而是有了思想感情上的导入。
不过,影片的焦点并非仅在约翰·列侬身上,导演伊恩·索夫特雷(Iain Softley)明智地将聚光灯集中在了甲壳虫组合中被人遗忘的早期成员的身上,特殊是斯蒂芬·多尔夫(Stephen Dorff)扮演的晦气的贝斯手Stuart Sutcliffe。
《末了的日子》(Last Days) 2005
Nirvana主唱Kurt Cobain去世时不忘见告我们“与其逐步褪色,不如燃尽自己”(better to burn out than fade away),但是导演格斯·范·桑特(Gus Van Sant)在《末了的日子》中呈现的那个Kurt Cobain的分身,他身上的色彩却已消退得十分厉害,几近是一个透明人。
在华盛顿州森林里那一栋空旷的大屋子里,迈克尔·皮特(Michael Pitt)饰演的主人公Blake(本片并未利用Kurt Cobain的名字)缓缓地来回走动着,周围是一群只有在伸手管他要钱或是要毒品的时候才会把稳到他的存在的寄生虫。看上去,他并不像是一个立时就要自尽的人,更像是一个早已失落去生命的行尸走肉——灵魂已经去世了,就等着肉体随着闭幕。
影片想象了一位摇滚明星的自尽之路,用暧昧取代理解释,对人物传记片固有的那一套把什么都阐明得清清楚楚,把缘故原由都和盘托出好让不雅观众看了以为舒畅的做法,发起了一次寻衅。影片本身的扑朔迷离和支离破碎,绝不亚于Kurt Cobain写的那些歌词,但却完备没有他歌词里那些宣泄式的愤怒。
《我不在那儿》(I’m Not There) 2007
鲍勃·迪伦可以说是摇滚乐史上最伟大的“变色龙”之一,想要用一部电影就席卷他的生平,这谈何随意马虎。于是,深谙摇滚精神的导演托德·海恩斯(Todd Haynes)采取了这么一种办法,他将迪伦的全体人生,按照不同的时期和受到的影响,分成了几个部分,找来凯特·布兰切特、理查·基尔、克里斯蒂安·贝尔、本·卫肖等人,分别诠释了迪伦那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的人生马赛克上的每一个不同的碎片。
看了这部电影,无疑无法让不雅观众对鲍勃·迪伦的人生脉络有所理解,但会让他们对他产生更多的好奇心。它没有采取年代大事记的传统传记片做法,反而在立意更高的层面上捉住了迪伦的实质:那么多年里,他不断地改造自我,同时也重修了全体天下。从某个层面上来看,本片彷佛只是浮光掠影地阅读了多种电影风格——分别模拟了戈达尔、《一夜狂欢》(A Hard Day's Night)、《八部半》(8 ½)和上世纪70年代美国新派西部片的样貌和觉得,但在更深的层面上,影片对付迪伦本人的这种碎片化的精彩探索,一如迪伦本人一样的活力十足,堪称对他表达的最高存问。
《掌握》(Control) 2007
拍照师出身的安东·寇班(Anton Corbijn)长期以来一贯在和摇滚明星打交道,为从U2乐队到“赶时髦”(Depeche Mode)再到汤姆·威茨(Tom Waits)等风格迥异的摇滚音乐人拍摄过照片。以是,他的导演处女作以摇滚音乐师资拍摄工具,也没什么好让人感到意外。
在这部“快乐小分队”(Joy Division)的主唱伊安·柯蒂斯(Ian Curtis)的传记片中,萨姆·莱利(Sam Riley)饰演的主人公早在23岁自行了断之前,就已经是一个性情忧郁的青年了。但是,这部主打简约风格的剧情片,真正能让人体会到那种悲情之处还在于,它在表现柯蒂斯终其短暂生平始终无法摆脱的烦闷感情的同时,并未去制造什么假象。就这样,本片避免了人物传记片那种“由穷到富再回到穷” 的范例路线:莱利的柯蒂斯并非是什么愤怒的自我中央主义者,相反,那是一个内心深处饱受折磨的灵魂,他将痛楚转化成了美妙的音乐,直至自己终极被痛楚所吞噬。和“快乐小分队”的唱片一样,这部电影本身也有着一种最直接的弥漫不散的荒凉感。
《1988年的妮可》(Nico, 1988) 2017
影片聚焦的并非是与地下丝绒(The Velvet Underground)在一起时的那个双眼楚楚动人、身姿曼妙的妮可,而是展现了一个名叫克里斯塔·帕夫根(Christa Päffgen,妮可的本名)的女人道射中末了的一年。49岁的她,极力想要摆脱“妮可”的标签,为此她流传宣传:“我的人生从离开地下丝绒开始。”她说她原来想优雅从容地老去,可她的脸上深刻着丑陋的皱纹,身上赘肉横生;一边为毒品所困,一边为具有自毁方向的儿子忧心;唯一不变的是她的嗓音依旧沙哑低沉,歌唱时也照样用尽全部的力量。借由这部电影,我们明白了,终其生平,这个女人始终无法成为真正想要成为的自己。
除了意大利女导演苏珊娜·尼基亚雷利(Susanna Nicchiarelli)绝佳的氛围掌控力外,丹麦女演员崔娜·蒂虹(Trine Dyrholm)的演绎也是本片的精髓所在:她不仅将表情和神态拿捏得恰到好处,在亲自上阵演唱“These Days”、“My Heart is Empty”、“Big in Japan”等妮可的名作时,同样具有超高的还原度。